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药怎么煎啊? 煲中药要买啥锅啊? 煎中药要放多少水啊? 中药煎、服方法大全奉上, 记得收藏喔! 中药汤剂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制剂类型,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掌握中药汤剂科学的煎煮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果。 用具篇 1.容器 以砂锅、瓦罐、陶罐为好,搪瓷罐次之,这些容器导热均匀、热力缓和、保温性强、水分蒸发慢,忌用铜锅、铁锅、铝锅。铁化学性质不稳定, 在煎煮过程中可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 如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等发生反应。铜器煎药在煎出液中可检出微量铜离子, 某些药物还可与铜生成碱式碳酸铜。铝锅不耐强酸、强碱。 2.煎药用水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不建议使用矿泉水,因金属离子易与中药中的生物碱、鞣酸等发生反应。自来水含氯,氯是较强的氧化剂易与多种有机物发生反应,建议将自来水烧开放凉再煎药。 流程篇 1.浸泡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出售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前没必要淘洗。如淘洗会将炮制辅料洗掉,或使水溶性成分丢失影响疗效。如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影响中药疗效。 一般用冷水浸泡。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叶、茎类药材为主的组方,可浸泡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矿石、化石、贝壳类为主的组方,可浸泡60分钟。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 2.煎煮 火候:“武火”火力猛,火势急,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多;“文火”火力弱,火势缓,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缓慢。一般用武火加热至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次数:一煎煎出率大约为30%,二煎为40%~50%,2次合并可得70%~80%,而三煎、四煎仅占10%~20%。所以一般煎药两煎就可达到治疗效果,基本不用第三煎。末煎应将药渣挤压,使药渣内药液残留量减至最少。 时间:一般药品一煎20分钟~30分钟,二煎15分钟~20分钟;滋补药一煎30分钟~35分钟,二煎20分钟~25分钟,如需三煎则煮沸后煎15分钟;感冒药和芳香性药品一煎15分钟~20分钟,二煎10分钟~15分钟。 将两次或三次煎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每次约200毫升。 3.特殊煎法 煎药代水法:即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熬, 弃渣取汤, 然后用其汁煎熬其他药。 分煎合汁法:即将需水量大的与小的药物分煎, 各滤出其汁, 再混合煎熬浓缩。 多汁浓缩法:即将药合在一起煎, 煎2次~3次, 将每次煎取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煎, 浓缩至300毫升左右服用。需注意的是, 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 4.需单独处理的草药 包括先煎药、后下药、包煎药、另煎药、贵重药,需烊化和冲服药等。 先煎:先煎的目的是增加药物溶解度, 降低药物毒性, 充分发挥疗效。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 因质地坚硬,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有毒药物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目的。另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藏青果、火麻仁只有先煎、久煎才有效。先煎药需要在一煎煎煮前,先煮30分钟~60分钟,再放入群药一起煎煮。 后下:后下的目的是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不宜久煎的药物, 如钩藤、番泻叶、薄荷、豆蔻、砂仁等均应后下,后下药需在一煎煎好前5分钟~10分钟放入。 包煎:花粉类、细小种子类、药物细粉等易浮于水面,含淀粉、黏液较多的药物, 煎煮中易粘锅糊,旋覆花等因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这些药都需包煎,即纱布包好与其他药物入砂锅中同煎。 烊化冲入:一些胶类或糖类, 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饴糖等,黏性大,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煎汤代水: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 将所得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溶化: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另煎:一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可以另煎, 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生汁兑入:如鲜生地汁、梨汁、姜汁、竹沥等, 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常见问题 1.假沸 一些药物含皂苷等成分,如柴胡、款冬花、远志、沙参、牛膝、甘草、桔梗等,这些药低温时即可产生泡沫,让人误以为水已烧开,这是假沸现象。要注意,未煮沸的水不能使药物有效成分完全溶出,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煎煮时可通过搅拌避免假沸,等水开后再关小火。 2.煳锅 煳锅是指药锅底部的药液变成煳浆状态。有些药物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易引起煳锅,比如一些胶质性、粉性大而易于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因易煳锅,应单独加温溶解,或直接加入煎好的药液中,趁热搅拌溶解。如加热过度熬焦了,整副药最好不要服用,其有可能变成“毒药”。 有许多方法可避免药液煎煳,具体如下: 全面清洁锅具:煎药前要彻底清除锅底污垢,预防煎煮时不洁物质粘附。 加盖:如采用文火煎药不加盖,会出现上面的药材胀燥、下面的煳锅。加盖后可避免这种情况。 煎法要正确:秫米、菟丝子、葶苈子、车前子等大都含有黏液质、树脂类等,如与其他药材同煎易煳化,需事先用布包捆扎包煎。另外,龟版胶等应烊化后冲服,饴糖则可直接冲服。针对不同药物性质,使用不同煎熬方法。在煎煮中,要适度搅拌,以免煳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服用篇 1.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决定。 病在上焦(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易吸收。所谓空腹服指早饭前1小时或晚饭后1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可提高杀虫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药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时间,以利发汗。 2.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有特殊治疗情况应按特殊服法。 服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 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 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 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 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 3.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次~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每次服用150毫升为宜。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岁~3岁用成人药量的1/4;4岁~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岁~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用成人药量。 4.次数 汤剂一般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每日服3次~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次~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怎样煎中药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一篇文章说透,建议转发收藏 本文专家观点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刘奕 重庆市肿瘤医院药学部主任、副主任药师 陈开杰 大家都知道冬病夏治,很多人都希望在夏天把冬病给除根,到医院开中药调理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中药怎么熬就成了问题。网上有个关于熬中药的笑话: 医生说:这个药你回去一共熬三遍,第一遍熬好了,倒出来…… 复诊时患者说:医生,为什么我自己熬药,熬出来最后只剩一碗了? 医生:你熬了多久,咋熬的? 患者:就按你说的时间熬啊,第一次熬了,然后把药倒了再熬啊,再熬第二遍,再把药倒了…… 医生:…… 医生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崩溃的吧,这可是个熬中药的基础知识点,熬出来的药汁可绝不是倒下水道。今天“名家名方”两位专家老师一次性把熬中药的问题讲透。 在家熬药 很多人说煎中药好难,不会煎,所以宁愿开中成药不愿意开草药。可是所有的中医大夫都会告诉你,还是煎药的药效好,而且最好是自己煎。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煎? 1、要不要清洗? 中药拿回家,有的患者觉得中药有点脏,需要洗一洗。实际上中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经过了炮制工序,若冲洗会把有效成分给剔除了。因此,只要药剂师根据处方调配好了,患者回家后正确煎煮就可以了。 但煎煮前一定浸泡,这可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 比如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 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需要先煎、后下或者一些粉末状的药材则不用浸泡。 2、用什么锅熬? 砂锅是最佳选择,因为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而且传热慢、受热匀,不容易糊锅,忌用铁、铜、铝等容器,因这些容器的金属化学性质较为活泼,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影响中药成分的含量,使中药的效应减低或消失。 3、用什么水熬? 熬中药用什么水呢?家里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因此最好用凉白开,水烧开后放置数小时后溶于水中的氯会挥发一些。 有条件的话,可以用纯净水,熬制效果最佳。要注意,是纯净水不是矿泉水,矿泉水含有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比如钙等,它们对中药发挥药效有一定的影响。 4、放多少水熬? 煎药用水量,直接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度,不要多放也不要少放。 经常有说明上写放入药后超过药物表面3-5cm。你们知道水涨船高吧?药会随着水飘起来,自然状态下让水超过药物3-5cm谁能做得到?除非把药用纱布包起来。那放多少水呀?大家可以逆向思维一下:放药时记住药物距锅沿有多少厘米,放水后减少3-5cm就行了。二煎再放水时,药是湿的,吸水率下降,只要减少1-2cm就行了。打个比方,生药放入锅中,药距离锅沿10cm,加水至距离锅沿6cm就行,第二煎时,第一煎的药汁已滗出,湿药距离锅沿9cm,加水至距离锅沿7cm即可。 5、煎药需多久? 现在煎煮中药一般是天然气,掌握火候非常重要。在煎煮中,有的药要久煎微火,有的药要猛火时间短。到底是用猛火还是文火,则应根据药物功效而定。久煎微火是指滋补药,猛火时间短是指通便药、伤风感冒药。 滋补类中药适合微火久煎,一般用时30-40分钟左右; 外感伤风及泻下用药则宜用猛火短时煎煮,一般用时10分钟左右; 其他的中药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武火煮开,文火20分钟煎煮就可。 6、要煎煮几次? 一般煎煮2次,即头煎、二煎,也有人为节省药物,煎3-4次,相对耗时,有效成分的析出并不理想,故不提倡。 特殊入药法 一、先煎:矿物质、贝壳类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可先于群药煎30分钟,在入群药;附子、乌头等久煎后可以去其毒性,应先煎半小时-1小时。 二、后下: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如薄荷、豆蔻、大黄宜后下,即在临出锅前5-10分钟入药即可,至于第一煎还是第二煎出锅前入药,不同说明中规定不同,本人认为两者皆可。 三、包煎:蒲黄、海金沙质地过轻,车前子、葶苈子易糊锅,辛夷、旋复花有毛对咽喉有刺激,入药时皆应用布包过后入药,这是医生和药师注意的事,对于患者来说,只要把布包的药物和其他药放在一起就行了。 四、另煎:人参等药贵重,另煎2-3个小时,再将药汁兑入或单饮,以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五、烊化:胶类物质如阿胶等需要烊化。以阿胶为例:先把阿胶打碎,放入热水,理想状态下是隔水蒸,并不停搅拌使之变为液态,单服或兑药汁服都行,现代微波炉的普及使烊化更简单了,阿胶加入水后用微波炉加热并搅拌至液态即可。 六、冲服:粉类的物质可以用水或药汁冲服,如川贝粉、三七粉、琥珀粉、芒硝粉。 7、药汁怎么取? 头煎的药汁通常会比二煎的药汁浓一些,为保证药力持续,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两次煎煮后的药汁混合,然后分2-3份,每次1份,每日2-3次。富余的药物可以用容器置于冰箱冷藏室保存,再饮用时,用微波炉加热或热水浴皆可。 提醒:服法错误药效全无 一服药一般一天煎两次(早上煎一次,药渣到晚上再煎一次)。但夏季不能再这样煎药,而是应当煎出一次后,再加水煎第二剂混合放至晚上服用,煎出的药汁及时放入冰箱低温保存,保存容器可用玻璃、瓷或者不锈钢制品,不宜用塑料、铁、铝制品。 饮用前从冰箱拿出来的药液前,应先彻底加热,以防引发肠胃不适,加热时,应把药液放入蒸锅、电饭煲隔水蒸,最好不用微波炉加热。自己煎煮的中药汤剂一般不建议隔夜服用。 在中药发挥药效期间,应注意不要食用萝卜和绿豆等食物,还应忌烟酒、生冷、辛辣、海鲜、咖啡、茶等。夏季阳气盛,再吃烧烤、辛辣、辛温食物容易阳上加阳引起上火,因此服药期间都不宜食用,以免影响药效。同时,咖啡、茶等饮料中含有鞣酸等物质,对药效也有影响,应与服用汤药的时间错开。 药店代煎 现在医院和药店都有煎药机,这个确实很方便,喝之前,把药袋放入热水中温热就行了(有条件最好放入蒸锅隔水蒸),但也有利有弊。 煎药机煎出的药液质量好。当温度调好后,煎药机温控就可恒定,煎药也不容易糊,特别是对含糖、淀粉、黏液质多的中药更有利。 而且,由于有压力,药材中的成分由于受压力影响易于煎出,煎药机中还有压渣设备,能将药渣中的药液压出,避免了药液存于药渣中造成浪费。 但是煎药机煎药时间短,并且没有足够的氧化过程,所得的药液在颜色和味道上与传统煎药方法所得的药液相比,相对要清淡得多,药效也可能受到影响。 提醒:要注意保存 医院或者药店代煎的中药一般采用真空密封包装,保存时间是比较长的,但夏季气温比较高,最好是将药液放在冰箱里储存,保存时间不宜超过七天,不能图方便请人代煎多袋中药拿回家慢慢服用。 如果药液袋鼓起或者药液变味、有气泡时,药液很可能已经变质,最好不要服用。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