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十四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6/2)
胡耀邦大胆选拔使用优秀人才的做法,不仅解决了21位同志的使用问题,而且改变了中组部同志的观念,拓宽了他们选拔干部的视野。 他们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还建议要像对21位同志那样,组织力量调查了解对他们的使用情况,研究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力地促进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 198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再次重申要把更多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他说,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老同志是党的更加宝贵的财富。但是,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大多数老同志毕竟身体弱了,精力差了。为了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保持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必须从现在起用极大努力,选拔和培养成千上万的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让这些同志参与各种领导工作,使他们受到更多的实际有效的锻炼。建设好一支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干部队伍,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胡耀邦鼓励老同志培养年轻的接班人。他说,如果说老同志犯一些别的错误还可以谅解的话,那么不加紧培养年轻的接班人,就是犯了不可原谅的历史性错误。老同志要亲自动手,同党的组织部门和群众一起选拔培养年轻干部,高高兴兴、满腔热忱地把他们引上各种领导工作岗位的第一线,同时使自己转到较超脱的地位,避免繁重的日常工作的压力,在重要和长远的问题上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同时,各级党组织和所有被选拔上来的年富力强的同志,都要尊重老同志,照顾老同志,向老同志学习。 胡耀邦认为,中青年干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绝不能忽视的力量。因此,他一直关心着中青年干部的成长和选拔。 1982年7月20日,胡耀邦专门在中南海会见了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部第二期的142名毕业生,并对中青年干部提出殷切希望。 他说:“现在我们党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对所有的中青年干部都要关心、培养和帮助,对他们当中表现好的,要很好地支持和提拔。这是我们党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任务。这是中央决定了的,不要有什么含糊。小平同志、陈云同志提出干部要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并且提出四个现代化是否有希望,要看干部能不能四化。” 胡耀邦对大家说,为什么今天要突出地强调培养中青年干部的问题呢?理由很多,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我们国家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事业还远远没有搞好,虽然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绩很大;二是我们党的一批老同志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这些老革命、老红军、老战士是我们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健在是人民事业的可靠保证。然而,人总是要衰老,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1982年9月1日至11日,胡耀邦主持召开了中共十二大,并在9月12日至13日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大会接受6月胡耀邦关于“梯队结构”的思想,在十二次代表大会选出的348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64人是年轻的党员代表。同时,胡启立、乔石、吴学谦、李鹏和田纪云组成了中央领导机构内的第三梯队,他们在党的十二大后进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全国范围内有180多万老干部退休,330万年轻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军队系统提升了一大批年轻的军官担任各级指挥员,各大军区指挥员的平均年龄年轻了7岁。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军一级领导人的平均年龄从1982年56岁降为47岁,军队营一级指挥员基本上都由军事院校毕业的年轻军官担任。 胡耀邦的这一策略得到了中央委员会的赞同,也获得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1983年3月13日,胡耀邦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纪念卡尔?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又重申干部“四化”问题,提出一定要反对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实行内行领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确立要领导就必须内行的正确观念,大力加强干部在革命化前提下的知识化、专业化。 胡耀邦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这个指导思想,首先要在各级各部门领导机构的改革上体现出来,使干部队伍在革命化的前提下,实现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胡耀邦强调说,中央决心从这次机构改革开始,通过新老干部的交替,把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这样三个问题联系起来逐步解决,这就是:大批老同志退下来,搞好传帮带;吸收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热情鼓励和组织那些有相当领导经验和政治水平,但文化程度低的中年干部,下决心补习文化。这是一项保证我们党的事业继续蓬勃发展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措施。 胡耀邦特别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1982年秋,他去甘肃兰州考察听取甘肃省有关部门领导汇报,当听到胡锦涛汇报时,他发现胡锦涛思维特别敏捷,说话井井有条,分析有条有理,逻辑异常严密,不禁为之大喜:此人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后来得知,胡锦涛系清华大学毕业,有从事多年基层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经验。 胡耀邦回京后,即与中央有关领导研究决定,任命胡锦涛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从此,胡锦涛肩挑重任,不负众望,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先后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贵州省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党政军最高领导人。人们不禁钦佩胡耀邦慧眼识帅才,赞叹他不愧为远见卓识的当代伯乐。 胡耀邦非常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工作。胡耀邦对团中央的干部配备极为关心,亲自考察、配备团中央的领导班子。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拟定12月召开以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对团中央领导班子的配备,亲自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7月29日晚,胡耀邦邀约团中央组织部长高勇、办公厅主任刘崇文等人到中南海勤政殿,同他们谈了关于团中央建设的三个问题,其中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叫他们协同中央组织部去湖北考察王兆国,考虑选调一名干部接替团中央第一书记韩英。胡耀邦对他们说:“你们到湖北‘二汽’去考察一下王兆国,这是小平同志推荐的,我同他谈了一个小时话,同别人谈了一个小时话,听别人对他的看法。小平同志考察过,说这人不错,我也认为不错,你们主要是从作团中央第一书记这个角度去考察,看合适不合适。” 当时王兆国是“二汽”党委副书记,各方面条件不错,曾受到邓小平的称赞,胡耀邦找他谈话后,认为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指派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照华等3人及团中央组织部长高勇等2人,5人小组对王兆国进行考察。不久王兆国被选调到团中央任第一书记。王兆国在共青团十一大所作的题为《团结全国各族青年,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前途进军》的报告,就是按胡耀邦设计的提纲写出的。王兆国后来成为中央政治局的领导成员之一。 1983年6月1日,中央邀请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进行民主协商会议,胡耀邦主持了这次会议,并作了振聋发聩的讲话。他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为了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有连续性,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着手建立第三梯队。”11月,他在日本访问时说,到1984年初将有1000多名青年干部走上国务院各部门和省区一级的领导岗位,这样就奠定了第三梯队的基础。 胡耀邦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培养第三梯队的年轻干部。1984年7月30日的书记处会议上,胡耀邦说:“前天(即7月28日)我向邓小平同志汇报了三中全会的问题,我讲三中全会的一个议题是明年(即1985年)召开党的代表会议的问题。党代会的议题是:1.‘六五’计划与‘七五’计划问题;2.人事安排问题。中委要退一些人、进一些人。现在的中委60岁以下的不到100人。补充中委的条件是:一是对经济工作真正懂行的人,二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三是优秀的5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在胡耀邦的主持下,于1985年9月18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代表会议,在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一批老干部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增补一批年轻干部进入中委。同年12月25日,胡耀邦主持召开了调整后的书记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胡耀邦说:“在培养干部方面,我们六年走了三步:选拔、锻炼、进领导核心,下一步如何培养?一要老同志支持,二要个人努力。要给我们压担子,老同志要少管一点事。”他告诫新进领导核心的同志:第一,要努力学会驾驭全局的能力,要多拿点时间想点全局的问题,读点书,马列主义、中外历史、政治经济学都要读一点,要熟悉全局情况,学会支配时间。第二,要发扬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风格:一是光明正大,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二是身体力行,模范带头。一位领导插话说:“小平同志说过,在位谋行,担子压上了,就干得了。” 1984年10月,胡耀邦与各党派、无党派知名人士座谈时说,本世纪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腾飞的世纪。我们的民族已经有过两次腾飞,一次是本世纪初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一次是本世纪中期新中国的成立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现在是80年代,我们要进行第三次腾飞,目标就国内而言是两大项,一是实现祖国的大统一,一是到本世纪末使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搞好第三次腾飞,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靠富有远见的长期打算,特别要重视科技、教育,要把众多的后起之秀、优秀人才提拔起来,培养好下一代。我们90年代的腾飞靠第三梯队,下个世纪的腾飞靠新的第三梯队。 (精选摘登完)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