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恭王府与大观园

时间:2021-09-20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孝存 点击:
北京恭王府大门高秀春摄 恭王府大戏楼内部高秀春摄 北京大观园内潇湘馆刘晴摄 北京大观园内怡红院刘晴摄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荣国府为迎接元妃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别墅。元春省亲后,下谕宝玉及其姐妹居住其中。它是小说主要人物重要的活动场所,又是情节
北京恭王府大门 高秀春摄

恭王府大戏楼内部 高秀春摄

北京大观园内潇湘馆 刘晴摄

北京大观园内怡红院 刘晴摄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荣国府为迎接元妃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别墅。元春省亲后,下谕宝玉及其姐妹居住其中。它是小说主要人物重要的活动场所,又是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历来为广大《红楼梦》的爱好者所津津乐道。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一座“大观园”吗?

      北京恭王府是“大观园”的原型吗?

  无论曹雪芹在世时与恭王府的前身有没有直接关系,我以为都要说一说,因为它与“红学”和“曹学”有密切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当编辑。艺术研究院的所在地就是恭王府(当时府内还有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在恭王府高大的东墙外——毡子胡同内西侧的原“府夹道”里——沿墙边一路向北,在拉着铁丝网的恭王府花园东侧的长条院子里。在出版社上班,早上打水,要绕点路到正在施工的恭王府花园工地的锅炉房去。我提着暖壶,或专程打水,或带着来访的朋友去转一圈。若是到王府院的艺术研究院去,那得出毡子胡同到前海西街,走17号的大门。

  有说恭王府是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但据考,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地方,多为民宅;明孝宗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曾在此处有宅第;清初,曾有投清的宋氏汉籍官员在此置宅。清乾隆时期的权臣和珅在此修建宅第时,大约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担任军机大臣之后。那时,曹雪芹已经过世多年。 

  和珅,满洲正红旗人,原为小生员,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承袭其祖为三等轻车都尉,后当上御前侍卫。因善言辞、善观人意,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和珅被提拔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此后,和珅步步高升——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等,且被封为一等忠襄公。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指婚,将和孝公主许配给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其后,和珅开始建迎亲府邸。乾隆五十四年(1789),与郡王府同级的“公主府”建成,和孝公主下嫁入府。新建府邸为东、中、西三路,和珅居于建有七间的厅堂“锡晋斋”的西路,公主与夫婿居东路。府邸以东为贵,和珅居西路示意身份低于皇家女。

  有说,和珅私底下喜看《红楼梦》(《石头记》),所以他的府邸是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蓝本设计。若如此,和珅府邸和后来的恭王府还真的是与《红楼梦》有密切关联。有说和珅模仿《红楼梦》大观园建了他的后花园,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和珅是在乾隆归天以后的嘉庆四年(1799),被嘉庆帝赐死并抄家的。而后,嘉庆将此府邸的西半部赐给了其十七弟庆郡王永璘;东半部,则依旧由和孝公主及其夫婿居住。直到道光三年(1823)十月,和孝公主去世,东半部才归予庆王名下。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帝封其第六子奕䜣为恭亲王;咸丰二年(1852),咸丰帝将庆王府转赐给他的六弟奕䜣。这庆郡王府也就成了恭王府。原居于庆王府的永璘之孙——辅国将军奕劻(后成为“庆亲王”)则另置宅第。

  奕䜣在咸丰病亡热河行宫后,与东宫慈禧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把慈禧扶上“垂帘听政”的宝座。恭亲王亦由此在同治、光绪两朝曾任摄政王,总理国家大政;以其与洋人打交道为由,他便有了“鬼子六”的名号。

  恭亲王奕䜣将老庆王府改为“恭王府”,自然要进行整修。王府中路(中轴线)的主殿,为“银安殿”,其左右建配殿。王府的后花园,也会重新修整。恭王府和王府花园有连为一体的府园围墙,围墙外的西边和南边有河水萦绕;20世纪50年代,两条水流改为暗沟,形成了街路,西侧的名为柳荫街,南边的名为前海西街。

  民国初年,恭王府被奕䜣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其后,辅仁大学以108根金条买回。新中国成立后,王府先后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使用。

  1997年,我从文化艺术出版社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我所在的当代文艺研究室,在和珅所建的著名的楠木厅堂“锡晋斋”之北,是一座三合院。庭院东南角的垂花门,是连通西部院落出入之门;其上的匾额据说是慎郡王允禧所书“天香庭院”。我至今不知道,这“天香庭院”,指的是那建有锡晋斋的院落,还是红学所和我们当代室所在的院落。但这几个字,会令人想到《红楼梦》中宁国府后花园“会芳园”里的“天香楼”。脂砚斋在《红楼梦》第十三回甲戌本回末总批中写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是说曹雪芹在这一回的原回目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并直书秦可卿淫丧之事;脂砚斋总批中说“命芹溪删去”,甲戌、庚辰等本将这一回的回目改作了“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这就不免令人想到,这位将恭王府的一个院落命名为“天香庭院”之人,是谓何意?这命名者,是和珅,还是恭亲王奕䜣,或是其他的什么人?

  我们当代文艺研究室所在的庭院,其北侧的“正房”,并不开门,我甚至不知那房是做什么用的;后来从朋友那里知道,那房是一座并不对外开放的图书馆,门开在东侧和北侧。院的东厢房为“红楼梦研究所”所用。西厢房的南半边,是我们“当代室”;北半边辟出的两间房,我一直不知用于什么处室。院之南,是一道带花窗的墙;从窗看,可见那是一个长着翠竹的夹道,夹道南边就是“锡晋斋”了——它已用作艺术研究院的会议室。庭院的长方形院子,栽有两棵西府海棠,还有两棵莫名其妙长在这里的高大槐树。在旧时,老北京的院落里,忌植桑槐(“桑”忌的是其谐音“丧”;“槐”以“木”“鬼”组成,其树上以丝线而垂下的绿色小虫,有“吊死鬼”之称),不知它如何能在王府院内长大。院静时,常有灰喜鹊叫喳喳地光临,一两只松鼠倏忽而来倏忽而去,别有一番情趣。

  我有时会到府院最北的后罩楼去找在电影研究所的一位朋友。半环抱式的两层后罩楼,长160米,连檐通脊;其前檐上下带廊;据说总共有40余间,但却有“九十九间半”的俗称。据说此楼曾是和珅的藏宝楼。搂下靠西侧,原有可通向后花园的门,但当时已是铁将军把守。我在研究院工作时,后花园已经修好并对外开放,但其大门开在了花园的西墙——柳荫街一侧。

  当年的恭王府,我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中、西、东三路,因为中路的正殿(银安殿)及其东西配殿早在民国期间被火焚毁。其西路,我只去过或只记得锡晋斋那院,因为这里有会议室、院领导办公室和人事处。东路,是中国音乐学院所在地,可以说是基本上没去过。

      今日恭王府景观

  2017年夏日,我在女儿陪伴下参观了修葺一新的恭王府及其花园。离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长达16年之久,研究院也已经从恭王府搬迁多年;面对修葺一新的恭王府,我几乎完全不认识。

  清代王府的建制,可说是最高级的横向连接多院组合式的四合院;而恭王府,则是其中保留最完整的典型之作。王府坐北朝南,府门设在整座王府院落中轴线的南端。按照规制,亲王府的府门着红漆,门上金钉(金黄色)为横七竖九,共63个(皇宫门,金钉为横九竖九,共81个);府门屋宇,为兽脊,硬山,绿琉璃筒瓦。亲王府府门为五间,郡王府府门为三间;府门东、西侧各有一间角门,满语称“阿司门”,平时供仆役等出入。府门两侧置石狮子、灯柱、辖禾木(也称“行马”,木制,三角形,用来阻挡车马、人等)。如果阿司门设在王府院墙的两侧(开设在东、西墙),王府府门外东、西的辖禾木与其南面建的一排倒座平房(为看护兵丁住所),便形成院落,称“狮子院”。

  重建的恭王府大门,为三间开,前置石狮一对。王朝时代的石狮,有雌雄之分——雄狮在府门左侧,右前爪下踏一个绣球,象征统一寰宇,权达四疆;雌狮在府门右侧,左前爪下踏一只小狮子,俗称“太狮少保”或“太狮少狮”,象征子嗣昌盛,繁衍绵延。石狮头上璎珞有严格品级规定:一品官衙府门石狮头上有十三道璎珞,俗称“十三太保”;一品以下,低一品少一道璎珞,二品十二道,三品十一道,四品十道;五品、六品,九道;七品以下官员,衙门前不得设石狮,可设石兽一对,称“金毛犼”或“双喜狗”“笑面虎”。石狮蹲伏的石座,四周雕刻不同图案——正面,雕刻瓶、盘、三支戟,象征“平升三级”;左边,雕刻牡丹、松树,象征“富贵长春”;右边,雕刻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象征“文采风流”;后面,雕刻八卦太极图,象征“镇妖降魔”。恭亲王奕䜣一度任摄政王,自是官居一品,府前石狮头上的璎珞当为十三道。

  恭王府的二门,为五间开;门内有新复建的正殿(银安殿),左右建东西配殿。有了银安殿,王府院就恢复了原来的配置,但给我的感觉却是显得拥挤和狭窄了。

  我们并没有许多时间一一细看,但我知道,东西两路曾自有其四合院的格局。东路前院正厅名“多福轩”,后院正厅名“乐道堂”;西路前院正厅名“葆光室”,后院正厅“锡晋斋”为七开间带抱厦,室内以楠木装修隔断和暗楼。这锡晋斋前的垂花门,上有书“天香庭院”的匾额一方。三路院落北面,则是两层后罩楼。

  如今的恭王府花园已不再开放西门,游客一律经王府大门,穿过后罩楼而入。

  迎面的具有西洋风格的汉白玉雕花拱券门,是花园的正门。拱门西侧,有一段带城门的城墙,称为“榆关”。此“榆”与“家榆”相关,其果状如铜钱,故有“榆钱儿”之称。“榆钱儿”之关,可谓“守财”也!其关前有庙,名“龙王庙”供奉龙王。山西五台山有“五爷庙”,供奉的即是龙王——财神爷。榆关前建龙王庙,其意显明。

  且说拱门之内,从南至北为花园的中轴线。迎门的是名为“独乐峰”,讲究露、透、瘦,5米余高的太湖石,如同庭院的影壁或屏风。峰北,为蝙蝠状的“蝠池”;池北,是名为“安善堂”的亭房。再北,是中轴线大主山,山前端为“滴翠岩”,岩下秘云洞的石壁嵌有1米余高的“福字碑”,据说是康熙帝御笔;山顶“邀月台”建三间敞轩,称“绿天小隐”。中轴线最北端的建筑,以平面为蝙蝠形,而称“蝠厅”。

  花园的中路,也可以象征整个花园的中心,是以祈福、求福、存福贯穿的。但花园的第一代主人和珅,曾为宠臣权臣,后以被抄家处死而告终;恭王府的第一代主人奕䜣,也曾权倾一时,但不久遭贬,后隐居京郊戒台寺,逝于戒台寺,葬于寺院附近的山坡。终其一生,难说福兮祸兮。

  花园的东路,拱门之东北有八角的“流杯亭”(又称“沁秋亭”),名取引自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之句:“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花园八角亭内,有青石地面刻的弯弯曲曲水流之道(水源于假山后的“二龙戏珠井”);园主人邀请客人坐于水边,将注满酒的杯子(“觞”,为古代喝酒用的四角杯)放置水上,顺水漂流,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若作不出诗,则罚酒三杯。据说,以东西看曲水,这曲水像“水”字;若是南北看,这曲水则像“寿”字。20世纪90年代,《北京日报》的文艺副刊取名《流杯亭》。当年我并不知道“流杯亭”来自何处,观罢恭王府花园的“流杯亭”,才知其广邀“群贤”之内涵。

  东路另一处需要记述的是以戏楼为主体的“大观楼”。这名号,不仅令人想到《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也令人联想到大观园内戏班教习女戏所在的“梨香院”,林黛玉路过其后墙时听到了《牡丹亭》的曲子而动情。这大戏楼,顶部取三卷勾连搭式。戏台上端匾额为“赏心乐事”,楼内四壁和顶部有彩绘开紫花的藤萝,使观众恍若在藤萝架下看戏。恍惚间,我似乎听到了笙管笛箫声和咿咿呀呀声;猛然间,我又想起《红楼梦》中甄士隐解注《好了歌》的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在榆关内东边不远处,有一座小土山;但石砌小路被绳带圈拦住了,不知为哪桩。此事跟一位熟悉恭王府的老友说起,老友告诉我,那小山上建有“四仙庙”,也称“仙家楼”。旧时民间称为“四大仙”的,是狐、黄、白、柳。列为四仙之首的“狐”,在民间被认为具有灵性,有道术。巫师作法时,往往称自己狐仙附体。“黄”,为“黄大仙”黄鼠狼,民间又称其为“黄二太爷”,具有神秘性,可控人的神态。“白”,为“白仙”刺猬,民间称其精通巫术,会治病。“柳”,为“蛇仙”,最著名的是《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小青;在庙会的高跷表演中,那一身素妆和一身青妆的佩剑舞者,当为“白蛇”和“青蛇”二仙。

  在恭王府花园,我印象最深的是东路东墙附近的一排东房中,有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生平及著述展览室,室内墙上悬挂着周先生像。周先生生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多少年致力于《红楼梦》和曹雪芹研究,是我非常敬重的学者。在恭王府花园内开辟先生的展室,当为恭王府增辉。

  恭王府花园,有“翠锦园”之名,据说是奕䜣之孙——溥儒(即画家溥心畬)所取。但这园名并未广泛流传,人们早已习惯称之为“恭王府花园”。

  有些“红学迷”在游览恭王府时,喜欢以《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与恭王府花园做比较,甚至颇有兴致地寻觅“红楼十二钗”及贾宝玉的住地。说者绘声绘色,听者津津有味;却不想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无论和珅府还是恭王府都还没有影子。或许,建园者、修园者,都曾参照过《红楼梦》大观园的景象,也未可知。

  这都无妨——平添几多想象和幻象,满足几分视觉的渴望,也是一种乐事。

      大观园:由纸上变成“实实在在的园子”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荣国府为迎接元妃(贾元春)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别墅。元春省亲后,下谕宝玉及其姐妹居住其中。它是小说主要人物重要的活动场所,又是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

  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园内工程俱已告竣”,贾政带领一行人,包括宝玉到园里去为亭榭题匾额对联。进了“正门五间”,宝玉题了“曲径通幽”,再取“沁芳”“有凤来仪”“稻香村”等。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贾妃将石牌坊上的“天仙宝境”换成“省亲别墅”四字,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正楼曰“大观楼”……

  《红楼梦》中,大观园正门为“五间,上面筒瓦泥鳅背”;在大观园正门内“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小说主要人物的住处,自有一番安排——潇湘馆,在大观院西路(右),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院内则翠竹掩映。正房三间,一明两暗,正是林黛玉的住处。大观园东路(左),与潇湘馆遥遥相望的,是贾宝玉的住处——怡红院。入院有游廊,院中有山石,石侧一边植芭蕉,一边栽西府海棠,正房为抱厦五间。薛宝钗的住处——蘅芜苑,在大观园西北,正房为五间清厦连卷棚。贾迎春,住大观园西路南部紫菱洲的缀锦楼;贾探春,住大观园西路的秋爽斋;贾惜春,住大观园西部的蓼风轩;妙玉,住大观园东部的拢翠庵。埋香冢,在大观园东北隅山坡下,是贾宝玉坐桃花树下偷看《会真记》的地方,也是他见林黛玉荷花锄花囊的地方和他俩一起读《西厢》的地方,还是林黛玉泪诵《葬花吟》的地方。

  读罢《红楼梦》,多少红学家及红学爱好者曾描摹、推断、想象“大观园”的园林景物和楼堂馆所的形态。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有人绘画了纵1.37米,横3.62米的“大观园图”。该图以亭榭楼台连接,共绘人物173位。

  现当代,还有多幅标注庭院名称的大观园平面图面世。红学学者曾保泉先生所绘大观园平面图——在方形构图的东南缺角,其南院墙中轴线上设大门,大门之西侧开角门;其北院墙近西北角设后门。南大门内东侧的“梨香院”,曾为戏班教习女戏之所。正对南大门内的,是“翠嶂”;其北建池,池北有园内水系河道上的“沁芳桥亭”。桥之西北,有林黛玉居的“潇湘馆”;桥之东,过“翠烟桥”,北上,是贾宝玉所居的“怡红院”;大观园北墙内“大观楼”西北,有“蘅芜院”,是薛宝钗居所。潇湘馆的西北,有“缀锦楼”,为贾迎春居所;潇湘馆东北,居大观园之中间部位,有“秋爽斋”,是贾探春居所;秋爽斋西北隔湖的“蓼风轩”,是贾惜春居所。大观园西部,大主山东侧,有“稻香村”,是李纨住处。怡红园东南“栊翠庵”,是妙玉修行处。大观园西部水池中的敞厅——藕香榭,四面有窗,左右有回廊,跨水接岸;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史湘云在藕香榭请客,设螃蟹宴,开菊花诗会……

  大观园的馆院斋轩,似乎有“男左女右”的设置,可谓错落有致、因袭俗缘。

  但读者并不满足于“照猫画虎”的图示,《红楼梦》爱好者更渴望见到实物,于是喜欢寻找“参照物”。由此,大观园有了多种推断和猜测——如:清代江宁(南京)袁枚的“随园”说;江宁织造府署的“西花园”说;苏州的“拙政园”说;北京清代英武殿大学士明珠的“自怡园”说;北京的“恭王府花园”说,等等。这些园说,虽不能说完全不沾边,但毕竟是猜测和推断的成分多,总会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多少会有生活原型的影子或真实成分,但令人赞叹称奇的大多属于作家的艺术创造。

  有一句口头禅叫“眼见为实”。《红楼梦》爱好者更喜欢观感性强,又具有游览性的园林建筑。始建于1984年6月的北京“大观园”就是这样的一组建筑群。1987年,坐落在北京外城宣武区(于2010年7月1日并入西城区)的大观园竣工了。

  说来也巧,我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崇文区(于2010年7月1日并入东城区),上中学时每天路过磁器口附近的曹雪芹随祖母迁居的宅院。参加工作后,我搬到了宣武区右内西街,其西南,也就是南菜园的东南、北京外城老城墙内的西南角——这里原是一片苗圃,被称为“南菜园公园”。当年我居住在右内西街时,不止一次遛弯到苗圃,印象中那里只是一片树林,树大多为胳臂粗细,附近居民因此称其为“小树林”。

  1984年始建“大观园”的时候,我已经搬离右内西街,但知道此“园”是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而兴建的。电视剧拍摄完,大观园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北京的一处新景,使我们的文学瑰宝找到了一个貌似或神似的梦魂寄托之地。而我一直到2021年8月26日,才在女儿的陪伴下前往参观。

  大观园坐北朝南,建类似郡王府般的朱红大门;但园内建筑的布局却与曾保泉先生所绘“大观园图”有所不同——曾图中,林黛玉所居的潇湘馆在园子的西路,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在园子的东路;如今北京大观园内,黛玉居所潇湘馆却建在了园子的东路,而宝玉的居所怡红院建在了园子的西路。其他建筑,如蘅芜苑、缀锦楼(紫菱洲)、寥风轩等的方位,与曾保泉所绘图也有异,自然也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设置有异。此外,曾图中的大观园水系——河、湖、池,是将各处住所隔离开的,又以小桥相连,更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此“大观园”,为何与彼“大观园”差异这么大?不得其解。妄加猜想,一个可能是以和邸(恭王府)为参照物,如和珅(男)居于宅府邸西路,而下嫁公主(女)居于东路,于是将宝玉的居所怡红院设在了园内的西路;却忽略了“下嫁公主”,身份还是高于“权臣”。第二个可能是考虑到旧俗讲究“男左女右”,却忽略了建筑物的“坐北朝南”,若是设计者在园内面北而站,那“左右”可就颠倒了。

  著名民俗学者、红学家邓云乡先生在《北京有了大观园》一文中说:“北京大观园现在已经是天下名闻了,而且是真的……说‘真’的,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园子;不是写在纸上的,画在画上的,摆在沙盘模型上的……工程分三期进行,为了配合〈红楼梦〉的拍摄,第一期工程十分快速:一九八四年七月开工,到一九八五年六月底已全部竣工了。”

  邓云乡先生已经说得很清楚,我们终于有了一座“实实在在的园子”。无论如何,都是有比没有好。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徜徉在“大观园”里,去感怀,去想象,去沉吟,去追梦……

  (作者:刘孝存,系作家、文化学者,曾任北京市地方志学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