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做点能改变现状的事——昔日上海知青徐桔桔重返第二故乡黑龙江带

时间:2015-11-10来源:未知 作者: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潘 点击:
徐桔桔(右一)和贾爱春 徐桔桔、贾爱春,为了让40多年前她们插队落户的乡村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重返黑龙江省逊克县山河村,她们带领村民成立新型种植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走现代农业致富路。村合作社又联合其他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逊克县首家农民专


徐桔桔(前排左一)和贾爱春(前排右一)当年插队时的合影 资料照片


       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燃烧几次?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可以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为的却是他人的利益与幸福?
 
  有着35年党龄的上海人徐桔桔正在这样做着。为了40多年前插队落户的乡村百姓可以过上富足生活,年届六旬的她放弃高薪返聘的外企工作,告别九旬高龄的双亲和出生不到百日的孙女,远赴黑龙江黑河市山河村当起村支书,带领村民搞新型种植合作社走现代农业致富路。
 
  乡亲说:能不能找上海知青来当村官,带大家过好日子
 
  辗转经过近3个小时的飞机、10多个小时的火车和近2小时的汽车,记者终于踏上了徐桔桔所在的边陲小镇——逊克。这是黑龙江省黑河市下属的一个小县城,紧邻中俄边境,从它身边流过的就是黑龙江界河。
 
  徐桔桔看上去比记者想象的年轻,气质娴静。与她一同来见记者的北京知青贾爱春,虽白发苍苍,却风风火火,干劲十足。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是一生的朋友,徐桔桔之所以来逊克,最初也与贾爱春有关。
 
  2009年9月,60岁的贾爱春回到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让她感到难过的是,4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过得并不好,原来的村成了邨,并入了另一个村子。乡亲们收入微薄,村民活动室也被征用,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
 
  贾爱春决定给乡亲们盖一间活动室。在她的努力和县、镇两级政府的帮助下,去年,一座白墙红瓦的两层小楼在山河村建了起来,贾爱春取名“知青会馆”。许多曾在此插队的知青闻讯赶来见证。他们中大多是上海知青。就是那一次,老乡郭齐生偷偷找到贾爱春,提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我们致富缺个带头人,能不能找一个上海知青来当村官,带大家过好日子?”
 
  贾爱春明白“上海知青”这4个字在老乡们心目中的分量。当年,仅在逊克县插队的上海知青就有数千人,他们给这个边疆小镇带来清新之风,甚至改变了一辈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了解到,还可以有这样的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精神文化追求。
 
  贾爱春想到了徐桔桔——这个当年插队同住一屋,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的好朋友。她打电话,徐桔桔一听,笑了:“怎么可能啊,简直是天方夜谭。”徐桔桔的反应,贾爱春并不意外,最初她也觉得这事有些天马行空。但她相信徐桔桔肯定会答应。“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感情,只有知青才能理解。这个地方牵着我们的魂。”
 
  从那天开始,徐桔桔和贾爱春的电话频繁起来,每晚几乎都是雷打不动的两个多小时,聊着聊着,徐桔桔动心了。其实从最开始,徐桔桔听到山河村的现状,就开始思考能为老乡做些什么。她找了很多资料,包括国外搞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做法。
 
  儿子说:母亲你既然已经决定了,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徐桔桔是上影集团退休职工,老党员。35年前,她就是在山河村插队时入的党。回上海后,她一直做财务管理,退休后被一家韩国公司聘用,负责电影投资方面的工作,月薪过万元。对她来说,放弃这份收入不难,但还有很多东西难以割舍——年逾九旬的父母住在敬老院,一去数千里,怎能不牵挂?小孙女出生不过百日,需要人照顾,怎么和儿子开口?
 
  贾爱春同样有很多困难。她的老伴因为脑溢血半身不遂,在建“知青会馆”的日子里,她只能把老伴带在身边,在县城里租一间房子,白天下乡,晚上回县城照顾他。冬天气温太低,老伴有病无法适应,她才不得不把老伴送回北京,让儿子照料。
 
  尽管很难,徐桔桔和贾爱春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回到山河村,带村民们搞土地入股的种植合作社,通过大面积机械化耕作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前提,一是山河要能重新独立成村,二是徐桔桔要能当上村里的带头人。
 
  去年一年,徐桔桔在上海和逊克县之间跑了5个来回,贾爱春更是在上海、北京、黑河之间跑了12趟。除了考察当地情况,了解农情之外,为了弄清山河村百姓的想法,贾爱春还制作了100多张调查问卷,无记名调查大家是否支持知青到村里当支书。没想到的是,100多户村民,每一户都在问卷上选择了“支持”。
 
  一切准备妥当,去年国庆,徐桔桔瞒着家人,偷偷将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了逊克县,被县里委任为山河村党支部书记。回到上海,她惴惴不安地和儿子摊牌。没想到儿子听了母亲的选择,沉默了一会后说:你既然已经决定了,就去吧,去做你喜欢的事。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今年2月,山河村重新恢复村建制,并成立种植合作社,贾爱春担任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村里的百姓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寒风里扭着秧歌庆祝,老人们热泪滚滚:“几十年没看到这么热闹的景象了。”
 
  村民说:土地是我们的命,现在我们把命给你们了
 
  走进山河村,记者不禁眼前一亮:干净的水泥路足足有六七米宽,安装着簇新塑钢窗的房屋显得格外亮堂,每户人家由蓝白相间的铁栅栏隔开,整齐而美观,村子被一望无边的黄豆和玉米田包围在中间。
 
  路过的村民见了徐桔桔和贾爱春,都是满面笑容,热情地打着招呼。“这一年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史先福告诉记者,徐书记来之前,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土垒的,冬天风呼呼地往里灌。“她们为我们跑断了腿,才争取来这笔新农村建设的钱。”史先福说的没有任何夸张。初到山河村,除了忙着合作社的筹备工作,徐桔桔和贾爱春最操心的就是改变山河村的面貌,提升村民们的精气神。
 
  光是为了给村民房子安装塑钢窗,徐桔桔和贾爱春就跑了不知多少趟。按照规定,这笔钱下发到村一级的行政单位,当初山河村不受重视,没有享受到,现在恢复建制,要在本就十分困难的逊克县财政中拿到这笔钱,非常困难。她们先是“堵”建设局长的门,两人带着水和饼干,早上5点多就起床往县城赶。局长说在开会,两人就在会场外等,一等就是一天。最多的时候,她们两小时内找了局长6回,搞得局长一推门看到两人,“哎呀妈呀,你们怎么还在。”
 
  争取到项目开工后,按惯例钱由村民垫付。能不能把这笔钱拿回来,又是一个难题。徐桔桔和贾爱春又开始“堵”财政局长,一次次闭门羹,一回回围追堵截,最终打动了局长,他说:“两位知青对第二故乡的反哺,都做到这个地步了,我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拿到钱的那天,整个村子轰动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效率,以前这种钱,没有一两年绝对拿不到手。”
 
  这是徐桔桔和贾爱春到山河村后办的第一件实事。贾爱春告诉记者,“这里人很实在,干什么事情都是看实际行动,你说得再好听,做不到,老百姓不会服你。”
 
  搞种植合作社,最大的难题是村里的机动田。山河村有农田420多公顷,其中40多公顷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机动田。当年村里为了还外债,用极低的价钱把这些田包给了一些村民,一包就是20年。现在要搞合作社,如果这些田不能收回,将影响土地连片,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种。虽然村里95%的农民都愿意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加合作社,但恰是几户没有参加合作社的村民手里有不少机动田。这些田如何收归集体,成了摆在徐桔桔和贾爱春面前的最大难题。
 
  “当时这些村民是因为有疑虑没有入社,要说服他们,真是难上加难。”最无奈的时候,贾爱春会爬上知青会馆号啕大哭,她对前来找她的奇克镇党委书记陈越说,“书记,我不行了,我要回家,回北京。”陈越也不搭话,事后他说,他比两位知青自己还有信心。果然,哭完了,陈越说,大姐,走吧。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两人又继续回去想办法。
 
  最终,徐桔桔和贾爱春决定还是用老办法——搞民意调查。一份份调查表发下去,收回来时,徐桔桔和贾爱春的鼻子发酸:98%的村民不但签名支持回收土地,还按上了密密麻麻的红手印。不少村民还主动帮忙做工作,说服自己的亲戚、子女、朋友率先交田。种植合作社终于办起来的那天,一位村民感慨,这件事谁来也没辙,只有你们能办成,因为你们没有私心。他郑重地握着两位知青的手说,“不瞒你们说,想着要把土地交给你们,我两三天没睡好觉。土地就是我们的命,现在我们把命给你们了!”
 
  讨钱、收田、干旱……一个个难关被闯过。徐桔桔告诉记者,山河村的经历让她们明白,要踏实地干好一件事,靠激情,也靠理智,靠冲动,更靠坚持。
 
  她说:我们还要成立蔬菜合作社、大型养猪场,还要挖河种荷花,还要继续探索村民致富的途径
 
  尽管刚播种没多久,就遇到60年未遇的大旱,但因为大面积机械化耕作的优势,参加合作社的村民们还是尝到了甜头。
 
  “旱成这样,黄豆地不减产,玉米地更丰收在望,每垧(公顷)至少能收7500公斤。”听说每公顷土地可能增收3000到5000元,村民们都乐呵呵的,最早提出邀请知青回来当村官的郭齐生老人告诉记者,“这一步是走对了!现在我们对她俩的要求是最少干两届,只要她们不说‘走’,她们指哪,我们打哪。”74岁的村民李奎友逢人就说:“这么一弄真有奔头,看来我还要多活几年。”
 
  马上到来的国庆假期回不回家?徐桔桔和贾爱春异口同声——根本没想过。“现在正是秋收,秋收结束了还要卖粮,分配,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村民的利益和他们的信心。”与此同时,徐桔桔已在为来年筹划:除了继续把种植合作社办好之外,村里还准备建立一个蔬菜合作社,对白菜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销售,打出品牌;与之相配套的,是一个千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正在打桩建设。
 
  “养猪产生的粪便,将是最好的农家肥,专门生产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徐桔桔告诉记者,村后的那条河也将开挖,大面积种植荷花,成为一个美丽的景点,也是村民收入的一个增长点。一切,都是因为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大面积机械化的耕种,使80%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大家不但可以出门打工,更可以兴办其他产业,村民们致富的途径更多了。
 
  【记者手记】
 
  想为百姓做点事
 
  采访徐桔桔和贾爱春,最想问的一句是,为什么?为什么能够放下一切,到穷乡僻壤种地。
 
  两位老知青的回答很实在:除了对第二故乡的感情之外,也想为老百姓做点事。“现在,很多人都在埋怨这、埋怨那,与其埋怨,不如静下心来,去为改变现状多做一些。我们虽然都是老人了,但是我们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徐桔桔告诉记者,改变山河村,是她和贾爱春力所能及的一点事,她也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 

徐桔桔(右)和贾爱春在玉米田里看长势 潘高峰 摄 (责任编辑:铁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