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知青养老路在何方?

时间:2017-12-06来源:家游学院 作者:家游学院 点击:
文章导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老年大国。知青作为今日中国老年社会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更多,情况也更为复杂,所以知青如何养老,这也是目前我们急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认清目前我国知青老龄化状况 中国早在1999年

文章导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老年大国。知青作为今日中国老年社会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更多,情况也更为复杂,所以知青如何养老,这也是目前我们急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认清目前我国知青老龄化状况
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数据显示,目前年满60岁的2亿余老年人中,知青占4300万。充分说明中国目前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知青也渐渐老去,独生子女时代的知青养老也该进入话题。
其次看到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状况
养老机构现在存在数量还比较少,设施比较差,相对服务不尽如人意,应对老龄化要求和老人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根据民政部规划,2015年年末以前,每千人要达到30张床位的水平。但这仍然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拥有50到70张的水平,甚至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老百姓的现实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要想养老难,进养老院更难。
最后看看目前我国知青养老人群经济收入状况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为了较为准确衡量养老人群的日常实际支出情况,光大银行今年5月份借助其36个分行、700余家支行对全国3000余名客户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老人维持目前生活水平养老所需要的月度支出主要介于2000至4000元之间。光大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的消费与国民平均消费的主要区别在于健康状况变化引致的医疗保险支出。
上海养老人群的平均收入3000—3500元,北大荒知青冯某,为了子女结婚,由于住房拥挤,不想给子女添麻烦,近两年她一直在寻找养老机构,但到现在她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她说,养老机构要不太贵,自己的退休金无法承担,要不就是排队的人太多,要等上好几年。没办法,只好去了黑龙江农场养老院。

当前知青养老的主要方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广大知青都是我国进行了三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后的实行者,众多的独生子女如今长大成人,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父母也随之跨入老年的人生阶段。如何平衡无法分身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尴尬局面,成为越来越多知青二代的心头隐忧。在哪里养老?如何养好?怎样满足老知青在生活与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根据我国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已经表明,“按上海人退休后平均寿命20至22年划分,老年公寓不应成为中国社会化解决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居家养老、异地养老、抱团养老的多种结合才是解决多数老知青养老的主要方式。
1、居家养老
家庭养老仍是养老方式的首选讨论结果表明老知青更倾向于与子女同住,接受子女的照顾,尤其是生病和年老体弱的时候。虽然一定程度上老知青对晚年生活的场所有多种选择,例如人住社会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但是由于经济状况、家庭在提供情感交流和老年人本身心理需求上的特点,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
2、异地养老
眼下年龄对养老方式影响很大,当年老知青都处于60一70岁年龄组人群,在整体上被称为“年轻老人”,虽然身体状况开始衰退,但退休后没有了工作压力,可以很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身体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良好的状态。因此,这一年龄组的大部分人具备自理能力。他们一部分人热衷于享受生活,休闲养老,候鸟养老。他们追求后现代养老生活,如今在海南、北海、草原、大山脚下就有这么一群上海老人,爬山、钓鱼,在鸡犬相闻的小山村过起了异地养老的幸福生活。异地养老只针对那些经济实力、身体状况都比较好的老人,提高养老质量,要代替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不可能的。
3、抱团养老,小圈子抱团,老年集体户的后现代生活
刚过完节,老卢就带着老伴从吉林老家飞到了广西北海的老年集体户。住在这栋三层小楼里的人,都是当年一块下乡的知青。如今,他们住在一栋楼里,轮流做饭,打牌种花,有病互相照顾,闲来忆苦思甜让孩子各忙各的事业去,老卢说:“我们老朋友在一起生活,跟家人一样,热热闹闹,自给自足。”
1968年,当时正念高三的老卢成为下乡知青的一员,跟十几个同学组成农村集体户,直到1971年初才回城。在学校做了3年同学,又在农村共同生活劳动了3年,集体户里的同学都像家人一样亲。
因为错过上大学的机会,这批知青大多留在吉林各地生活工作,一直没有断了往来。退休之后,大家带着各自的家属开始频繁地聚会。
3年前的一次聚会上,同学老孙忽然提议:我们反正也是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不如干脆住一起,成立和谐家庭,想玩下楼就能玩,想喝酒上楼就能喝,有人生病,大家就一起照顾,多好!这个提议当场得到大伙的赞同。
老卢说:我们的孩子,有的在北京,有的在上海,对父母不太顾得上。同学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挺不错的。因此,常聚会的12个人先后报名成为和谐家庭成员。后来,大伙觉得和谐这个词太时髦,没有我们自己时代的特征,我就提议改成老年集体户。
经济条件较宽裕的老赵是最先赞成这个方案的人,他把自己在北海刚买的一栋三层小楼提供给大家过集体生活。最近,他又把在老家吉林的一座四层小楼贡献出来作为老年集体户的大本营。
老赵说:“钱不重要,到老了,开心最重要。”
于是,老知青们从松散的聚会变成了同居养老。



为避免日常生活中发生小分歧,他们做好分工:大家轮流做饭,伙食费AA,每人每月500元,不做饭的就负责刷碗收拾屋子擦地,每天做什么菜式也是民主商量。
同住2年多,集体户里最少时五六个人,最多时十一二人,做这么多人的大锅饭,老知青们反倒不觉得累。
其实,给两个人做饭才最头疼:做多了不是,做少了又没意思。而人多的时候做饭放得开,而且做一次饭,歇两三天才轮到自己。
还有些小细节也能避免摩擦:比如打麻将,输赢大了容易脸红,于是我们就商定好一天里封顶100块钱,输赢小了就和气了。有人喜欢霸着麦克风唱歌,我们就等他打麻将时再唱,互相理解宽容。
为了消除子女们最担心的健康意外问题,知青们约定集体户里人数不能少于4个,生病了大家一起照顾,重病送医院。去年,老卢因为肾结石手术住院,她没让在北京的孩子过来,一天三顿饭都是朋友们送到医院,每顿好几样,换着花样做,感动得老卢边吃边掉泪。
4、大群体互助,知青乐活大院的新乡土生活
65岁的老张最近很忙,在他的乡下乐活大院将举办一场知青主题活动。这座位于天津蓟县郊外的农家3层木楼,是老张几年前经当地村委会同意,从这处宅基地所有人手里租赁来建设的。如今,这里已成为天津知青群体活动互助养老的基地。
老张说:“当时建这栋楼房,就是为了找一帮志同道合者,大家在一起生活一起玩一起,为理想而陶醉。”
老张是68届天津知青,当时他选择回原籍河北省插队。1978年知青大返城,他又回到天津。2001年,50岁的老张向工作单位天津三峰实业公司申请了内退。曾经从事旅游开发工作的他来到现在的乡村帮着做宣传。早在10年前,天津市的老知青们开始热衷于各种文化联谊活动,通过文艺演出、著书立说、摄影旅游等方式丰富业余精神生活。
最近几年,老张发现,大家聚会时谈到最多的几乎离不开养老问题,很多老知青在外面搞联谊活动时热热闹闹,回到家却冷冷清清,因为他们都是空巢老人。
这时候,62岁的老知青老朱又给了老张启发:她每年都带着80多岁的母亲,约上几个知青同学去乡下住上几个月,享受别样的生活。
在老朱看来,老知青们大多还没有老到不能自理要住养老院的阶段,但这一代人都超过了60岁,经历过企业破产、倒闭、改制等情况,还有的下岗失业。也许是因为共同的时代遭遇,知青们特别渴望融入集体,也特别齐心。她的这番总结让老张颇为认同,于是萌生了建设知青活动基地的想法。
如今,老张创建的乐活大院经过改造后,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不时有城里的知青团体或个人来这里聚会小住,也在此寻找到了归宿感。
老知青们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出小的互助团体,于是,大院里就慢慢有了艺术工作室、健康工作室、DV工作室、茶艺组、模特队、话疗室等各个小组。
因为通晓保健养生知识,老朱也成了乐活大院里的营养管家。平时,大家还会一起去山东海南等地候鸟游,玩得不亦乐乎。
经济因素对养老方式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上海有退休金的老知青,保证基本生活没有问题。但如遇到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而需要长期雇人照顾时,则无力维持。
抱团养老是一种适合有知青经历的养老方式。抱团养老是指老知青在家中或异地选择居住,是自助互帮的一种养老方式。据了解,这种方式已在原黑龙江、新疆、云南兵团的知青小范围内群体中脱颖而出。调查发现,70%的老知青愿意抱团养老自我照料,因为他们或者眷恋知青岁月,在一起有共同语言和说不完的话题,不愿意到机构去养老,担心被议论子女不孝,老知青抱团养老方式可以给养老酒店,养老服务机构带来无限商机。
总之,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异地养老,抱团养老正成为无数知青的养老模式被各方关注,它是未来养老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已经被很多老知青所认可。
知青精神万古长青
知青养老迫在眉睫
养老事业前途无量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