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读一则大事记的感想与联想

时间:2015-03-31来源:投稿 作者:王宗仁 点击:
在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中,有一则一九六三年的大事值得回味 上海市安置知青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一日 国务院农办安置办公室工作组报告称:解放初期,上海市区人口419万人,1963年人口增至636万人。市委决定争

 
在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中,有一则一九六三年的大事值得回味——
上海市安置知青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一日  国务院农办安置办公室工作组报告称:解放初期,上海市区人口419万人,1963年人口增至636万人。市委决定争取维持现有水平,控制住人口增长。如果按提倡节制生育以后的1962年自然增长率1.8%来计算,每年最低要增加11~12万人,还有正常迁入的约5万人。也就是说,使市区人口稳定现状,今后每年需要迁出10多万人。    据上海市教育局和劳动局的规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初中毕业的学生即达74万人,其中可以升学的有22万人,占29.7%;在本市安排就业的13万人,占17.5%;不能升学就业的39万人,占52.8%。如果加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上新成长的其它劳动力,待业人数更多。    1963年,上海市计划减少13万人,争取完成15.5万人,其中还乡生产和整户插队安置的9.2万人到11.1万人,占外迁总数的70%左右,这是上海压缩城市人口的主要去向。市政府曾尝试向郊区人民公社分散安置3千多名学生,但后来大多数都跑回来了。市有关部门认为,分散插队这条路必须慎重。因此,解决社会知识青年就业这副繁重担子,在上海市的范围内肯定挑不起来。上海市要求中央和华东局作出跨省安排,最好调配到国营农、林、牧、渔场参加生产和支援边疆地区的其它方面建设。国营农业企业要把接收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这是迄今为止极少见到的关于五、六十年代下乡上山历史的一条“负面旧闻”。以前从未想到,竟然发生过上海市政府向郊区人民公社分散安置的3千多名学生大多数都跑回来了这样的事情!但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场合有人披露具体的情况和细节,即使是在上海地方志中对此“往事”也是难觅踪影。
就上山下乡历史、尤其是被认为是极左重灾区上海的上山下乡历史而言,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碎片”。现在知道,上海“社会青年”支援新疆建设是从1963年开始的。像我这样的“五零后”,当年还是“小巴拉子”,1963~1966那些年,街坊弄堂里“社会青年到新疆去”的口号标语是“耳熟能详”。从时间上来说,它与那则大事的说法相当吻合。因此,看了上面那则大事,不禁揣测:文革前上海以十万之众加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难道是中央体谅了上海的“苦衷”?可是,现在也知道,1963年上半年,中央开始酝酿关于下乡上山以插队落户为主要形式,正式见之于1964-1-17发布的中央《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和上海的大规模支疆是同步的、但又是不同调的,值得历史研究者追踪其根由。
现在谈论上山下乡的文字里,认为“上山下乡是当年领导层里少有的共识”仿佛是毋庸置疑的,恐怕那也是在事过境迁之后选择性地回避某些事实罢了。如今陆续披露的一些细节不断表明,在影响千百万民众的命运与前途的上山下乡决策方面,不同层面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与做法。文革前是这样,文革期间也是如此。
例如,1967年11月,上海市革委会向中央呈送了关于筹建上海生产建设兵团的请示报告(见金大陆林升宝编著的、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的《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第7页)。虽然关于此事只有那么一句话,没有看到具体的情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个报告最终遭否决。
又如,1968年4月,上海市革委会派出由市革委、解放军、知识青年等三方代表组成的赴江西上山下乡考察队,一行约30余人,来到新干、峡江、永丰交界处考察,准备在此建立一个上海知青农场。5月再次考察,因上级未同意,故计划未成(见江西省吉安市委党史办编写的、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的《上海知青与井冈山》第5页)。该书还刊载了当年考察队在上海火车站出发时的照片。这表明此事是上海与江西两地合作的结果,否则怎么可能具体落实到新干等三县交界处而且还两次考察呢?!至于能对该计划“未同意”的“上级”是谁,不难判断。
把诸如此类的“碎片”与当时的大背景联系起来,就觉得,从1967年下半年到1968年年中,上海的精力和重点似乎一直没有放在“跨省插队”这个方向上,所以直到1968年11月才有区区千人之众的赴赣插队,较之于北京天津的“跨省插队”,无论是规模还是进度,都明显地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个现象与那则1963年的大事有没有关系呢?当然,在1968-12-21以后,上海在上山下乡方面的动作出现了大幅度转变,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片红”的口号与做法很可能起源于上海)。这说明,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切不可把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
而目前从上海地方志等渠道,只能看到中央在1968-4-4的文件里正式提出“四个面向”,接下来“一跃而过”,直达1968-7-2市革委会在虹口体育场召开“上海市1966届高、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上述“碎片”表明,在此之前和在此期间,并不是没有作为的。这才是史实——历史的真实。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