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从拿票证凌晨排队到随吃随买 "老底子"上海人如何过年

时间:2017-01-29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卫群 点击:
■朋友圈里流传着的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虞山镇七九年春节物资供应安排表两份泛黄的影印件,打开了人们的记忆闸门。一些老上海蓦然意识到,那些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担,高脚酱油碟列入供应计划成为头条新闻的日子,已经离我们如此遥远了 农历新年,许多


      ■朋友圈里流传着的“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虞山镇七九年春节物资供应安排表”两份泛黄的影印件,打开了人们的记忆闸门。一些老上海蓦然意识到,那些“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担,高脚酱油碟列入供应计划”成为头条新闻的日子,已经离我们如此遥远了
  农历新年,许多中国人全身心地投入一种欢喜而忙碌的状态,这就叫“忙年”。

  所谓“忙年”,其实是在“忙吃”。在相当长一段岁月里,小心翼翼揣着只有过年才下发的节日专用票证,一早起来去菜市场排队购买平日里难得见到的冰冻带鱼、冰冻黄鱼或是黑木耳、金针菜,是一家老小齐上阵的“年底冲刺”。

  春节市场供应,同样是对政府部门和商业系统的“大考”。计划经济体制下,层层下达指令、分解任务,全力从全国各地组织调运货源、安排市场供应。最近的朋友圈里,流传着标题分别为“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虞山镇七九年春节物资供应安排表”的两份泛黄的影印件,它们打开了人们的记忆闸门,更成为上海一些“老财贸”们年前热议的话题。

  定量供应,上海曾有200多种票证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指着这份“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说,“看完这份通知,第一感觉,当时的票证真是花样繁多,且因人的身份有差别地进行供给:票证,大的分类有卷烟、曲酒、食糖、脆饼、麻糖、麻货、粉丝、油炸肉皮、皮蛋、鲜蛋、糖货、茨菰、猪副产品、黄豆制品、石碱、水产品;大的门类中,又分甲级、乙级,一号专用券、二号专用券到二十六号专用券、一号机动券到三十号机动券;城区和郊区居民也有较大差别,如曲酒(洋河、双沟),城区每户1斤,郊区每户半斤。对酒量大的人来说,这点酒一人一顿就能喝完。看到现在到处是酒类促销广告,真是有隔世之叹。”

  齐晓斋说,改革开放前,全国各地商品短缺、计划供应的情况差不多。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各种票证起码有100多种,到过年,还会下发节日专用票证。记者查阅上海档案馆官方网站发现,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共出现过200多种各类票证。

  “那时候,票证有大户、小户的区别,5口人以上是大户,定量大约差30%;我还记得那时外地同志来上海,若要呆上一段时间,得办理临时户口,随身带的全国粮票可到粮管所调换等量的上海粮票,再加半斤油票;购粮证和粮票是比性命还重要的东西,买一份豆浆除了要4分钱,还得给半两粮票。”

  有票证,只是说明你有“粮油关系”,是吃商品粮的“城里人”。要把票证上的“鸡鸭鱼肉蛋”变为实实在在的“腹中物”,排队是最关键的一环。“与平时排队也买不到啥好东西的情况相比,春节市场供应较平时丰富,上海又会根据不同的采购情况,增加供应绿豆、赤豆、糯米、年糕、金针菜、黑木耳等平日少见的东西。但要买得到,必须得起早,甚至半夜二三点钟就呆在那儿。花鲢、青鱼这种‘花色鱼’更是要趁早,去晚了就只有细细的带鱼,说不定还是咸的。”

  排队辛苦,对于如今已经“奔五”的市商务委商贸处胡清颀来说,仍记忆犹新,“我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春节前天蒙蒙亮在菜市场排队,差不多轮到时,爸爸或妈妈却迟迟不来,我一边央求叔叔阿姨让我后退几位(保留名额),一边急得大哭。”胡清颀其实不知道,对于爸爸妈妈来说,那时候的焦虑远远超过他:在没有手机、微信的情况下,如果有二三个孩子一起上阵,父母必须得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排队动向。更令父母担忧的是,眼巴巴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差不多轮到时,营业员解下围裙大声说:“后面不要排了,么事(商品)卖光了!”

  保障供应,用“三大件”换主副食品

  齐晓斋那时候还是“小字辈”,但在“商业一局”工作的他,知道相关同志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上海的“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与兄弟省市交换“鸡鸭鱼肉蛋”。可以想见,保障春节供给的“难度系数”该是有多高。

  记者查阅1982年《解放日报》的几篇报道,也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有关部门是如何“保障春节供应”的。1982年1月31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经济形势一年胜似一年上海春节供应丰盛群众满意》写道:“今年,有关部门对春节供应的安排,不仅在数量上有增加,在品种质量上也力求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去年春节市区供应家禽二百三十多万只,而今年春节仅计划安排的就有二百六十多万只,加上各区菜场自行组织的在内,供应数量比较充沛……供销社对平时紧缺的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担,高脚酱油碟投放了二十一万只,消费者购买踊跃。”

  同年1月20日,本报还刊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询问“目前市场上供应的猪肉为什么大都是肥膘壮肉?”市食品公司通过本报解答道:“为了确保供应,在商业部门统一安排下,市食品公司不断扩大外省调拨地区,连历史上不调或少调拨来沪的山东、四川、山西等省,也源源调拨猪肉支援本市……我们除感谢兄弟省区大力支持外,希望居民谅解和支持,不要再观望等待,以免造成节前集中购买、过分拥挤的现象。”

  而同一月份的一篇通讯员来稿则写道:“早在去年十一月,市蔬菜公司就对入冬蔬菜供应和春节供应情况作了分析。蔬菜联络员们不辞辛劳奔走在菜区田间……到目前为止,他们先后贮藏了八万多担大白菜。为了使居民在节日中能吃到花色蔬菜,蔬菜公司第二经营部有四十多名采购员辗转南北,调入了春节供应的山东大葱、福建洋葱、湖南和江西冬笋、广东辣椒和番茄等。第三经营部组织到的苏北宝应茨菰、常熟水芹菜、支塘青菜、徐州韭黄等,都是上海市民喜欢的花色品种。”

  因为是短缺经济,物资供应紧张,所以当时老百姓反映最大的“不正之风”就是“开后门”。本报这篇头版头条写道:“在节日供应中,市区有关部门都把制止商品供应的不正之风,恢复发扬社会主义商业道德风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水产局今年取消了本系统职工及家属结婚可以照顾多买鱼的陋规。市烟糖公司从全国各地组织了一批全国名酒和地方名酒……为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决做到‘不批条子,不开后门,不留库存,不搞协作’,各种名酒全部上柜,保证了正常供应。”

  票证退市,“供得上”变“供得好”

  陈宇先也是一名“老财贸”,1980年起就来到了华联商厦(现永安百货)业务科,退休之前在市商务委商贸处工作,目前负责筹划《上海商业志》的编撰。他介绍说,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市政府针对粮、油、肉、蛋、鱼、盐、烟、糖、酒、火柴、肥皂、洗衣粉、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毛巾、汗衫、被单、煤球、煤饼等商品市场供应短缺的情况,先后实行过或长或短的凭票、凭证供应。“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甚至一度出现过抢购卫生纸的风波,市政府为此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卫生纸要不要凭票供应。”直到1993年4月1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全国范围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39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才终于退出了我国票证历史舞台,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

  “我记得大约在1984年、1985年,布票在各种票证中较早地被取消了。先是允许外地的布票可以在上海使用,后来上级让我们开展调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取消’。之后,肥皂票、糖票、油票等也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一放开,商场的销售额反而下来了。因为计划经济时代,为了不‘浪费’票证,市民总是按计划买足,大不了用不完囤在家里。”齐晓斋说道。

  和各种票证一起,层层指令和计划经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海商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0%,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取消票证以后的每一个春节,春节保障供应工作会议依旧召开,但“保障”的内容已经由“供得上”变成“供得好”,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一号民生”。另一名“老财贸”、市商务委市场运行处的李子顺说道,“如今,我们依然肩负着‘保供应’的使命,但今天的文章是做在鼓励批发市场建批零联盟、产地直供上,鼓励标准化菜市场从传统市场经营模式向自营、连锁经营、基地直采、集中配送、价格可控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型,全过程实现可追溯,集约化、信息化、包装化和冷链化,做在鼓励菜篮子流通领域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上,从而让老百姓更实惠、更放心、更便利。”

  上海菜全国来、全球来,今天,上海人的春节菜篮子里,不仅是传统的鸡鸭鱼肉蛋,更有澳洲牛排、智利车厘子、加拿大龙虾、挪威三文鱼、新西兰猕猴桃……上海人过春节,不仅“忙吃”,更在忙旅游、忙休闲、忙看戏看电影听音乐会……而只有当媒体报道“半数市民春节消费选择网购”“随吃随买——不囤货成为新年俗”“年夜饭一桌难求”之际,一些老上海才会蓦然意识到,那些“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担,高脚酱油碟列入供应计划”成为头条新闻的日子,已经离我们如此遥远了。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