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从“县”到“城”,上海模样如何改变

时间:2016-09-06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周振鹤 点击:
资料图片 ■上海地大物博谈不上,但作为海运和江运重要港口,上海的确很重要。过去西洋人来到上海转一圈,回去写书,把上海的过去称作小渔村,来彰显他们到上海来引起上海的变化,其实不然。上海不是一个小渔村,当然也不是大都会,但可以说是一个东南壮县

资料图片
 
    
      ■上海地大物博谈不上,但作为海运和江运重要港口,上海的确很重要。过去西洋人来到上海转一圈,回去写书,把上海的过去称作小渔村,来彰显他们到上海来引起上海的变化,其实不然。上海不是一个小渔村,当然也不是大都会,但可以说是一个东南壮县
  
      ■租界成立后,上海县城的内部和近郊也进行了改造。这种上海城市形态的转型,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繁华地带由上海老城厢及城外的东南,转至城市的北郊和西郊;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的生活方式由纯粹的中式转向中西合璧,以至某些方面完全西化
 
      ■这种转移是性质的变迁,里面兴起不是中国的房子而是西式楼房。同时,街道很平整,有林荫道,有路灯。这只是静止的一面,动态的一面是西洋人没事情就“压马路”,还有喜欢跑马、到黄浦江上划艇等。所以,西洋式生活方式引进和西洋建城是一体的

      “上海”这个词出现在什么时候?最早可追溯至1023年。在北宋时期,人要喝酒抽税,就叫上海务,那是今天的我们第一次看见“上海”这两个字。
 
      靖康之难后,中国发生了第三次由北到南的移民大浪潮,很多人跑到江南来。过去江南人比较少,经过三次大移民,江南人口就比较多了。至南宋末年,上海这个地方人多到要设镇,这标志着上海城市初步形成。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上海设镇在哪一年。有一种极端的说法,上海可能没有经过设镇,直接设县了。上海曾经有过一个监镇官,所以应该是设过镇的。
 
      上海建镇以后,一直比较繁荣。到了元代,松江府知府认为华亭县人口很多,必须分设一个新县,所以到了1291年朝廷批准上海这个地方设县,到1292年上海县就正式从华亭划出来了。所以说,上海县的诞生头尾经过三年时间,1290年打报告,1291年批准,1292年建县。建镇的具体时间现在无从考证,但建县可以作为上海建城的标志,所以上海建城有七百多年了。
 
      不是小渔村而是东南壮县
 
      上海位处两个“丁”字型的交汇处:一是海岸和长江组成的“丁”字,长江入海,上海就在“丁”字口上;二是长江与黄浦江组成的“丁”字。
 
      到嘉庆年间,因为上海的地理优势,航运很发达,所以有两句话形容上海——“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上海地大物博谈不上,但作为海运和江运的重要港口,上海的确很重要。过去西洋人来到上海转一圈,回去写书,把上海的过去称作小渔村,来彰显他们到上海来引起上海的变化,其实不然。上海不是一个小渔村,当然也不是大都会,但可以说是一个东南壮县,就是比较大的县。
 
      鸦片战争前的上海是沿海、沿江航运的重要枢纽,洋货及闽广货物都在上海转运,小东门外就是大码头了。乾隆时海关设立,远近货物都由吴淞口进来,城东门外船就很多了。鸦片战争西洋人是有准备的,英国人是有企图的,鸦片战争之前到上海来打探过。他们到吴淞口观察,计算7天内到吴淞口这里有多少船,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他们在算计什么。
 
      上海的经济虽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始终是一种传统的内向型经济。即便上海航运业在清代已显芳容,但主要还是担负国内贸易重任,国外贸易与之相比非常的少。同时,当时上海的行政地位始终是一个普通的县。鸦片战争开放五口通商,地位最低的是厦门,因为它连一个县都不是;比厦门稍微好一点的就是上海,但地位也不高;宁波是一个府,福州是一个省城,广州也是一个省城。
 
      从上海务、上海镇到上海县,整个上海走过了一条和我国其他县城发展差不多一样的道路。吴淞江南岸到黄浦江以西北就是一个普通的县城,没有什么剧烈的变化。
 
      上海发生突变,要等到鸦片战争以后的开埠。虽然从行政体制看,上海一直到清末始终是松江府属下的县,到清朝灭亡也没有得到行政地位提升,但城市形态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城外有城,这一点非常重要。1843年,英美法诸国在上海县城北面设起租界,城外之城所呈现的就是全新近代化城市的形态。
 
      这个形态在我国过去任何一个地方从未出现过。上海城外城的形态,是在老城外面空地上建立跟中国传统形态不一样的城;而其他城市接受近代化,是对原来的城区进行局部改造,甚至进行大部分改造。
 
      在传统城市之外建设一个城市是租界城市的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欧化的,所以有的西洋人称之为欧洲城。当然,行政管理上也有了变化,那就是上海县当局再也管不到租界范围内事务,和租界相关的一切事务在1843年开埠之后,由苏松太道管理。这是因为南京的总督跟洋人打交道显得太高了点,所以有一个上海道,即苏松太道,它和外国领事机构大概对等了。
 
      租界成立后,上海县城的内部和近郊也进行了改造,脱离了旧时的模样。这种上海城市形态的转型,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繁华地带由上海老城厢及城外的东南,转至城市的北郊和西郊;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的生活方式由纯粹的中式转向中西合璧,以至某些方面完全西化。
 
      作为港口城市,繁华必定距港口不远。上海的港口码头从董家渡一直延伸到十六铺,所以那个地方很热闹。上海城东南过去是最繁华的地方,“时市肆盛于南城,城之北荒烟蔓草,其农户烟村都在西南二境”。
 
      “欧洲城”和老城并存
 
      根据文献记录,1844年英租界还只是刚刚在土地上搭建起来的几幢小楼,十九世纪50年代初发展成有笔直马路、哥特式房屋、滨河商行的现代国际市镇。这里面,大部分住的是英国人,但也有不少美国人,洋泾浜以南住的多是法国人。城市化的进程是先外滩后南京路,先九江路以北再九江路以南。
 
      英租界经过不断扩张,成为承接上海繁华转移的第一个区域,而且这种转移是性质的变迁,里面兴起的不是中国的房子而是西式楼房。同时,街道很平整,有林荫道,有路灯。这只是静止的一面,动态的一面是西洋人没事情就“压马路”,还有喜欢跑马、到黄浦江上划艇等。所以,西洋式生活方式引进和西洋建城是一体的。
 
      当时有《竹枝词》描写:“深上风光尽足夸,门开新北更繁华。出门便判华夷界,一抹平沙大道斜。”时人黄楙村称:自小东门吊桥外,迤北而西,延袤十余里,为番商租地,俗称夷场。洋楼耸峙,高入云霄。八面窗棂,玻璃五色,铁栏铅瓦,玉扇铜环。其中街衢弄巷,纵横交错,久于其地者,亦易迷所向。取中华省会大镇之名,分识道里(即以中国的省份及城市名字为南北及东西向街道命名,如四川路、南京路,东西向的是城市名,南北向的是省名,只有广东路特别,但广东路中文名字译错,其实应该是广州路)。
 
      1861年,德国还没有统一,最大的邦普鲁士到中国来谈判通商。中国那个时候形势很紧张,太平天国占了南京,上海还有小刀会。清政府害怕洋人到北京,就让他们在上海签订通商条约。所以,有很多普鲁士商人来过这里。在普鲁士人看来,上海已经有两个城市同时存在,一个是欧洲城,一个是老城。
 
      当时,普鲁士伯爵艾波林从上海发出的书信中称:“在中国城之外是欧洲人聚居地,分成法租界、英租界与美租界。房子以及停靠在河里的众多商船和战舰,给人以非常欧洲化的印象。”“我的房间很舒适,有地毯和很好的壁炉。”几天后,他又写道:“此后去了外滩,即滨江大道,那儿在举行我们的音乐会和游园会。”
 
      普鲁士使团中有个人叫李希霍芬,“丝绸之路”就是他提出来的。这个人的职业其实是地质学家,但他写过一本书叫做《中国》,有五大卷。
 
      李希霍芬很关注当时中国发生的变化。他再度来上海时就感慨,上海马路比我上一次来的时候要好,不像以前这么脏,外滩扩建过,还有石墙,还盖有新房子,还有一条通往徐家汇的路;跑马场换了一个地方,并且弄得更加漂亮,这说明上海新城无时不在发生新的变化。
 
      在早期城市化中,上海、广州、香港的做法是不一样的。1904年,一个德国人比较广州、香港与上海时说:“(上海)与广州甚至香港的情形是多么的不同啊!在广州,我看到的是几乎未被触动过的中世纪的中国;在香港,是被中国化渗透的英国殖民地;在这儿,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在中国人自己土地上的欧洲式贸易和工业城市。”
 
      上海新建的这个欧洲式城市范围有多大?1845年英租界设立面积830亩,东至黄浦江,南至洋泾浜,北至李家厂,西界未定;一年后定界路是河南中路,为1080亩;1848年11月扩展到西藏中路,面积2080亩。同年美租界设立,到1863年美英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经过两次扩张到1899年,面积达到33503亩。1849年法租界成立,经三次扩张后至1914年面积达到15150亩,两者合起来就是48653亩。
 
      这个面积是原来传统上海县繁华地区的8倍那么大。换句话说,上海繁华地区不但从1840年代发生了转移,而且新型繁华地带面积远远超过传统地带的规模,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新型繁华地域。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