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半个世纪的回眸

时间:2020-12-10来源:《荔城文史资料》 作者:杨荫煊 点击:
最新消息来了 备受关注的 连淮扬镇铁路淮镇段暨五峰山长江大桥 将于12月11日开通运营,届时,连镇铁路全线贯通,直接将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地区部分县市连通全国高速铁路网,实现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无缝对接。连淮扬镇铁路位于江苏省中
 
 
 
公元一九六九年二月五日、六日,莆田县1826名知识青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闽西山区连城县插队落户,至今已将近52年了。回想往事,感慨万千。
 一、连城简介
连城县位于我省西部,武夷山脉南段东侧,面积2600平方公里,时年人口约18万。县境东邻永安,南接龙岩(新罗)、上杭,西凭长汀,北靠清流。是我省的老区、苏区和贫困山区。
当地方言全称为客家语系长汀话连城方言,由于各地方言差别较大,普通话为通行语言。
当年连城莆田两地公路距离496公里,没有直达客运班车,大部分知青出入均从永安乘火车(晚上在火车上过夜)到福州辗转回莆。
 二、报名上山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廿二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也是莆田的传统节日——“冬至晚”,万家灯火隐约,其乐融融“搓圆仔”。
晚上8点,莆田城区制高点的高音喇叭,向四面八方传送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的播音员高亢激昂的声音:“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当天晚上中央台的广播对我们来说,不知道是福还是祸,但是明白是最新的最高指示。当天晚上“搓圆仔”的气氛并没有被冲淡。第二天是莆田风俗——上山扫墓的日子,我们也不知道明年是不会来扫墓了,所以也没有向过世的长辈说声“再见”、或者“永别”诸类的告别词!
次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大字标题刊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文章,该文在编者按中披露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
那个年代,学习贯彻毛主席最新指示是闻风而动,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廿三日到一九六九年二月二日,头尾共42天时间,城厢、涵江、江口各街道大队组织我们这些1966、1967、1968届高、初中毕业生(俗称老三届),通过学习、讨论、表决心、报名等过程,从而掀起一场莆田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
根据莆田一中的同学回忆,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廿五日晚上,莆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牟汉光(部队师级干部)召集一班人开会,包括县劳动局局长、一中、二中各有几位同学等参加,专题讨论决定:马上动员组织三届生去永春插队,即时命令手下与永春县革命委员会主任(部队正团级)打电话,后因为对方以时间太急了,来不及准备未能成行。过后,就组织我们这一批去龙岩地区的连城县插队落户。
一九六九年二月之初,这些知青们都收到镇(公社)革命委员会的《喜报》或《上山下乡通知书》, 这是一张确定知青身份和命运的通知书!
    一九六九年二月五、六日(农历戊申年十二月十九、廿日)是我们出发的日子。当时莆田县涵江镇、江口公社和城厢镇共计1826名知识青年(《连城县志》内为1826名,《莆田县志》内为1987名),分别在涵江、江口街道上和县人民体育场门口的胜利路统一组织乘坐解放军的军用大卡车到福州火车站,换乘火车货车到永安下车,改乘汽车货车前往闽西山区连城县插队落户,分配到9个公社中的84个大队(详见《莆田知青赴连城各地上山下乡插队分布图》),开始了一年至十年不等(极个别甚至一辈子)上山下乡的农村生活。
我们这批年龄从15~20多岁不等的孩子,是在喧闹的锣鼓声和亲人的盈盈泪水中离开家乡;是在寒冬腊月,距离春节时间只有10天而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的闽西山区。 
三、接受再教育
一九六九年,接待安置我们莆田近两千名知识青年,应该说是连城县历史中的一件大事。
当年,连城县作为安置方,也是非常重视的。一月份,县革命委员会在张志合主任(部队正团级)的领导下,成立了四个面向办公室,专门管理上山下乡工作。二月初,近两千名莆田知青浩浩荡荡开进连城,分配在9个公社84个大队。
今天,我们重新打开老地图,走进连城版图,可以看到,当年贫困的连城县乡镇建制共有15个公社和1个李屋瓷厂,除了城关、城郊、塘前和边缘的(距离城关48公里以上)新泉、庙前、赖源等6个公社不安置莆田知青外,其余9个公社均算是中等较好,公社所在地与县城距离5~36公里不等,包括了历史上经济较好的“金”姑田和“银”莒溪。
84个大队的地理位置,当年大概有五分之四是比较好的,还有五分之一是在公社的边缘地带,象我去过的有:朋口的鱼潭、金龙;宣和的前进;莒溪的厦庄、乐地;北团的大张;曲溪的军山;姑田的上、下余等都在深山老林之中。在生产生活方面较之其他大队是更为艰苦的。
1826名莆田知青具体安排插队公社如下:
城厢镇876名:文献街131名知青插队在文亨公社;英龙、梅峰街297名插队在朋口公社;长寿、太平街255名插队在宣和公社;凤山街193名插队在莒溪公社。
涵江镇875名:保尾、宫下、和部分前街街238名插队在四堡公社;延宁、孝义和部分前街街202名插队在北团公社;顶铺、霞徐街239名插队在罗坊公社;青年、楼下街196名插队在姑田。
江口公社75名知青插队在曲溪公社。
各公社有专门干部负责安置及解决知青日常生产生活事务。连城县各级领导和部门,以及广大的贫下中农,都把我们当作是毛主席派来的亲人。确定接收安置知青,必须具备政治可靠的房东——基本上是大队、生产队干部,包括队长、会计、贫农代表等等。
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这些来自沿海城镇家庭的中学生,说什么也比闽西山区贫下中农的生活强。初到连城时,勉勉强强在贫下中农家过完年,社员们就成群结队去长汀、瑞金购买地瓜渣回来渡春荒。所以,大部分的知青在插队期间,特别是在每月33斤口粮定量和8元生活费停止后,主动或不主动地靠家庭或亲友的接济。因为当时连城各地的工分值,大约每10工分(全劳力劳动一天)在0.2~1.0元不等。我所在的生产队,每年基本上都在0.50~0.55元/10工分,我们每天出工的工分在3.5~6分左右,即0.2~0.3元。我们算是比较勤快的,基本上每年出工接近300天,大约年收入70~80元钱,扣除购买口粮外,所剩无几,什么吃肉、买衣服、看电影等等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在插队期间,知青们拜贫下中农为师,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不少知青被贫下中农培养入团,成为各级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新社员代表、农业学大寨先进生产者、养猪能手等;成为大队、生产队的领导和骨干; 成为“赤脚医生”和中、小学民办代课教师(占10%左右);成为科学种田的带头人;成为各级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成为各级兰、排球队的主力军;4%知青被推荐上了中专和大学(79人),全国平均是7%多些;1%的知青加入了党组织(19人),其他知青是3%。 
四、知青参与连城重大工程建设
当年插队期间,知青们一方面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另一方面,知青有文化、守纪律,敢打硬战恶战,无私无畏,不计报酬,是一支生力军和敢死队。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连城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展现出知青群体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限于篇幅,略举数例。
714工程是连城重大引水发电工程:一九七一年四月动工,一九七六年六月竣工。投入劳力85万工日,总投资839万元,时年发电量2892万千瓦。
该项目处在崇山峻岭之中,工程十分艰巨,类似于《红旗渠》。各公社动员不少莆田知青参战,最终进场近百名。工程后期为了攻坚克难成立直属连,许多莆田知青担任主要管理和生产骨干,为工程玩命,天见可怜,许多知青与死神擦肩而过,流血洒汗,奉献青春。
一九七一年春节过后,连城团结水库工程指挥部决定,组建由39名四堡莆田知青组成的《莆田知青渡槽》施工队。在莆田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郑育俊的专业指挥下,每节长12米,槽身宽1米、高1.2米,重达2.5吨的“钢丝网砂浆预制U形水泥槽”预制成功。接着设计出“人字二脚龙门吊”,用“蚂蚁扛骨头”的精神,将40多节槽身一一安装在20多米高水泥立柱上。经过近半年的科学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期间两名知青从高空意外坠落,虽大难不死,也无后福。一条横跨204省道,长达500多米的空中水利灌溉水槽竣工。那年代成为连城县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工程还入选《福建省大中型渡槽吊装工程汇编》。
双泉渡槽完成后,知识青年施工队转战红星渡槽。红星渡槽为双曲拱渡槽,长约70米,底座两侧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拱梁,分别采用两段预制,中间采用环氧树脂混凝土连接,两侧钢筋混凝土拱梁之间采用预制拱形混凝土板连接,上面加混凝土柱支撑渡槽。
建设连城县合成氨厂,是莆田知青的另一个主要战场。年设计生产合成氨3000吨,后升级改造为年产7000吨。
一九七四年冬天,连城县合成氨厂破土动工,200多名莆田知青,前后分三批抽派到厂筹建处民工连当民工。莆田知青与数百当地知青、复退军人分成三个民工排,并肩奋战在建厂工地。那年冬天特冷,下霜又下雪,大地一派北国风光。知青们天寒地冻下北团河捞沙子,拾鹅软石;挑灯夜战挖掘设备基坑;加班加点抢进度拿下厂房建设;特别是圆满完成连续36小时浇捣气柜的会战等艰巨项目,创造了我省小氨厂建设的奇迹,许多莆田知青为了能够被招工,在搏命干活,涌现出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典型。这些苦难而不要命的佼佼者,一九七五年招录进厂后,许多人成为岗位能手、生产骨干,不少的人后来走上企业各部门的领导岗位,深获好评。当时,被录用的莆田知青82人,占全厂职工的近三分之一,氨厂因此成为安排莆田知青最多最集中的工矿企业。
还有许多知青在建设连城其他厂矿中都做了他们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同时在连城的兰、排球、田径等体育运动项目,文艺等社会事业上,发挥着莆田知青的特长和聪明才智。我们从《连城县志》上看到,还记载着110m 高栏、跳高、撑杆跳高、100m仰泳和200m仰泳的体育记录创造的莆田知青,还有摄影、国画等文化作品首次在省级以上获得奖项或入选的知青姓名。
五、知青与房东
    历史似乎注定,莆田与连城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缘分和两地情谊。
从莆田知青第一天踏进老房东的大门,这种缘分就开始演绎。在插队期间,知青们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建立了深厚革命感情。在生活上,他们腾住房、厨房,砌灶头、搭洗澡棚,送瓜送菜。在劳动方面,手把手地教我们农活,不但使大家掌握了许多基本要领,不少知青还学会插秧、犁粑等全劳力技术。
    许多知青与老房东成了不是母女(子)胜似母女(子)的关系。
    与此同时,和插队房东建立深厚感情并与连城联姻的知青也有近百人,甚至于知青的儿女也有与连城同学、朋友结亲,这种态势已经延续到了第三代。
    一位知青与老房东相处只有短短的18个月,可已经谱写了半个世纪的亲情,老房东建房遇到资金困难,她毫不犹豫拿出十万元予以资助;几十年来跟踪帮扶,不离不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位房东大娘现年已近百岁,可她每年都可以收到——50年前插队她家知青的红包和温馨的祝福。
    一位在连城企业下岗的知青,看到当年插队的小学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困境而无可奈何,发誓等到领取养老金,要有所作为。结果,那年那月的第一笔的养老金,虽然才一千元左右,他每个月都拿出五百元,资助3位品学兼优的孩子,直到她们完成学业(包括两位大学毕业);接着,他每个学期资助小学一千元,延续多年后,直到学校婉拒。
    从知青开始招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第二故乡的乡亲们和老房东就觉得有了盼头和依靠。一位知青刚安排在县城工作,老房东突然遇大病住院,走投无路之际向知青求援,这位知青毫不犹豫向单位借款60元(当时需要他两个月半的工资才能还清),化解老房东的燃眉之急。
    许多知青为当地学校、医院捐献学习、医疗器材;为大队、生产队修桥铺路,建学校;为老房东生病大病筹措医疗费,为他们过世办理后事,甚至于修坟墓等等,数不胜数。
二〇〇九年,莆田赴连城全体知青还向连城一中赠送价值20多万元的整套的孔子石雕像;11位知青一对一帮扶连城11位单亲家庭孩子上大学,每人4000~5000元不等。
二〇一五年夏天,连城遭受特大水灾,莆田知青200多人得知后,毫不犹豫拿出单薄的退休金支援灾区,共捐款18万多元。甚至涌现丈夫已经过世,妻子(不是知青)代夫捐款的动人场面。还有许多知青各自向受灾老房东或乡亲慰问捐款捐物,笔者无法统计。
半个世纪以来,还有更多的知青为连城乡亲做好事从不声张,无法了解到细节,粗略估计,几十年来,在数百万元之多。
海峡西岸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同属于八闽大地的木兰溪畔和冠豸山水。伴随着交通、信息等日趋便利快捷,两地的民间交流和亲戚走动日趋密切。
从红土地的老区人民亲切呼唤莆田知青为同志哥同志嫂,到贫下中农第二代把莆田知青当作亲叔叔亲阿姨看待;从昔日连城中学生苦苦寻找三、四十年前培育他们的知青老师,到如今驱车来莆接恩师们回母校共叙师生情谊;……。每一件身边亲历的事情都在诉说着感动。
许多知青与房东及乡亲们情谊不减;在连城各单位工作过的知青都有着“不是亲戚似亲戚”的知心同事和朋友,人间的红白喜事牵动着两地的情结,五十多年光阴已经把闽西人民和莆田知青融为一体。 
六、安排工作
能够早日安排工作,是知青们脱贫解困的必由之路。
从一九七〇年春节后,连城开始了向莆田知青招工,除了看表现,起初是家庭成分好的,或者是有文体特长的优先得到招工。许多家庭出身不好的知青,忍辱负重,坚持到八年、十年才全部安排工作。
还有几位女知青,招工无望后与当地青年成亲,等到她们能够招工时,已是儿女成群,上有老,下有小,无法脱身,把招工名额让给自己的丈夫。如今她们仍然是连城农民的身份。
当年知青在安排工作单位上,根据估算,分配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占三分之一左右;出国某生定居接近2%;其余均在企业或自某生路。
艰苦的一代,靠自己的努力、天分和机遇,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多数人平淡一生,相安无事;少数人成为厅级干部、大学校长、知名教授、权威专家、优秀企业家等成功人士。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处、副高职务及以上的约占知青总数的8%左右。
知青们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默默耕耘,有许多人成为各级劳动模范,全国、全省先进典型、标兵等等。
同样,回到家乡工作的知青,也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曾经举办评选十名《莆田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其中有两名系莆田赴连城插队知青。 
七、极左、排外思潮
    在插队期间,许多知青忍受着公平公正上调无门的心里压力,保持着沉默、消沉和愤慨;而一些知青得益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回信,举起正义之旗,向各级有关部门申诉在安置、同工同酬、招工、招生等方面的不正之风以及由此产生的打击报复等等现象,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处理,使知青的部分正当权利得到伸张和落实。
    在连城,特别是一九七七年前后,在极左思潮的流毒下,一部分莆田知青横遭政治迫害。你看过“手抄本”,就是资产阶级思想泛滥;你有收音机,就有收听敌台之嫌疑;你持有台湾空飘传单,就有下海投敌之可能;……政治定性十分可怕: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就给你戴上了!由此,不少知青被游街示众,县城游了还不够,还得拉到乡村去游;部分知青受到有关部门的隔离审查,批斗检讨,判刑劳改……搞得人人自危,人心惶惶!宣和一位知青,就因为一句话,冤判了三年牢,法官还嘲笑三年时间很短!?
    正当知青危难之际,县领导班子中有一两位正直成员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再这样下去,我们是要犯错误的!同时一些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出于爱护知青的良心,都不同程度地阻止这种事态的漫延和恶性循环。
    在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莆田知青有十多人被判刑坐牢;有几十人被停职检查;还有更多的人受到公安机关的问询。尽管后来拨乱反正,得到平反,但是在平反书上有些人还留着一个“尾巴”,什么对社会主义不满,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不尊敬等等。一位执着的知青面对这个“尾巴”不肯罢休,天天蹲在县委书记的家门口外守候,直到彻底平反。
    安排工作后,莆田知青在连城工作的有好几百人,分布在全县机关企事业的各行各业,成为各单位的有生力量和业务骨干。可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人数逐渐减少,除了两地分居家庭团聚、交通不便等因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当地在培养和使用(莆田知青)干部上,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导致纷纷离去,知青们挥泪惜别深情厚谊的连城人民,逐步往龙岩、莆田等地漂流移动。 
八、牵挂荔城
莆田知青上山连城后,家乡130万父老乡亲和党政机关并没有忘记在闽西的荔城儿女,县里每年派出慰问团到连城各地慰问演出,慰问团由各街道知青家长代表在内的各类人员组成。
每年莆田县慰问团来,都会带来百万家乡人民的亲切问候,带上文艺小分队(后改电影队),并且结合各公社知青的先进事迹编成莆田方言快板现场演出。分发慰问信及一些慰问品——印有“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的搪瓷牙杯,毛主席五篇哲学小册子等等,到有莆田知青插队的9个公社进行巡回慰问。
从一九六九年的三、四月开始,莆田方面开始断断续续接回少数不符合上山下乡政策的知青回家。到一九七九年底,连城还有几十名莆田知青尚未安排,经过两县劳动部门协商,莆田县供销和广播系统派出有关人员,把这些知青接回莆田安排工作。
九、可歌可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广大的农民和广阔的农村,带去了急需的科技知识,带去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信息。
知识青年从城镇到农村,从学生到农民,经历了长期极为艰难的身心磨练历程。牺牲的是青春年华、学业、理想甚至于生命的沉重代价。正由于如此,才具备“关心国家、乐于奉献、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知青品格。这是社会公认和公正的评价,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升华,这就是特有的中国知青精神。
我们歌颂为祖国和社会做出杰出业绩和默默奉献的知青们;我们更为插队期间天灾人祸而英年早逝的同伴们致敬默哀!
不得不提的是,一九七三年六月三日(农历五月初三日)的下午,姑田公社下余大队的下坪陈婆坑发生一次特大山洪,因降暴雨,突然发生山崩,把长达300米的山坑填平,当时正在插秧的莆田知青陈南春连同本地社员六人无法走脱,全被淹埋遇难,直到第三天,才在下游找到残缺不全的尸体,实为我们莆田知青的最大不幸和悲哀。
一位知青好友,前些年疾病缠身,在生命弥留之际,发出了永别短信: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至爱亲朋鞠躬致敬!未来的日子里,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将日以继夜乞祷苍天,为你们祝福!永别了!
患难见真情!人生如此悲壮!我们泣而无声,欲哭无泪!如果人间信息能够穿越时空隧道,我们衷心祝愿已逝的所有知青朋友(根据统计,目前已经去世的知青有320多人,占比六分之一多。)在那遥远的地方,一路走好!永世极乐! 
十、知青情深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赴连城插队的莆田知青在农村插队期间或者后来参加工作的,结为知青夫妻有近两百对。在那“革命”的年代,革命的恋爱有助于学习和工作,共同的沧桑岁月,浇灌着牢固的婚姻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大,知青们的情感也在逐渐升华。
一九九七年元旦,还在连城工作生活的莆田知青两百多人,成立了《连城莆田知青联谊会》,编辑分发了第一本资料——《连城县莆田知青通讯录》,其中收录244位在连知青的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首开纪念知青上山连城28周年联谊会。
一九九九年初,为了纪念莆田知青赴连城上山下乡30周年,已经回到莆田工作的知青,发起在莆田县电力公司礼堂举行的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大会通过成立了《莆田赴连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联谊会》,有两百多人闻讯赶来聚会。并且收集编印了第二本资料——《莆田赴连城知青通讯录》,其中收录1769位知青的插队公社、大队,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信息。
同时,当年还组织30多人回第二故乡访亲探友活动。
第三本资料——《冠豸山村的莆田知青录》,是为了纪念莆田知青赴连城上山下乡40周年而收集编印的,二〇〇九年五月陆续分发。该资料一改过去单一枯燥的通讯录内容,大量增加有关连城县以及相关乡村的基本情况;并且收入17篇知青回忆当年上山下乡的纪实文章,勾画知青们往事写真,引起了大家强烈的怀旧共鸣。
同时,以1795名知青名字为基本内容的《冠豸山村的莆田知青录》列表部分知青取得副高(副处)以上职务、部分知青婚姻状况和已故知青名单;介绍了连城县部分客家美食。可算是莆田知青赴连城上山下乡较为齐全的一本资料。
曾经在北团插队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林兆荣知青热心提供资助印刷1500本。
二〇〇九年四月,知青联谊会组织一批人参加龙岩市政协举办的《回望闽西》系列活动。
二〇〇九年九月,在东方国际大酒店举办了《纪念莆田知青赴连城上山下乡40周年大会》,七百多位知青参加。由于第一次举办如此大型聚会,许多知青几十年从未谋面,所以场面群情激奋,热烈火爆。聚会内容丰富多彩还有知青自编自演的节目等等,全程录像成碟,分发给每一位参与者。
第四本资料——《冠豸山村的莆田知青集》,为了纪念莆田知青赴连城上山下乡45周年而收集编印的。资料收集95篇回忆录,共22万字,312页。有12位知青热心提供印刷赞助。二〇一四年五月陆续分发。
二〇一四年九月,在东方国际大酒店举办了《纪念莆田知青赴连城上山下乡45周年大会》,七百多位知青参加。场面一样激动人心,越老越亲。聚会全程录像成碟,分发给每一位参与者。
二〇一六年夏天,由《连城县科技智力支乡协会莆田分会》组织了150名左右的莆田知青去连城旅游活动,增强了莆田连城的两地的情感和友谊。
第五本资料——《冠豸山村的莆田知青梦》,为了纪念莆田知青赴连城上山下乡50周年而收集编印的。资料收集110余篇回忆录,共44万字,512页。当年在罗坊公社插队的蔡国华知青热心提供印刷赞助,2019年初陆续分发。
第六本资料——《连城记忆》,是专门收集当年知青插队的历史资料,包括老照片、插队文物等900多张,250页,以纪念莆田知青赴连城上山下乡50周年。由许多知青和《连城智力科技支乡协会莆田分会》的部分在莆乡亲赞助编制成册,2019年8月陆续分发。
2019年2月,是我们去连城上山下乡50周年的日子,知青们要求聚会纪念的呼声越来越高。经过慎重考虑和周密筹备,2019年10月5日,在东方国际大酒店的大厅里,830多位知青与第二故乡的父母官及乡亲们共聚一堂,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赴连城上山下乡50周年。参加人数为历届之最,年纪愈大,热情越高,大家自编自演的节目数量超过往届,全程摄像制作成高清影视片成U盘,分发给每一位参与者。
同时,长达2小时15分钟的聚会高清影视片通过腾讯平台,传遍全球,让知青及其亲朋好友在世界各地都能领略到莆田知青的风采。
第七本资料——《知青情韵——五十周年相聚留影》,是专门收集《莆田知青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赴连城上山下乡50周年聚会》300余张现场照片编辑制作的彩色画册,106页,分发给参与者永久纪念。
知青插队连城已过半个世纪,当年的中学生,如今已是古来稀。老眼昏花的老知青们,在壶山兰水的莆阳大地,回望闽西老区,依稀冠豸山水,无不老泪纵横,久久不能平静。——那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们年轻的梦! ……
(本文刊登在2019年《荔城文史资料》第十六集,略有修改)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