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当年,领袖们怎么过春节

时间:2018-02-19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春节特刊 点击:
绚烂烟火下的天安门广

绚烂烟火下的天安门广场。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寻常百姓的春节,阖家团圆、游春踏青……可要说到领袖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大家难免会觉得很神秘。

  其实,因为身份特殊,领袖们大多在忙于国家大事中度过春节,当然也会有一些关于过年的逸闻佳话,而这些逸闻佳话的背后,往往演绎着时代的风云。

  毛泽东戴口罩游春被认出
  宴请溥仪故事广为流传


  追随毛泽东数十年的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警卫员毛尚元发现,毛泽东有一个特点——不爱吃饺子。

  毛泽东晚年的生活秘书也描述:“主席也有不喜欢吃的东西,如面食。我们老家过年吃饺子主席就不理解,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宁可吃糙米,也不吃饺子、馒头。”

  无论革命岁月还是和平年代,尽管不习惯吃饺子,毛泽东的大多数新年还是过得别有一番滋味。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年春节,毛泽东宣布放假三天。为了让红军战士和群众欢欢喜喜过个好年,毛泽东特地发给每位战士三块银圆,并派人杀猪,每人分三斤猪肉。对缺米少盐的困难户,另外分给他们米和盐。这样一来,茨坪的红军战士和百姓,人人都有米果吃,家家都蒸了米馅肉。

  艰苦的革命斗争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2年的春节毛泽东是在武汉度过的。出于安全考虑,他不得不戴着口罩与群众一同游春。毛泽东在登黄鹤楼时,一个小孩竟然认出了他,惊喜地喊道:“毛主席!毛主席!”人群立刻像潮水般涌来,刹那间,人群挤成一团。罗瑞卿、李先念等在外面保护,卫兵们在里面围绕着毛泽东,随着人潮流动。到处都是人,挤来挤去,出透几身汗,众人终于挤下楼,来到江边,护送毛泽东登船。

  登船后,毛泽东摘下口罩,回头向大家招手,岸上顿时掌声雷动,欢呼声震天动地。事后毛泽东玩笑道:“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

  毛泽东春节宴请溥仪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1962年新春佳节,毛泽东私人宴请末代皇帝溥仪,特请章士钊、程潜、仇鳌和王孝范四位名流乡友作陪。

  家宴设在颐年堂。当时国家正值困难时期,一切从简。虽说是家宴,桌面上只有几碟湘味儿的辣椒、苦瓜、豆豉等小菜和大米饭加馒头,喝的是葡萄酒。

  毛泽东边吃边对溥仪说:“我们湖南人最喜欢吃辣椒,叫作‘没有辣椒不吃饭’,所以每个湖南人身上都有辣椒味哩。”说着,他夹起一筷子青辣椒炒苦瓜,置于溥仪位前的小碟内。溥仪吃了辣出了一脸热汗。毛泽东打趣说:“看来你这北方人,身上也有辣味哩!”

  毛泽东妙语连珠,在座诸位无不捧腹,溥仪笑得前合后仰。

  饭后,毛泽东与大家合影留念,见溥仪站在左边,就说:“客人应该站在右边嘛。”照常理右为上。毛泽东特意拉过溥仪,让他站在自己右侧。

  周恩来邓颖超过年下厨邀工作人员共吃“团圆饭”

  1958年,周恩来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第一次率团正式访问朝鲜。

  那年2月17日恰好是大年三十,周恩来一行前往桧仓陵园凭吊,包括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内的134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那天天降大雪,周恩来走到毛岸英烈士墓前时,静默良久,用手抚摸着墓碑,哽咽无语。

  “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事后,周恩来对陈毅说。

  大年初一,周恩来一行与金日成在融洽的气氛中一起过了春节,席间喝了茅台酒,吃了朝鲜过节的打糕、八宝饭和珍贵的“野鸡年糕汤”。

  周恩来生活很俭朴,但他却是世人皆知的美食家。他生于淮扬菜的发祥地淮安楚州城,因此对淮扬菜更是情有独钟。

  据在周恩来身边做菜多年的老厨师王诗书、桂焕云回忆,总理喜欢吃烩干丝、红烧百叶结、红烧狮子头等。每逢过年,周恩来和邓颖超总喜欢请工作人员一道吃一顿“团圆饭”。这时,周恩来和邓颖超都要亲自下厨,做几样拿手菜。而总理最拿手、每次下厨必做的一道菜,就是红烧狮子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能与家人一起过年的机会不多。他的侄子周保章1961年曾在西花厅和他共度过一次除夕,并记录了总理家吃年夜饭的情景。

  那天,周恩来把在京的亲属、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都请到了西花厅,连大人带孩子,熙熙攘攘地把西花厅挤得满满的,足足摆了三大桌。人都坐好了,只见工作人员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大包子和黄澄澄的小米稀饭。除夕宴就这样开始了。

  一阵掌声过后,总理笑容满面地向大家问好,感谢大家一年的辛勤劳动。宴会主持人邓颖超意味深长地说:“为什么今天请大家吃小米稀饭和包子呢?是因为中国革命是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为什么吃包子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生活有了改善,所以今天能够吃到肉包子,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邓颖超的话刚一说完,大厅里立即响起了掌声。

  按淮安老家习俗,正月初一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可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在除夕之夜也在忙碌,特别是周恩来,每天忙到天快亮才上床休息,过午时才起床。邓颖超告诉周保章,这是他们长期地下斗争和多年革命历程中养成的习惯,现在已经没法改了。这样,周保章也就没法给总理拜年了。

  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大年初一中午吃饭时,工作人员端上桌的是一碟窝窝头,共4个,3个在下,1个在上,都是玉米面做的。仔细一瞧,做法也和普通老百姓家一样。

  周保章奇怪:“大新年的,‘宰相’家不包饺子却吃窝窝头?”在桌上吃饭的共3人,总理、邓颖超和周保章,怎么会有4个窝头?周保章没有多想,伸手就去拿窝窝头。邓颖超却立即用筷子将他的手拨开,说:“慢,这是我和你伯伯吃的,你是客人,请吃客饭。”她随即用手一指:“去盛大米饭吃吧。”

  周保章本想,自己是晚辈,该吃粗粮。此时周恩来却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向他投来慈爱而又不容争辩的目光。周保章只好照办。周保章回忆,那顿饭他怎么也没吃好,每一口米饭都难以下咽……

  心系上海发展,邓小平连年赴沪过春节

  1988年初,由于食用毛蚶引起甲肝病流行,上海前后共有几十万市民患病倒下。春节期间,甲肝病的流行正是猖獗之时。工作人员向邓小平请示,说上海正在闹“毛蚶病”,是不是过一阵再去。邓小平却果断说:“我要和上海人民共同过春节,毛蚶病有什么了不起啊。”

  知道小平同志要来上海过春节,联欢会筹备小组宣布了一条纪律:为了防止甲肝病传染,演员就在舞台与后台活动,不要到台前去,更不要与场内的领导接触和握手。

  可谁也没想到,演出结束后邓小平站了起来,主动向台上走去,与站在前排的演员一一握手。走到表演杂技的小演员、上海马戏学校学生金恣面前时,邓小平还俯下身,像慈祥的爷爷一般在小姑娘的脸蛋上亲吻了一下。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邓小平在上海驻留的足迹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感觉到:改革开放大局初定,经济特区发展迅猛,邓小平开始思索改革的下一步走向,而他的目光正投向上海浦东。

  邓小平回到北京后不久上海便有了动作。1988年5月,“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召开,提出要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区,再造“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对内对外枢纽的功能”。

  此后,对上海发展深切关心的邓小平连续好几年赴沪过春节。

  1990年1月,邓小平第三次在上海过春节。春节过后,邓小平回到北京,在接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体成员前,他对在场的中央领导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这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

  1991年,邓小平第四次在上海过春节。这个春节他过得一点也不轻松。1989年下半年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后,工业增长快速回落,市场持续疲软,计划经济思想回潮。邓小平在上海密集视察,连续发表讲话:“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一年后,怀着对改革开放的深思,邓小平开始了南方之旅。1992年1月31日,邓小平来到上海,和杨尚昆一起在这里过春节。在上海期间,警卫官兵发现邓小平的办公室、会客厅和卧室的灯火常常彻夜通明——后来的“南方谈话”就是在这些日子里连夜整理审定的。

  199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邓小平最后一次与上海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这以后,他便很少公开露面了。据大女儿邓林回忆,1994年,邓小平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行走都困难,但还是在上海参加春节团拜会。回京那天,邓小平特地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叫上火车,语重心长地嘱咐:“你们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啊!”

  (本文综合整理自《文史参考》总第27期)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