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福民岗上建农场

时间:2019-10-28来源:老照片的故事 作者:刘宏海 点击:
1970年4月20日上海彭浦车站上,奔赴黑龙江的知青专列车即将发车。上海市市八中学的青年学生登上车门,向亲友们挥手告别,从左至右上分别是王华联、叶国强、凌怡业、孙海生、沈和龙。青年们兴高采烈,但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生活呢? 这批上海知青共有281人,

 1970年4月20日上海彭浦车站上,奔赴黑龙江的知青专列车即将发车。上海市市八中学的青年学生登上车门,向亲友们挥手告别,从左至右上分别是王华联、叶国强、凌怡业、孙海生、沈和龙。青年们兴高采烈,但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生活呢?
       这批上海知青共有281人,他们将去插队的地方是黑龙江省嘉荫县沪嘉农场。
       沪嘉农场就坐落在小兴安岭北麓起伏的山岗中。
       中央【70】26号文件下达后,嘉荫县闻风而动,立即决定以福民大岗为基地筹建五七农场,并取名沪嘉,与上海合办之意显而易见。上海下放干部和上海知青,与当地干部和老乡一起参加了农场的创建,谱写了上海与黑龙江两地深厚友谊的一段佳话。
       1970年4月,农场筹建班子组建,有当地干部,也有上海干部。嘉荫县林委主任崔永福任领导小组组长,中共上海市南市区委宣传部原部长舒文任副组长,上海市针织公司政治部原主任张志杰、上海市冶金局宣教处原处长赵正理以及福民生产队长徐德生任组员。嘉荫县革委会还选派了十余名行政和技术干部到筹建组协助工作。4月20日,57名在嘉荫县插队的上海下放干部带着随他们下乡的35个子女和十几名已经在嘉荫插队的上海知青集中到福民屯。县农机公司调拨的一台东方红75链轨拖拉机和一批帐篷等建场急需物资已经到位。干部们立即动手搭建帐篷,迎接远道而来的知青大部队。24日,三百多上海知青风尘仆仆抵达福民。当月,县革委会又调集了七台拖拉机投入沪嘉的开荒生产,沪嘉五七农场的开发建设正式开启。
       办农场前,福民屯一点都不福民,反而是个多灾多难之地。日伪时期,以福民屯为中心的一大片土地曾经是侵华日军的军粮供应地,当地百姓和被日军押解来的上千中国劳工在刺刀下耕种上千亩土地,过着吃糠咽菜的苦难生活,还要替小鬼子挖工事,修公路,稍不留神便有杀身之祸。抗战胜利,鬼子投降,却留下了极大的祸害,孙吴县日军“七三一部队”的那些染上了霍乱病毒的老鼠逃进了深山,并逐步沿着茅兰沟向福民屯一带蔓延,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1950-1951年,一下子死了数百人,人们纷纷逃离,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福民屯的老农户只剩下九户,加上外来农户一共只有十三户人家。这片土地的水质也不适宜人畜饮用,当地人个个患有大骨节病,一瘸一拐,面黄肌瘦,使大片良田撂荒。上海干部和知青来到福民时,四周俨然是一片荒芜景象。
       上海知青到达嘉荫那天,下了汽车还要步行十八里,穿过一片沼泽地,让刚刚离开大城市的这群青年人尝到了人生第一步的艰难。赶到福民屯已是晚上八点以后了,走得慢的已经半夜。黑暗中只见破破烂烂的马架子和寥寥无几的村民,许多知青一下子傻眼了,心酸和委屈涌上心头,嚎啕大哭起来。幸亏先到的上海干部搭好了帐篷,知青们好歹有个栖身之地。
       三百多知青被分到三个连队,每个连队百人左右,十几二十个上海干部,再加十个左右的老乡,形成了以知青为主体,农民“倒插队”的局面。连队干部是县里从其他公社选派来的很有经验的农村干部。
       知青们在上海干部和当地干部的带领下,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劳动。据一连记载,第二天,知青们就被带上山去拉树杆,运回福民屯搭窝棚。然后集中精力开荒种地,要把来年的口粮和种子收回来,因为第二年,知青就没有国家的补贴粮了。次年,全连渡过福民河,到一个叫二岗的地方扎下营帐,开荒建点。打下基础后,又分出人力再去建新点。连队派出一个排回到福民屯新建四连,还新建了十连。后来四连又新建了六连。一连为开发建设沪嘉农场做出了大贡献,被评为嘉荫县先进集体。
       二连、三连也是如此,伐树、盖房、开荒、种粮。二连组成“上岗建点突击队”,选择在四岗开荒建点,开垦出163垧地,种了150垧大豆和小麦,还顺带着在三岗开出38垧地。三连也开荒120垧,建起了知青宿舍。农场培养的第一批拖拉机手全部是上海知青,其中有仇扣娣、沈美华等女知青,他们为垦荒和耕种立下了汗马功劳。仇扣娣后来成为劳动模范,并扎根边疆,直到退休才回上海。上海市手工业局插队干部毛贤钊、邱梅献回忆说,沪嘉二连的42个女知青是连队生产的主力军。由于当时机械有限,许多劳作需要人工完成,特别是收割小麦时,很多女知青抡起大钐刀割麦,奚红美、马兰琴速度之快可与男同志比肩。
       为了让知青们尽早搬出帐篷窝棚住上砖瓦房,1970年夏天,农场就开始建窑烧砖,到8月份就烧出了第一窑砖。此后,拉砖的拖拉机不停地奔驰在窑地和各连之间,知青们随着一栋栋新房的竣工,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以二连为例,到1971年秋天,除上海男干部仍旧住帐篷外,其余一百来人全部住进了自己盖起的新房中。
       农场在伊春市的支援下建起了发电厂,上海干部李永春带领知青完成线路铺设任务,1970年入冬后,场部和大部分连队都通了电。
       1971年初,上海无偿援助的两辆载重汽车运抵嘉荫县,农场立即派人开回来,当时场部的人都出来迎接。农场从此有了自己的汽车,可以自己完成运输作业了。
       1973年,上海市支援了一套木材加工设备,沪嘉农场在基建连(五连)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根据全国都在大兴水利的情况,加工厂大力生产扁担。因为摸准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还远销山东等地,工人月工资达到57元之多,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
       沪嘉农场是实行工分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经济上各单位独立核算,头一年年终分红,知青们扣除预支的零用钱后都为负数,因为有国家的粮食补贴,还不至于饿肚子。第二年,一连的工分值便升至1.57元。四连的工分值也从建点时的-0.98元升至近2元。
       上海还支援了电话交换机和广播设备。农场自己也购买了电影放映机,并在知青中发掘文艺骨干,组建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到各连演出,尽可能丰富知青的业余文化生活。
       为了履行保卫边疆的神圣职责,农场从每个连队中选出20名上海知青组建武装民兵值班分队,分批参加军事训练和战备勤务。1971年7月,沪嘉农场民兵与卫东农场民兵密切配合,抓获一名苏联派遣特务,受到伊春军分区表彰。
      繁重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锻炼人,知青们有上海干部的关怀和教诲,有当地干部和老乡的指导和点拨,迅速成长起来,许多知青成了拖拉机手、教师、赤脚医生、保管员、会计、出纳和统计等。很多知青加入了共产党,一大批知青加入了共青团。1973年起,上海下放干部陆续调离,上海知青已经可以挑起大樑了。周德源、陈慧云、奚红美、张宝兴、余爱训、周国爱、陈杰、叶国强、赵祖良、周敏君等一批上海知青先后担任连队领导,徐志龙、葛乃杰 、朱小怡、胡勤龙、潘镇等上海知青先后走上了农场(公社)的领导岗位。一连副连长,上海女知青戴国群进入县委常委班子。沪嘉还涌现出了仇扣娣、应诗明、周雅文、陈尚友、傅伟、唐建东、余敏英、张伟伟、陈淑芬等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
       沪嘉的生产发展了,职工的生活提高了,吸引了周边农户纷纷加入,甚至整个生产队划入农场。人口从1970年的400余人,到1975年增加到一千余人。1975年,农场更名为沪嘉公社,但大家仍然习惯地称呼沪嘉农场。1979年,绝大多数上海知青通过参军、招工、上学,以及按政策返回了城市。
        知青离开后,农民接手农机操作等岗位,受管理水平所限,加上地力下降,沪嘉经济一度衰落。但随着改革开放农村政策的放宽,沪嘉经济重新振作起来。1984年,沪嘉公社撤社改乡,上海知青开荒建点的各连驻地,除四连仍改回原名福民村外,均被正式命名为黎明村、青松村、福安村、温泉村等。昔日荒原,皆因当年安置了上海知青,成了黑龙江畔的米粮川。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