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 > 医疗 >

“希望所有人别走到手术这一步”

时间:2024-01-31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宋琼芳/齐璐璐 点击:
深耕20多年,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将业余时间给了医学科普 摄影/日升 本报记者 顾泳 通讯员 宋琼芳 齐璐璐 一直看你的书,想看看写书的医生长什么样,所以特地来你的门诊。多年来,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候任主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总是记得这
深耕20多年,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将业余时间给了医学科普

摄影/日升
 
      本报记者 顾泳

      通讯员 宋琼芳 齐璐璐

      “一直看你的书,想看看写书的医生长什么样,所以特地来你的门诊。”多年来,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候任主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总是记得这句话。60多岁的浙江患者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有次在书店偶然翻到董健编写的《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想看看这位“上海专家”,于是专门预约门诊。这正是董健二十多年来深耕科普的动力。

      业余时间科普

      《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董健带领团队在诊治数万例腰椎疾病患者的基础上,以患者问题为导向,总结经验、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2005年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之后又出版“升级版”《专家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补充版”《细说腰椎退行性疾病》。这些书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并通过董健的网站免费提供给大众阅读,浏览量近千万。2014年,以这套科普书为基础,董健成了国内第一位因为腰突症防治的科普工作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医生。

      “人家外科主任忙着手术,你为什么喜欢抽空写科普文章?”早在二十多年前,当时的中山医院院长、国内著名健康教育家杨秉辉教授曾这样问董健。董健的回答很简单,“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病人慕名来看病,许多问题会写在纸上问我,门诊没时间跟病人细说,担心解释不清楚,让病人失望。那就利用业余碎片时间做科普。”

      作为“断肢再植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中伟教授留在上海的大弟子,董健习得恩师真传。他专攻脊柱外科“禁区”——全脊柱肿瘤整体切除术。十年前,一位历经两次手术又两次复发的胸椎骨巨细胞瘤患者找到董健,当时肿瘤侵犯范围达四个椎体,不仅侵犯肺部,还与胸主动脉粘连。董健周密准备,成功拿下一台长达17小时的全脊柱肿瘤整体切除术。一晃十年过去,该患者肿瘤从未复发,全家回归正常生活。

      “我们设计了一种临时棒,上面安装脊柱保护器,在手术中,把分离出来的肿瘤椎体沿着临时棒,以旋转的形式取出来,这样既不会压迫脊髓神经和血管,又尽可能降低肿瘤细胞局部播散的可能性。”董健介绍,国际报道的脊柱肿瘤切除术式需要20小时,出血量高达8000毫升,手术过程充满风险;但董健的手术时间缩减至4小时,术中无须输血,极大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通常情况下,患者三五天就可以下床走路。近年来,“分离式”技术的运用,又将脊柱肿瘤手术带入新时代。

      科普已变成习惯

      “我把60%的时间和精力给了临床医疗,20%给了教学科研,还有20%必须是医学科普。”董健说。作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上海市健康科普专家库骨科学科召集人,迄今为止,董健共主编出版科普书籍14本、总主编18本,拍摄科普视频30部、微电影2部,撰写科普文章500余篇。

      他还将科普融入学科建设与发展,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普团队,让年轻人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探索医学科普创新形式。而今,“上海中山骨科董健”入驻人民日报健康号平台,已有上千万点击量,每月科普文章视频浏览人次超过百万。团队拍摄的“骨健康”短视频,浏览量超5000万人次。

      截至目前,董健及团队创作的科普视频、微电影和纪录片的浏览量近2亿人次,荣誉也纷至沓来。仅去年一年,他荣获第一届上海市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的“健康科普杰出人物”“上海市健康科普推广公益大使”。董健团队的《骨健康必听必看》丛书还获得科普成果二等奖。

      科普是一个愿望,也是一份情怀,甚至已经变成一种习惯。董健说,“顾玉东院士说过一句话——要让病人把医生当成朋友。通过科普,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因为病人与医生应该是共同对付疾病的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我是外科医生,但我希望所有人都不要走到手术这一步,哪天科普做到让我在手术台上‘失业’,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