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将左翼文化运动等同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业内专家指出,“左联”虽然是左翼文化运动的龙头和核心,但两者概念完全不一样。据史料记载,左翼文化运动在具体展开过程中,先后成立了多个文化团体。除“左联”外,还包括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中国左翼世界语联盟、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中国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电影小组”、“音乐小组”等。 在当时,这场文化运动声势浩大,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工作者,在文学、戏剧、电影、美术、出版、文艺社科理论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左联”为例,存在的6年中创办了几十种刊物,留下了大量值得关注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后期杂文、茅盾的 《子夜》、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丁玲的《水》 等。这些作品的影响所及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国外。 上世纪30年代,鉴于左翼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力,一些国内电影公司找来左翼文化人士帮他们写剧本、执导影片,产生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影片,如《小玩意》 《神女》 《渔光曲》《桃李劫》 《风云儿女》 《马路天使》 等。一批优秀音乐作品也随之产生,如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 《义勇军进行曲》 等。而“剧联”成立后,积极团结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社、南国社等。1930年代初发端于上海的左翼美术运动,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成为抗战文艺的一面旗帜,培养了李桦、刘岘、赖少其、罗清桢等一大批青年版画家。 与此同时,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资本论》 (第一卷) 等著作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就是在上世纪30年代前期问世的。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