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南田余风

时间:2020-12-24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陆春祥 点击:
仙岩伯温楼 史籍中的刘基画像 ◆陆春祥 秋日的桂香成了江南空气中飘荡的主角。薄阴连着细雨。站在仙岩伯温楼第九层眺望阁的廊檐下,四野都收在眼底,塘河水在此围成大半个湖,湖面宽阔,平静不波,远处仙岩山雾色如黛,刘德龙指着西南方向的南田对我说,那里
仙岩伯温楼
史籍中的刘基画像
 
      ◆陆春祥

      秋日的桂香成了江南空气中飘荡的主角。薄阴连着细雨。站在仙岩伯温楼第九层眺望阁的廊檐下,四野都收在眼底,塘河水在此围成大半个湖,湖面宽阔,平静不波,远处仙岩山雾色如黛,刘德龙指着西南方向的南田对我说,那里就是我祖宗的出生地和生长地,我们是他第二个儿子刘璟的后人,刘璟的次子刘骁,因为避难,从南田来到了穗丰,我们刘氏在此开枝散叶。

      刘德龙的祖宗就是刘基,他是刘基的第二十六代孙。这座伯温楼,就是刘氏后裔自筹三千二百多万人民币造起来的,它已经成为温州塘河文化的新地标。

      这是一个对南田的长长回望,七百多年的历史帷幕慢慢拉开,舞台上,所有的光都聚焦在刘基身上。

      一

      七十二洞天之一的南田,是一个能让刘基心安的地方,这是他的血地,祖地,他如花瓣般不断盛开的神思妙想,似乎在这一片山水中更灿烂。武阳村在小盘谷中,周围有五座山峰,形似五指弯曲,掌心即武阳村,掌心里是一片开阔的田地。看看刘基眼中的武阳:“我昔住在南山头,连山下带清溪幽。山巅出泉宜种稻,绕屋尽是良田畴。——出门不记舍前路,颠倒扶掖迷去留。朝阳照屋且熟睡,官府亦简少所求。”这差不多就是元明时期的桃花源了。

      离南田十来里地的百丈漈风景区,飞瀑,深潭,奇洞,秀湖,这一片山水,仿佛天来,令刘基心花怒放。百丈漈的飞瀑,堪称中华第一高瀑,无论从气势,高度,宽度,别的瀑都无可比拟。百丈漈,实际是一条V形深涧,涧长达1200米,落差高达353米,这落差形成了三折瀑布,俗称头漈、二漈、三漈,三漈高度合272米,头漈百丈高,二漈百丈深,三漈百丈宽。自然,刘基那个时候,百丈漈没有这么明确的数字,不过,千万年的流瀑,气势肯定一样,有他的《观瀑》诗为证:“悬崖峭壁使人惊,百斛长空抛水晶,六月不辞飞霜雪,三冬更有怒雷鸣。”年少刘基,中年刘基,年老刘基,只要站在瀑前,只要到二漈下的水帘洞走上一遭,一切烦事,都随着流瀑飞往九天云外,而心境,也会随着那清幽的流泉,顿时宁静下来。

      二

      宋代宰相富弼的后裔世居于此,为南田山中第一望族。刘基五世祖刘集迁至南田后,富、刘两家相处甚洽,互通婚姻。刘基之母、妻,均为富氏。北宋名相富弼,他和范仲淹一起力推庆历新政,二度为相,死后配享帝王庙。

      最牛的外婆家和丈母娘家,自然也是刘基成长和事业的良好基础之一。

      武阳村,刘基故居,门前有大片广阔的荷花塘,进得门去,一片空旷地,长满了细细的三叶草,草地上躺着几处石器,我一一细看。一个磨盘,中间是约三十厘米高的斜纹圆形研盘,盘上石纹规则清晰,研盘的外围,十厘米不到的圆圈,有一如茶壶嘴一样的出口,外围有一角缺损,磨盘上有白色的斑点。一个破损石臼,三分之二缺面,有一面甚至缺到了臼底,臼底有一汪清亮亮的浅水。还有一个破损得极厉害的长形马槽,只有底在,已经蓄不住水了。慕白兄说,这是刘基家的老宅子,现在是复建,但刘基家的旧物,只有这三样了。

      于是,我们可以充分想象出刘家的日常:仆人们赶着牲口转圈,磨着一家老小所需的米和面,那石臼,是不是清明做粿、过年打年糕时才用呢?马棚里常有一匹马备着,供主人随处访问时骑行。

      刘基的曾祖刘濠,留有极其智慧的救人故事,典出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九《独行·翰林掌书刘浚登濠》:

      曾经做过南宋国家图书管理员的刘濠,宋亡后隐居南田武阳山中,乡人林融造反事败,当他看到元政府派人来严查林融党羽,不问青红皂白,听言挟私告状的人,抓了上万人时,悲愤交加,这些名单上的人,毫无疑问要死。刘濠就和孙子一起商量出这样的计谋:邀请使者来家做客,好酒好肉招待,差不多是灌醉他,然后从熟睡的使者身上取出名单,抄出其中的二百个领导级人物,将这份大大删节的名单重新塞进使者怀中。如果不制造一个事件,次日清醒后的使者必定有所察觉,于是,他们将柴堆到楼下,自己烧了自己的房子,大火中,使者带着名单慌忙逃命。这样,牺牲了二百人,保下了近万无辜者的性命。

      从史料上可以读出,刘基家的房子,肯定不是老宅,他曾祖手里就烧过一回,那是为活数万人的命,智救乡亲。眼前的故居,数间木板房,呈半回字形结构,正中堂前,挂着刘基像,上有刘基格言,说的是做大事者需要的条件:“夫大丈夫能左右天下者,必先能左右自己。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势;定其心应天下之变”。说给天下人听,其实是他自己的经验和人生总结,成大事者必能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安顿好了,才能大心、虚心、平心、潜心、定心。在我看来,刘基的这五颗心,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故居里还有少年刘基的读书蜡像,头扎方巾,手捧书卷,目光专注,眼前一盅茶,桌边有笔墨架,简单中透出一种坚毅,他用他的五颗心,成就了他的千古名声。

      三

      晚年居家的刘基,虽然有诚意伯的封号,却更加定心、潜心。《明史·刘基传》中,有一个细节,形象说明了刘基的谨慎至极:

      (基)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一位退休的二品大员,鼎鼎有名的刘伯温,住的是茅屋,吃的是普通黄米饭,见了知县,却惊起,他怕什么?看过太多的明朝影视剧,大家就知道了,东厂西厂,那是能让人进地狱的特务机构,谁知道那是不是疑心的朱皇帝派来试探的呢?

      远在京城的朱皇帝就是不放心他,三次让他回老家,三次又召他回朝,终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的新年之后,刘基生病了,正月末,他自知病重,乞赐归故里。朱皇帝在刘基的退休文件上(《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依然赞誉了刘基以往的功劳,同时强调他一直对刘基恩典有加,而这次的谈洋事件(胡惟庸等人告状,朱元璋明知故意),按国法罪不可恕,但按特殊人才的宽大政策,“不夺其名而夺其禄”,也就是说,刘基的政治待遇还保留,经济待遇取消。四月十六日,背着朱皇帝对他的处分,刘基病死于武阳山中。

      说实话,朱元璋立国后,大肆封侯,他那些亲王、郡王、世子,待遇极高,亲王的俸禄居然高达五万石,而刘基的诚意伯,经济待遇非常一般,俸禄只有区区的240石。天下是他朱家的,刘基再有本事,也只是谋士而已。

      如此小心谨慎,刘基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呢?

      群山环抱,我去南田石圃山麓的夏山,拜谒刘基墓。夏山,在武阳村的南面,位于南田之西,因刘基的墓在此,这里又叫西陵村,夏山又称九龙山,左右九座小山脉依附,好像九龙抢珠,估计是懂风水的刘伯温自己的选择,站在高处,确实可以发现隐约有九龙的样子。

      刘基墓是2001年的全国文保单位,一片平畴围着,整个墓园三百来平方米,墓园中长着青葱的柳柏,四周为一米左右高的石砌基脚,远远望去,基脚上半部分呈黑色,下半部分连着一大片菜地,泛着白色。菜地似乎刚刚整理过,一垄一垄的,垄间堆着几袋肥料。墓园有铁门,一推就进,眼前就是刘基墓,一座两层的大土堆,由上下坟坦和墓冢组成,墓冢前有一块“明敕开国大师刘文成公墓”的旧碑,不知道具体的年份,有人说是民国时期立的,这形状,倒有点像一个大书案,前方平地是铺开的大纸,正好可以书写。

      中国人重生更重死,一般的名人大官死后,当权者及好友及子孙,肯定大书特书,也就是说,墓志铭和神道碑是必不可少的,要用详尽而优美的文字,对逝者作一个全面的总结,可刘基逝世,八十年后,他的后人才给他立祠,再过百余年后才立神道碑。黄伯生的《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中只有简单的一句交代:公之子琏、璟以是年六月某日葬公于其乡夏山之原。更奇怪的是,刘基的挚友宋濂,给一起去南京的章溢写了长达五千字的神道碑铭,此时还在好好地当着官呢,写个墓志铭应该可以吧,刘家兄弟难道不会去找宋伯伯吗(宋濂比刘基大一岁)?一定有隐情。

      再看眼前这简陋的刘基墓,结合刘基一贯的谨慎,其实不难轻松得出结论,简单的丧事,应该是刘基自己的主意,随便找个地方吧,不要树碑了,不要建祠了,他清楚地知道,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而我听到的民间传说是这样的:病危中的刘基看着儿子们拿过来的墓穴建设图,有石马、石狮子、石将军等,告诉他们说,人死如灯灭,黄土中砌上一个洞就是了,你们看,“墓”这个字,上草下土,中间藏着一个人,可以承受阳光雨露,如果造石屋,怎么生草,没有青青百草,就不算墓。人不用靠墓和碑流芳百世,前代那么多的名人,他们的墓又在哪里呢?

      这样的传说也合情合情,更符合刘基一生的为人为官准则,他应该懂殡葬生态学,一抔黄土,省得别人惦忋。

      不过,刘基的简单里却含着复杂,满肚子的心事:谈洋事件就在眼前,要是再被人弄个什么事件出来,死了都不得安生,不如就此罢。况且,我们也没有多少钱,真的葬不起!那240石俸禄,每月2400斤谷,本来还算丰裕的,可现在没了。再交代你们几件事,我再向皇帝上个遗表,你们存着,千万保密,一定要等胡惟庸败了以后才呈上;另外,我这些天文、军事、术数手稿,你们也放到石室封存好,你们也别学这些了,等我死后,交给皇帝。记住,子孙千万不要去当官了,就在这南田山中晴耕雨读安生过日子吧!

      抛开惧祸、谨慎,仅这个薄葬,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此后,他的子孙,也都薄葬,上草下土,简简单单。南田的刘基后裔,对他们这位祖先,每年的正月初一和六月十五要春秋两祭,虽然排场不小,但刘基墓,一如既往的简陋。

      四

      刘基庙还是有些气派的,高大的门头,它和百丈漈一样,都是文成的著名景点。我们进庙,对着高大的刘基雕像崇敬地看了一会,就往右边走去,因为这一部分,是原来老庙的建筑,明朝的国家工程,敕建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已经五百六十多年了。

      刘基的子孙,日子并不那么好过。长子刘琏32岁就意外去世,次子刘璟,因为不配合朱棣,也在狱中自杀。洪武二十三年,朱皇帝曾命刘基长孙刘廌袭诚意伯封,永乐年间又停,其后百余年,刘基子孙一直做着小官。一直到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刘基的九世孙刘瑜,才被重新继承诚意伯的爵号,加禄至七百石,诏受处州卫指挥使。正德九年(公元1514),朝廷加赠刘基“太师”称号,并谥“文成”,明武宗称刘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应该是刘基获得的最高荣誉了,至此,刘基的国师地位正式确立。

      还得回过头来说说刘璟。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璟对上语,犹称‘殿下’,遂大忤旨,下狱。一夕,辫发自尽死。”这个时候的“上”是朱棣,刘璟因为忠于建文帝,根本不将朱棣放在眼里,朱棣是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像他爹一样得到一个大天才,不想刘璟如此不配合。刘璟不做魏征,应该是他认为朱棣不能和李世民相比,那么,干脆一死了之,他用自己的辫发作绳结束了生命。

      刘璟死的时候只有52岁,且是以忤旨的罪名,显然,他的子孙们日子不会好过。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刘骁带着家人,一路跋涉,就到了穗丰。此地内外塘河交汇,仙岩山和大罗山矗立,两山夹一个小平原,地厚水密,一个可以五谷丰登的地方,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

      五

      伯温楼,外五层内九层,楼高58.68米,建筑面积6800多平方米,以时间为经,事件人物为纬,伯公馆,风檐馆,穗丰馆,历史文献,现存文物,图片影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刘基文化。

      刘基的为官经历,刘基的寓言笔记《郁离子》,刘基的《扯淡歌》和《烧饼歌》,后人将刘伯温的先知先觉,神化到了极致。

      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俞美玉,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研究刘伯温数十年。她眼中的刘伯温,是位大智者,以宇宙视野考察并通晓天地人性理,提出相对系统的治世理论,虽然受时势所限,但他是个天生的悟道者。她打了这么一个比方,历史上的许多悟道者,他们悟的道,呈现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像树的根,有的像树的杆,有的像树的叶,而刘伯温,却如一棵完整的参天大树,各方面都呈现,他深厚的易经功底,让他的各种呈现如鱼得水,那些流布全国数不清的智慧民间传说,不会无缘无故,它们都从某一个角度,形象刻画了刘伯温。俞教授显然志向满满:从全国的研究层面看,我们对刘伯温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包括他神化的一面。

      天生的悟道者,我深以为然。刘基的道,就是他给世人深深启示的人生寓言。

      伯温楼二楼的一间茶室里,我和刘德龙闲聊。德龙1955年生,16岁开始学木匠,办了十来年家具厂,再开摩托车锁厂、配件厂,几个孩子也都是办厂做网店,事业风生水起,两年前,他任温州刘氏宗亲会长,而这座伯温楼,就是他发起建设的。说起建楼长达八年的时间,德龙笑笑说,这个总负责人不好做,自己带头捐资不说,从设计图纸,到施工、装修的每一个细节,都得管,不过,他毫无怨言,他就认定一点,建楼就是为了弘扬刘基文化,不仅刘氏子孙要铭记祖宗的业绩和精神,作为文化地标,也能对当地的文化建设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据温州刘基研究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刘基后人大约有五六万,大多居住在浙南,海外也有不少。

      你眼中的刘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问刘德龙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也同样问过生活在南田、同样也是刘璟后人的刘日泽,刘日泽是温州刘氏宗亲会的秘书长,德龙和日泽都这样回答我:先祖刘基,官品、人品皆高,不仅智慧,尤其廉洁,堪称官员的典范!

      伯温楼高耸在浙南大地上,刘基的南田余风微拂,就如仙岩山的余风吹拂至世界28个国家与地区的25458位华侨一样。穗丰,多么羡人的场景呀,稻花香,谷满仓,耕读传家,文化深长。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