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老城厢龙门邨保留老上海弄堂生活状态,吸引外来者扎根
摄影/日升
■记者 唐烨 上海黄浦区老城厢内,龙门邨位于尚文路、吾园街、迎勋北路、先棉祠街之间,是建于1935年的里弄小区。龙门邨内有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住宅等多种类型,一座座建筑模样各不相同,但非常规整,这里也诞生了上海最长一条新式里弄弄堂,从小区的“龙头”通向“龙尾”。 龙门邨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黄浦区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现居住着1200多名居民,极少数房屋独门独户,很多房屋处于“72家房客”状态。由于这里保留着老上海弄堂生活状态,近年吸引了一批外来者扎根:上海人叶继蔚与美国太太梅兰妮带着一家人,在这里一住就是15年;七年前,有人用几年时间修缮了小区里最气派的一幢石库门建筑,开了一座普通人也可以随时走进的艺术馆…… 精心保护留住历史风貌 上海人叶继蔚与美国太太梅兰妮是龙门邨里的“名人”。他们家位于龙门邨弄堂的“龙尾”上,是一幢三层新式里弄房子,独门独户,有个袖珍小院。在龙门邨众多具有特色的建筑中,这幢房子算不上起眼。但走进屋内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约250平方米的生活空间,基本保留原样、规划得当,细节中更能看出两个人为这套房子的保留保护倾注了很多心血。房屋的窗玻璃上都保留了原来的铸铁格子,这也是很多新式里弄建筑的标志性设计之一。但由于窗户是老物件,有些地方冬天会漏风,他们不舍得换掉窗户,就用厚厚的窗帘将窗户遮住,挡住吹进来的风。 三楼的主卧保留了原来的小阁楼,阁楼外的屋顶上有一个烟囱伸向户外。当初建造时,烟囱下面可能是个壁炉,但叶继蔚与梅兰妮购入房屋时,壁炉早已不存在;可他们还是完好地保留烟囱,使其成为这幢房子的一处风貌。当初装修房屋时,两人还特意找了一些20世纪30年代的家具与摆设来装饰房屋,希望在内部也能还原历史场景。 对龙门邨“情有独钟” 位于老城厢历史风貌区的里弄房屋,受周边环境与本身保留情况的影响,并不像其他风貌区内的老洋房那样受关注。很多朋友第一次到叶继蔚与梅兰妮家做客,看到龙门邨内以及周边的石库门里弄还住着“72家房客”时,会对他们选择这里感到惊讶。 “70后”叶继蔚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石库门里长大,而选择住在这里,却是美国太太决定的。2006年,叶继蔚从美国回来,因工作需要在上海定居。他与梅兰妮四处看房。因为梅兰妮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两人最初在徐汇区、静安区看了很多花园洋房。但梅兰妮都没看中。后来,他们跟着一位朋友来看了龙门邨。一走进里弄,梅兰妮就被龙门邨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吸引,他们很快就决定买下这套房子。 龙门邨的历史悠久。1865年,这里建起龙门书院,是当时上海官办最高学府。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书院作为上海中学的前身被使用。1935年,上海中学迁往新址,书院原址土地被一家公司买下,划分为53块分别出售。购买者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建筑,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房屋拔地而起,有西班牙式、苏格兰式、巴洛克式住宅以及石库门里弄,中西合璧,构成现在的龙门邨。龙门邨有70多幢房屋,其中6幢独立住宅,68幢新式里弄、2幢旧式里弄,几乎浓缩了上海各种中西民居的建筑模式。 叶继蔚与梅兰妮后来查了很多资料,也听老居民说了很多故事,了解到龙门邨的历史。“感觉住在这样有故事的地方非常骄傲。” 最喜欢烟火气和人情味 叶继蔚与梅兰妮在龙门邨生活了15年。他们喜欢龙门邨,除了这里的建筑风貌与悠久历史,还有浓浓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梅兰妮不太会说中文,但在记者采访时,她热情地向记者模仿邻居爷叔如何用上海话呼唤自己家的小狗。她家厨房有一扇窗户对着街口。每天早起,她站在厨房做早饭时,会听到街上传来的“大饼、油条、粢饭糕”的叫卖声。老城厢里有很多网红餐馆,大肠面店、馄饨店等,她和先生都去光顾过。 叶继蔚说,龙门邨的社区氛围融洽。他们还记得刚搬进龙门邨时,因为小区内的排水系统建造时间久远,一下大雨,家中就会水漫金山。他们家被大水淹过两次,居委干部和邻居拿着水盆帮忙舀水。后来,黄浦区与属地老西门街道对龙门邨进行修缮,翻新了排水系统,小区再也没有被大水淹过。 艺术馆为老弄堂添活力 愿意走进龙门邨、好好保护这片里弄的,还有一群创业者。龙门邨最气派的房屋叫“仁庐”,是一幢深灰色新式里弄,三层楼,西式风格,有漂亮的大阳台、古堡式样的窗户。“仁庐”的一半空间如今是一家小型艺术馆。 “仁庐”由大户人家当年建造,房屋由两个独门独户的门栋组成。前几年,一群创业者买下其中一个门栋,精心修缮后,开设了弄堂内的艺术馆,普通人可预约参观。“仁庐”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原貌,外部修旧如旧,内部的地砖、地板、窗户配件都是原始构建。创业者在这里的每一个公共空间布展,还不定期更换主题。 老西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这几年,街道对龙门邨进行了“美丽家园”建设,尽力消灭“手拎马桶”、改造公共厨房、改善小区环境,考虑到老年住户较多,还增设了社区食堂、提供为老送餐服务。让留在这里的居民能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更好地保护好老建筑、留住烟火气,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老城厢民居博物馆。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