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浮光掠影窥进博

时间:2019-11-12来源: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群 作者:季路德 点击:
第二届进博会专业观众开放日于昨天(11月10日)结束了。承蒙我之前工作的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关心,给我办了嘉宾参观证。今年这届进博会与去年第一届相比,面积更大,内容更丰富,尽管我去看了四天,依然是浮光掠影,得到的感觉还是很表面的。但是为了对得起

 第二届进博会专业观众开放日于昨天(11月10日)结束了。承蒙我之前工作的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关心,给我办了嘉宾参观证。今年这届进博会与去年第一届相比,面积更大,内容更丰富,尽管我去看了四天,依然是浮光掠影,得到的感觉还是很表面的。但是为了对得起这张证件,我还是把一些感觉记下来。
四天的参观,我分别从“四叶草”的西门、东门、北门进入场馆,有两次我离开场馆时,从地下通道走到虹桥枢纽站。从进离场交通来看,显然比去年更方便,走的路少了,安检速度更快了。进场后,志愿者、安保人员很有秩序地分布在各处,地面、墙上的信息标志也很多。6日下午,我和经济日报会展网的周宇宁主编聊起今年进博会在管理上的进步,她也很有同感。



展馆方面,我走了国家综合展区、企业展区,以及设在二层步道以非遗内容为主的各省市展区。不管哪个区,凡是有互动、体验的展摊,大都挤满人,尤其是品质生活区、食品区等,都有很多人排着长队在等待。今年企业展区的布局和上一届差不多,还是一个服务贸易区,一个装备区,然后就是和衣食住行有关的“2C”区。装备方面,主要是高科技产品,比如机器人;生活用品方面,和现代人密切相关的健康、舒适、高档品牌是主要的。
从参观者来看,第一天是创纪录的22万人次,这样一个数字,相对密度已超过了上海世博会。之后几天略低一些,5天共计91万人次。所谓专业观众,理论上是企业采购人员,但从现场看,大部分是应该是普通消费者,当然,他们对国外各种消费品的关注,会传导到企业,引发采购、制造的新潮流。



我没有仔细看各种展品,更没有去研究那些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国际品牌。诸如飞机、汽车、珠宝、机器人……媒体已对此有大量报道,我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登录媒体去了解。我这次参观进博会,不是带着“进博会展示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是“究竟怎样才算是越办越好?”
进博会和世博会不一样,世博会是一锤子买卖,结束了就结束了,然后就是用好遗产的问题。进博会是常年举办,需要从长远考量。这就好比朋友聚会和商店开业仪式。朋友聚会,热闹也罢,冷清也罢,结束后,留下的是回忆,如果以后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很可能是出了什么新的问题,聚会本身还是有价值的。而而商店开业,需要考虑今后长期经营,别看开业时很风光,有很多人送花篮、挂彩带,很多人来抢购,但是若没有长远考虑,这个开业没有意义。
或许有人说,展品是关键啊,我们主要是进口,人家带着展品来了,而且今年的展示面积比去年扩大了,展位供不应求,这不说明进博会的生命力吗?


我弱弱地但挑剔地问一下:如果不是进博会,而是广交会、上海工博会、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海技术交易会,现在展示的国际领先品牌、先进的装备、国际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贸易企业,难道就不会来吗?我相信,我们把广交会、上海工博会、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海技术交易会等办好了,同样可以有那么多的媒体赞扬,那么多的观众感叹,那么多的专家好评,那么多的国际客商相拥而来。
因此,我隐隐有个疑问:我现在看到的管理有方、人头攒动、展品琳琅满目,确实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血,但这是不是进博会原来设计时考虑的价值?所谓越办越好,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肯定目前成绩的时候,进一步想,我们究竟为什么要举办进博会?



这次和周宇宁聊天时,我提出,进博会越办越好,最终要看是不是产生四大效应,从小到大来说,就是:会展行业的溢出效应;产业结构的提升效应;消费理念和社会文化的引导效应;公共外交的平台效应。只有这些效应逐步实现,进博会才达到其本身应有的高度。否则,就是把其他商贸展、博览会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而已。
当然,我只是九十一万分之四的旁观者,我只看到我所看到的一个侧面,浮光掠影、管中窥豹,肯定很片面。我的立场是希望进博会越办越好,希望不要停留在表面的成功上。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