奉城拱辰门
奉贤区,隶属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端,南临杭州湾,东与浦东新区相接,西邻金山区和松江区,北与闵行区隔黄浦江相望,常住人口超过百万。 奉贤缘何得名?相传,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中排名第九的言偃,晚年回到江南传道讲学,最后一站即为奉贤,深受当地百姓尊崇。清雍正四年(1726年)奉贤设县时,为纪念这位贤人,取“敬奉贤人”之意起名为“奉贤”。 而今,S3沪奉高速公路建成,未来,随着南枫城际铁路、轨道交通曹奉线等交通设施建成,古城奉城必将迎来新发展。 ■曹益君 1 在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2公里的奉贤区,有13.7千米的江岸线和31.6千米的海岸线。海浪带来景观,但在古代,漫长的海岸线,也意味着严峻的防御考验。 明代倭寇猖獗,奉贤沿海为抗倭前线。为有效抵御倭寇,近海沿里护塘修筑若干烽火墩,发现敌情,点烟火为号,军民共同御敌。笔者的老家四团南码头,古时就是里护塘上四墩,曾有遗迹可寻,往西有三墩、二墩、头墩,接着就是青村堡(也就是现在古城奉城前身)。 元代徐硕《至元嘉禾志》对青村堡有记载,说该地原名青墩,因海寇来犯时墩上举火为号,因此得名。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该地设青墩盐场,后绿树成荫,改成青林。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沿海修筑里护塘,盐民与渔民群居,渐成村落,青林遂改名青村。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更有效抵御倭寇沿海侵扰,筑城堡,名为青村堡。 根据记载,这座城堡“周围六里,高二丈五尺,雉堞一千七百六十六。旱门有四——东曰朝阳,西曰阜城,南曰镇海,北曰拱辰,其上各有丽谯。入城皆陆地,故无水门;外有月城四座,窝铺一百三十座”。 《上海名镇志》显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守御青村千户所,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改称守御青村中前千户所,青村堡自然也被叫作青村所。整个明代,青村所一直归金山卫都指挥使统辖,为沿海抗倭军事要地。 直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奉贤建县时,县署初居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所。从此,青村所的名字为奉贤县城即“奉城”一名代替。 2 奉贤,濒临杭州湾,历史上有五座城堡,分别是青村堡、蔡庙港堡、柘林堡城、南桥土城、萧塘土城。迄今,尚可追寻的仅有青村堡。 环视沪郊古城,城建规模尚存的不多,而奉城古代的轮廓至今清晰。古城护城河,流水汤汤,它长六里许,宽二十有四丈,深七尺有余,与周围浦南运河、沿塘河、奉新港等水系相通,发挥水上运输作用。 古城原有城墙,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青村城在金山城东一百里,城墙周长六里,高二丈五尺,城门有四,上各有楼,外各有月城楼四,敌台十有一,箭楼二十八。”目前,古城东西南城墙尽毁,仅存拱辰门月城城墙一段,在古城西北角高土墩下,还埋有约40米长的明代城墙。 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修筑城墙时,万佛阁被重修在北门月城弯内,故有“先有庙,后有城”之说。据清光绪三年《重修奉贤县志》记载,乾隆年间,万佛阁气象不凡,“堂殿楼阁,窈窕玲珑,泉石松筠,幽奇芳润”。600多年来,万佛阁历经沧桑,几经兴衰,历史上曾大修过四次,1986年重新开放。 奉城街呈“十”字形,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之分,至今清晰。旧时大街之北又有一街东西绵亘,曰奉贤街,后称古游里,用的就是孔子弟子言偃(即子游),曾到此讲学的典故。 奉城内曾有诸多古建筑。资料显示,过去这里有照墙、仪门、大堂、二堂、燕室及牢狱等。文庙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东附建学署等。言子祠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有头门、道南学舍、惜字局等。肇文书院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有照墙、头门、仪门、讲堂及文昌阁等建筑。此外,还有魁星阁、同善堂、先农坛、武庙等明清古典建筑。可惜,这些古建筑除万佛阁等少数遗迹外,大多毁于战火。 3 青村所成为奉贤县城,是由其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 据《嘉靖松江府志》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春天,倭寇先攻破南汇所城,接着进攻青村所,明军仓促应战,接连战败。“倭寇侵犯青村堡所城,百户王河率队长陈九等仓卒抵御,不幸殉难。贼遂纵横沿海,到处焚掠。”此后,倭寇攻破上海县,致使“浦东沿海二百余里贼往来无虚日”。其间,奉贤的倭难更为严重。 当时官员论松江地形,说“三面临海,金山当其南,南汇当其东,青村其东南”。这三处中,青村所居于金山、南汇之间,人皆知“倭寇但凡染指苏杭,必先自此入手”。青村所都司韩玺率僧兵激战倭寇于四墩,与监生梁家栋等毙敌80余人,这才化解了青村所之危。 数年倭寇之乱,使得奉贤青村所西北区原本繁盛的古镇陶宅萎靡不振,而柘林等地却渐渐地发展起来。等到倭寇平定,海面清静,青村所的渔盐业日趋繁盛。至明末清初,青村所文风大盛,凡有子弟者,无不令其读书。朝廷开始关注这海陲之地,奉贤立县也日趋成熟,之后选择青村所成奉贤县城也为历史必然。(陆建国《明末抗倭记》) 4 1927年,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指示,奉贤籍共产党员李主一、金学成、宋亚等,于8月在奉城潘公祠内创办了私立曙光中学,将一批党员以教师身份隐藏在校内,同时还秘密建立曙光中学特别支部,刘晓任书记,李主一任组织委员。1927年秋,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在中共曙光中学特别支部基础上,成立中共奉贤委员会,刘晓任书记,李主一任组织部部长。 奉贤县委成立后,党的力量得到壮大,南桥、庄行、青村等党支部纷纷建立,有党员几十人。1928年春,中共浦东县委会在曙光中学内成立。由于奉贤县委是个中心县委,也统管南汇、川沙的工作,因此,曙光中学成了当时浦东、浦南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1928年4月,曙光中学遭敌人查封,县委成员分散下乡活动,但革命的火种已在川南奉大地播撒开来。 抗日战争时期,古城奉城又遭战火洗劫。1937年11月5日,日寇出动飞机对奉城狂轰滥炸,第二天日舰又对奉城进行炮击。两次轰炸,累计毁房100余间,炸死20多人,城内古建筑县署、文庙、学署、书院及部分城垣毁于一旦。1938年底,日寇侵占奉城,在西街戴家院内设守备司令部。整个抗战期间,奉城的日伪军一直保持数百人,犯下滔天罪行。 1938年10月15日,扫荡的日军在奉城杀死打油工人茅石郞和农民张阿林,并将6名平民用铁丝穿肩,推入一小河浜内活活淹死。在此小河浜内先后被惨杀者达数十人,其中最多一次有13人被害,这里至今犹称“杀人塘”。12月15日,日军在其守备司令部后院,将谊海乡贫农活埋。日寇占领奉城期间,还在古城墙内外张贴“通匪不报者,格杀勿论”等标语,张贴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领导朱亚民画像,悬赏捉拿,气焰十分嚣张。 为了打开奉城地区抗战局面,及时掌握敌人动向,第五支队领导通过队员朱刚、朱印天,动员其堂哥朱守藩在镇十字街东首开设一家烟纸店,作为游击队交通联络站,搜集情报,为当地抗战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