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崇明围垦往事

时间:2018-10-26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柴焘熊 点击:
崇明岛的西北部,早在1911年后就已有沙洲露出水面,人称开沙。附近的农民曾先后5次自发组织起来套圩围垦未果。1958年,中共崇明县委统战部组织了部分工商业者来到开沙,建立起了畜牧场,用解放前北新桥附近新海乡的名字,称新海畜牧

      崇明岛的西北部,早在1911年后就已有沙洲露出水面,人称“开沙”。附近的农民曾先后5次自发组织起来套圩围垦未果。1958年,中共崇明县委统战部组织了部分工商业者来到开沙,建立起了畜牧场,用解放前北新桥附近新海乡的名字,称新海畜牧场。

      1959年,经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开沙围垦筹备委员会,下设围垦指挥部。12月初,海桥、三星、庙镇、合作、江口、港西、城桥、城北、城东、新河、竖河等11个公社的8000余名民工进驻开沙,和新海畜牧场的场员共1万余人,在秋后刈倒的芦苇地上竖起了红旗,搭起了人字棚,摆开了与大江争地的战场。

      围垦人员必须赶在大潮汛末、小潮汛初的短短15天汛期内,挑筑起长达22公里的小堤岸,堵住港口,然后再在大汛之时,于堤内开挖,取泥加高已筑就的小堤。在大汛退去、小汛来临时,又在堤外的江滩上挖土培堤。筑坝截流则更惊心动魄。一条名叫小洪的港汊,全长4000多米,由东向西流入长江,入口处宽达250多米。当时,三星公社和新海畜牧场的民工在此已奋战了两个星期。大坝行将合拢时,水流越来越急。围垦指挥部作出了载石沉船的决定,3只木船载着满满的石块行驶到了合拢口,停沉至水中。水流虽稍有减缓,但仍十分湍急。这时,一位名叫陆静娟的女青年,带头跃入了合拢口,百余位民工也纷纷跳入水中。潮流平稳了下来,泥块倾倒下去,大坝终告合拢。

      开沙的围垦工程在经过了3个多月的奋战后终于胜利完成。崇明县在围得的6210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新海农场,当年就在其中的23400亩地里栽种了水稻,产粮610万斤。当时的上海市领导正为困难时期的物资供应短缺而犯愁。开沙的经验让他们坚定了围垦滩涂解决副食品供应困难的决心。

      1960年9月,数万围垦大军渡江而来,吴淞区、黄浦区和高教局三家单位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围得了19134亩土地,建起了吴淞、黄浦、高校3个畜牧场。1963年,三场合并为新安沙农场,1966年更名为跃进农场。普陀、长宁、卢湾、徐汇4个区亦派出队伍,在大龙沙、合隆沙等处围得的土地上分别建起了畜牧场。1963年,普陀畜牧场及长宁、卢湾畜牧场的一部分,再加上新海农场的部分生产队一起组成了洪西农场,长宁、卢湾畜牧场的其余部分和徐汇畜牧场则合并为合隆沙农场。1966年更名为红星农场和长征农场。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大批知识青年的到来,农场增添了创业的生力军。据有关资料显示,新海、跃进、红星、长征等4个农场,到了1990年共生产粮食约56750万吨,向市区提供家禽35万羽,蛋品180多万公斤,淡水鱼1506吨,生猪25026头。可以说,上海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里,都有农场人的辛劳在里面。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