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徐蓓 在前辈故事里找到心的方向

时间:2022-01-27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华心怡 点击:
◆华心怡 金鸡奖落幕,《九零后》出彩,捧得最佳纪录/科教片奖。 校史不过8年,却是中国群星闪耀时。《九零后》以抗战中成立的西南联大为背景,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女导演徐蓓的书写,给予了这一宏大主题不经

      ◆华心怡
 
      金鸡奖落幕,《九零后》出彩,捧得最佳纪录/科教片奖。
 
      校史不过8年,却是中国群星闪耀时。《九零后》以抗战中成立的西南联大为背景,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女导演徐蓓的书写,给予了这一宏大主题不经意的柔与韧,一如她本人的张力。
 
      这已经是徐蓓第三次与西南联大相遇,她用“滋养”形容一路心灵的震荡。杯盏起落,一席畅谈。今日,如果徐蓓的作品,哪怕只有一分,能让你我,尤其是年轻人明白,那些伟大的人与伟大的成就照进现实的意义在于——在世事无常中找到幸福的能力,她定可会心一笑。
 
      1 大我VS小我
 
      ——“人突破个体生命局限成就自己是我永远的唱颂主题”
 
      你说不好,是你找到了生活,还是生活找到了你。
 
      70后徐蓓,念英语的女生,毕业去了重庆电视台国际部。哪怕电视台最火的那些年,国际部也并没有分到几块蛋糕。安安静静,不卑不亢,寂寞地隐于人后。徐蓓爱玩,爱折腾,一台机器,一个脚架,一台车,还常常搭上差旅费,和亦师亦友的搭档“不务正业”地展开了纪录片业务。从三峡移民、希望工程到农民工进城,徐蓓干得有劲。“我发现中国最初拍纪录片的那拨人,很多都是从各家媒体的国际部开始,大概是因为我们比较闲。”从三峡移民、希望工程到农民工进城,徐蓓干得有劲。
 
      工作两三年,徐蓓开始读GRE,大凡英语系的都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我念着念着发现,不对啊,这份工作这么有意思,要是到了美国我要不要改专业,而且在美国搞纪录片,需要太多钱和条件。”GRE只念了一半便作罢了,这大概是徐蓓成年后唯一的一次半途而废。初“入坑”的十年,不咸不淡,却有着大惊大喜,回首,她猛然发现自己读了另外一所“大学”,“有机会真正了解社会,了解人。”
 
      徐蓓第一次触碰历史文化选题,是“命题作文”《大后方》,那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规定动作。彼时,徐蓓已是频道的副总监,有的同事说这就是个任务,纪录片圈子里的老人也说不用太过费心,前有珠玉,最好的结局不过是无功无过。徐蓓偏不。一直都是这样的性子,她从不热衷张牙舞爪地去抓取些什么,但对于每一个“徐蓓出品”,一定要有足够的担当。
 
      峥嵘岁月,血色战场是最浓重,也最集中的聚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时候的中国仍旧是一个国家,有一半人没有参与战争,他们的生活被战争极大地破坏,但还在进行着。”她如是破题,支离破碎中的凡人倔强。这部《大后方》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反响不俗。《大后方》自然有一部分牵涉文化、教育,第九集“流动的课桌”便绕不开西南联大。但后者只是《大后方》中的掠影,片段,是沙滩上的一颗贝壳。
 
      《大后方》之后,徐蓓的名字便开始在圈中引吭了。《西南联大》《九零后》接连找到了徐蓓。“我们都是在讲人的故事。”徐蓓说那些天衣无缝的人几乎是没有的,“才华、出身、家境……我们都有生命的局限,但在各自的局限中,去成就最好的自己,无论是名留青史还是寻常普通,都是了不起的,我想要为他们做歌。”
 
      2 大众VS小众
 
      ——“小众的纪录片一点也不可耻”
 
      这些年,我们都在说爆款,也都在求爆款。毕竟,流量可以变现许多。但爆款才是衡量作品优劣的至高标准?徐蓓是有些执拗的。“从东方到西方,我们纪录片就是小众的。小众的纪录片一点也不可耻。”去国外开研讨会、交流会,遇到同行,大家聊的都是“你最近在做什么选题”,或者“怎么把手上的内容做好”,没有人会讨论“如何搞一个爆款”。从容,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成了爆款之后,圈内有些同行开始着急。但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线,我们的受众小没什么难为情的,更何况中国的人口基数那么大,哪怕小众也有几百万几千万的观众。”心,平一点,作品,精一点,小众也能为大众提气。
 
      的确,《九零后》让许多人刮目。影院中的观众,好些已看了不止一遍。网络上的留言,多有恰同学少年的豪情。问徐蓓自己觉得《九零后》得奖是否实至名归,她的谦虚中藏着锋芒,“我并没有看过其他几部候选作品,但《九零后》得奖其实是综合因素的累加。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极有分量的,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代表着国家形象,他们给予年轻人许多正能量的东西,这是其社会价值的加分。再者,我想我们的制作也达到了得奖的水平。”
 
      《九零后》口碑在外,在其他许许多多采访中,徐蓓已经说了许多关于画面,关于音乐的林林总总。说点新鲜的吧。她倒是快人快语:”我觉得《九零后》的认知是新的,或者说讲故事的角度是新的。”通常遇上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伟大的人,我们的态度是仰望,“有时甚至是跪姿。我们看见的,除了光环还是光环。但做历史人文纪录片最适宜的方式,是把人还原成人。”我们讲这些九旬老人,百岁老人的青春岁月,那么他们就该拥有所有年轻人该有的一切东西。“比如爱情,比如人际间的竞争,比如人与人相处中的小心思。所有这些枝节的累加,会让你看到他们为何会成为后来的他们。”徐蓓希望影片摘掉了许多观者心头的问号:为什么他们那么大年纪还能这么漂亮?为什么他们的笑容还如此纯净?为什么他们的眼中还有光芒?纪录片可以小众,但也可以有大志。
 
      3 大女人VS小女人
 
      ——“有一天如果变丑了,比我拍了部烂片更会让我崩溃。”
 
      徐蓓爱戴珍珠耳环,脖颈间常饰有围巾,翻看她的朋友圈相册,多见淡淡的笑容,浅浅的莫名疏离感。老友总说:“你太严肃了,出来耍耍。”矜持的,淡漠的?徐蓓想了想,“应该说,我是慢热的。”过去十年,她经历了生命中的极致体验,3个最亲近的人消失了。人至中年,她也不再固执“你对人一百分的好,人也该对你一百分的好”,“如果这样期盼,难免会失望。种种种种,加上拍摄的几部片子都是非常厚重的,多少会影响我的待人接物。”
 
      她是个大女人。2006年她去了剑桥大学攻读社会人类学硕士,师从著名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她与艾伦在康河边散步,艾伦说:“你看看,你脚下的这条路,300年来,人类科技进步、文化昌明,都与它息息相关。”不是没有豪情的。人文情怀,科学氛围的包裹下,徐蓓对自己下了狠心,一年时间
 
      瘦了十斤。“每天只睡6个小时,不是在学习,就是在讨论,不是在看展,就是在看剧。”她感觉自己燃烧了起来,身体或许疲累,精神却亢奋着。这样的透支,让徐蓓回国后整整休养了半年才缓过劲来。“可以干活了,我想做点事情。纪录片最棒的地方在于,它就是你生活的本身。你喜欢的音乐,你喜欢的书,你喜欢的人,你都可以放到这份职业里去体现。”
 
      她又是个小女人。虽然三分之二的时间拿来工作了,但她仍在热烈地生活。“我不用坐班,比如下午在家写稿,写个四十分钟我就起身,去厨房炖一锅鸡汤。对我来说,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一点不冲突。”她要养花,她要健身,她要做饭,她无比真实地向老公撒娇:“要是有一天我照镜子发现自己不美了怎么办?”拍了部烂片和岁月催人相比,哪个更叫人难受?徐蓓也是人间真实:“那肯定是变丑了让我崩溃啊。”她更是懂得大美。创立清华物理系的叶企孙是钱三强、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共同的老师,学识过人,人品贵重,晚景却是难以言说的凄凉。当《九零后》剧组找到叶企孙的侄子叶明汉,后者一打开门,徐蓓把包一放眼泪就留了下来,“太像了,实在太像叶老了。”往事,并不随风。而我们所能表达的,始终有限。
 
      导演就是导演,徐蓓自己不曾想过女导演究竟该有些什么不同,但被问得多了,她也开始梳理。“大概女性与男性导演的视角和兴奋点会有所不同。”徐蓓看到一段影像资料,有人问邓稼先,“美国研究氢弹花了六七年,中国为什么只花了两年?”邓公不答,却露出顽皮一笑。这个笑容,打动了徐蓓,也留在了全片最后。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