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读过《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不代表你了解这位天才

时间:2019-07-12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点击:
摘要: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提起维克多雨果,人们最容易想起的是他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名作,尤其是今年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更是加深了人们对在雨果笔下不朽的建筑的追怀。然而,你真的了解雨果吗?了解他除了小说家以外,作为诗人、戏剧
      摘要: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提起维克多·雨果,人们最容易想起的是他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名作,尤其是今年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更是加深了人们对在雨果笔下不朽的建筑的追怀。然而,你真的了解雨果吗?了解他除了小说家以外,作为诗人、戏剧家乃至画家、装置艺术家的多面人生吗?
 
      “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雨果生平艺术展“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将于8月13日至12月1日在上海明珠美术馆举行,执行馆长李丹丹介绍,与巴黎博物馆联盟(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合作的这一展览筹划三年,将展出逾200件多样雨果创作及相关作品,包含绘画、雕塑、摄影、书籍、书信手稿、室内装饰、日常用品等,首次向中国观众较为全面地展现这位“普天之下人类情感的大师”在文学、绘画、装饰艺术等多元领域的探索,感受隐藏在文豪光环背后、鲜为人知的生动侧面与蓬勃创作。

 

      雨果和他的“中国客厅”
 
      “中国读者十分喜爱雨果,在巴黎雨果故居,来自中国的参观者非常多。根据雨果作品改编的音乐剧的热演,让更多年轻人走近了雨果。”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馆长热拉尔·奥迪奈是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3年前,在明珠美术馆尚在建设之时,他就走访了搭着脚手架的现场,希望把雨果带到上海。今年,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闭馆整修一年,展览终于成行,“很多珍贵展品平日不可能离开巴黎借展”。
 
      之所以来到中国,来到上海,热拉尔·奥迪奈说,雨果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他欣赏中国文化,知道自己的中文名字,写过一首小诗《中国花瓶》,早期绘画创作中就有一组“东方幻想图”,描绘他想象中的东方景观、中国建筑和人物,甚至有些建筑上的铭文都在模仿中国汉字。雨果收藏中国瓷器和艺术品,装饰他在根西岛的住所“高城居”和情人朱丽叶·德鲁埃所住的“高城仙境”。这两处居所由雨果亲自装饰设计,他从中式竹质屏风、瓷器和家具中汲取绘制人物、花卉的灵感,为“高城仙境”创作了一组“中国题材画”,制作木刻彩绘漆板装饰室内。如今根西岛的“高城居”是一座琳琅满目的中国艺术陈列馆;“高城仙境”则成了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中国客厅”,雨果创作的木刻彩绘漆板全部陈列其中。

 
朱丽叶·德鲁埃画像
持团扇的中国女子
 
      “这些正是雨果作为艺术家,尤其是装饰艺术家一面的展现,也是雨果多面成就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热拉尔·奥迪奈介绍,此次上海的雨果主题展,不仅带来了雨果的“东方幻想画”,带来了“中国客厅”里最具中国风的彩绘漆板,也带来了“高城居”360度全景影像及修缮访谈视频,给予中国观众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受。雨果对中国魂牵梦绕,中国读者同样对雨果有深厚情感。法语翻译家袁筱一说,雨果是中国最早得到译介的外国作家之一,与1898年林纾翻译《茶花女》标志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开端同期,雨果也通过翻译家们的译笔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鲁迅是最早节译《悲惨世界》的译家,这之后,陈独秀、苏曼殊都曾翻译过《悲惨世界》。这次展览中,除了雨果中国情结的展示,也开辟了雨果和中国专题区,展出雨果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物等。

 
高城居中的“畅观楼”
 
      多面天才的全面呈现
 
      “雨果不只是伟大的作家,仅以作家这一面来说,他也是非典型的作家,除了小说,还有戏剧、诗歌、文论、政论等多种体裁的作品。”热拉尔·奥迪奈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三部雨果杰作为标志,此次雨果大展以“流亡前”“流亡中”“流亡后”为线索,全面展示雨果在不同领域的多样才华与生动侧面,带领读者走进“天才的内心”。

 
雨果在泽西岛的“流亡者岩石”上
 
      展览汇聚了众多难得一见的雨果创作及相关作品,包括从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搬来的不少珍贵馆藏,绘画、雕塑、摄影、书籍、书信手稿、室内装饰、日常用品等种类繁多,其中不少是第一次在巴黎之外展出。比如率先在展览序幕中揭开的《维克多·雨果画像》,白发白须的思考者雨果,出自画家里欧·博纳之手,也是大众最为熟知的雨果形象。而在“荣耀与后世”部分中,有一尊罗丹为雨果所塑的半身像,半身像中的雨果,头向前倾,作沉思状,与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颇有几分相似。罗丹一直是雨果的崇拜者,希望为他做一尊雕像,但当时的雨果年事已高不能长时间固定姿势,因而拒绝了这一邀请。但雨果仍然经常邀请罗丹做客并允许他为自己画像,正是以这些速写图为原型,罗丹不断修改,完成了这尊见证伟大雕塑家与伟大文学家碰撞的半身像。

 
罗丹塑雨果半身像
 
      “雨果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而且是布朗热、洛克普朗和于埃可以视为同道的画家。”法国作家、评论家戈蒂耶早在1838年就做了如此评价。雨果从1834年夏季旅行途中开始他的绘画生涯,用画笔记录下沿途风景,并在之后逐渐融入想象的成分,进入精神世界的探讨。尽管在雨果自己看来,绘画仅是个人消遣,“在写两节诗的中间,得以轻松一下”,他留下的画作却超过3000幅。雨果的绘画作品中,水墨画占了很大比例,他在给诗人波德莱尔的信中写道:“我只是在这些画里混合用上点铅笔、木炭、乌贼墨、煤粉、炭黑,以及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混合物,才能大体上表现出我眼中,尤其是我心中的景象。”而在热拉尔·奥迪奈看来,水墨画也是雨果中国情结的一种体现。展览特设的雨果绘画专区,精选代表性重要画作,从1834年开启的旅行画、带有签名的标志性风景画,到难得一见的为自己小说《海上劳工》所作插画等,首次为中国观众集中展现雨果绘画的独特魅力。

 
平原上的城市
“圣-桑普森”(或《凝视着风暴的渔夫之妻》)
东方景观
 
      “雨果七天上海行”联动书展
 
      “我们举办雨果主题展不仅希望让中国观众重新认识一个更立体生动的世界文学巨匠,也不仅是让人们重新燃起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也是探讨文学与艺术的跨界、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希望引发阅读与思考。”李丹丹说。此次展览恰逢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并将作为今年上海书展重磅活动之一,开展“雨果七天上海行”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雨果研究专家,从雨果与中国、雨果与近代法国史、雨果与绘画、雨果文学与法语翻译等多种角度,多重剖析、深入浅出,让喜爱阅读、好奇雨果的观众,追随雨果的人生轨迹,在文学、艺术、历史等不同领域认识雨果的不同侧面。

 
雨果和孙子乔治、孙女让娜
 
      连续七天的雨果主题讲座,不仅将落地书展主会场大厅,也将覆盖上海多个文化活动地标,呈现这座城市最生动的阅读表情。展览期间,与明珠美术馆一体的光的空间·新华书店也将推出雨果主题图书推荐,集合多种版本雨果作品,并衍生推荐同时代其他文学大家著作,令观众在观展后继续徜徉书海,深入感受十九世纪百花争艳的文化艺术胜景。“今天我们还读雨果吗?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雨果?这些问题也许在观众看过展览之后就不言而喻了。”袁筱一说。
  
      题图为爱斯梅拉达
 
      图片由明珠美术馆提供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