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海派学者和研究上海史专家,张伟也是新闻晨报的老朋友。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走进展览现场,并采访这位海派文化大家的生前好友和家人。 《上海会客厅》节目 “上海的年味——百年小校场年画传承与发展”包括“从苏州桃花坞到上海小校场”、“代表性画庄,黄金三十年,店庄六十家”、“小校场年画的海派风格”、“小校场年画特有的版本现象”、“从木版年画到石印月份牌”五大板块,展出共62幅作品,集中展现上海年画的独特风貌和历史意义。 “上海的年味——百年小校场年画传承与发展”展览现场 据介绍,“小校场年画”是上海年画的代名词,是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小校场年画”以“小校场”命名,因为“小校场”是年画生产、销售的核心地带。小校场位于上海城隍庙西边,原为操练士兵的练武场,后逐渐荒废。1860年,太平军进攻苏州,不少苏州桃花坞的年画业主和民间艺人为避战乱,纷纷来沪,落户小校场,开设年画店铺,形成了“年画街”。 1月11日展览开幕当天,海派古董收藏家范基农是第一个赶到展览现场的,随即便仔细地观看起来。不一会儿,又来了几位参观者,张伟之子张舒萌便为他们开了个小灶,进行导览并讲解起来。 范基农告诉记者:“展品均百年前原件而非扫描复制品,整个展览的展品很好地诠释了海派文化的起源。展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弥足珍贵,值得一看。” 范基农与张伟最后一次见面是在香港上海三联书店的签售仪式上:“当时见他脸色似乎有些苍白,结束后坐在边上椅子上休息,一脸疲倦的样子。之后我赶去徐家汇书院看他办的土山湾资料展,不久就传来他去世消息,他为了展览策展和布展太拼太累了,真的太可惜了。” 陈子善教授(左1)在展览现场拍摄 《海派》主编陈子善教授、张伟研究馆员预签售(早期影像) 张伟研究馆员(1956.9.18——2023.1.11) 展览浓缩彰显了张伟先生嵌在骨子里的对上海的深爱。正是因为以张伟先生为首的一代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才逐步奠定“上海年画”在全国的地位并最终命名“小校场年画”且成为一个独立的年画品种,极大地丰富了海派文化的内涵。 “生命太短暂,你必须对某些东西倾注深情。”张伟先生的一生一直在与生命赛跑,虽然他英年早逝,但他对上海文化的贡献将永远被铭刻在文化历史长河中,成为不朽的记忆! 郑源是郑振铎先生之孙,目前担任郑振铎研究会顾问,每次来到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以及徐家汇书院,他都不由自主地会想起张伟,据他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张伟是在2019年,以后又在不同场合的活动中见面。 张老师是我非常敬重,也是我经常会想念的师长。2021年夏,张老师主编《海派》第二期时,有一天给我打电话向我约稿,我写了一篇关于最新发现的郑振铎旅欧期间至岳父高梦旦的明信片,稿子写好后发给张老师,刊登在《海派》第二期上,2022年夏天我们一起在淮海路三联书店举行新书发布会和签售,以后又见面多次。 谈到这次展览,郑源告诉记者:“这次在学悦风咏书社举办特展,正是对张老师最好的纪念。张老师喜爱收藏和研究流行于民间的木版年画,尤其是上海小校场一带的木刻工坊刻印的民间木版年画更是钟爱有加。而我也是非常喜欢中国古老的木刻版画,古籍中的版画插图,也喜欢彩色饾版套印木板水印画、笺纸等。可以说我和张伟老师都有共同的嗜好,自然共同的话题就多了起来。记得是在2022年的秋天,有一次送张伟老师回家的车上,我和张老师聊起桃花坞、杨柳青、杨家埠的年画,张老师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给我讲了许多民间年画的知识。我和张老师相约等张老师有空时来我家做客,看看郑振铎和鲁迅合作编印的《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谁知那次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这次展览的序言由上海作家沈嘉禄所写,谈到为展览作序原因,沈嘉禄告诉记者:“我是学悦风咏书社的专家团队成员,又是张伟的大学同学,以前多次采访过他,关于土山湾、盛宣怀档案、旧上海电影、老上海文人与饮食、小校场年画等课题都细谈过,现在他儿子请我作序,又在学悦风咏书社办展,我义不容辞。” 上海作家沈嘉禄所写展览的序言(部分) 张舒萌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在父亲去世之后,他开始从浩瀚的藏品当中进行整理,也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并向业内人士请教,以对这些藏品有更多了解。张舒萌告诉记者:“父亲收藏的小校场年画一共有180件左右,此次展出了其中的62件,占三分之一。也是挑选了一些,根据小校场年画的类别、特色、版本进行了布展。” 张伟之子张舒萌在展览现场为嘉宾做讲解 这次展览对张舒萌也是一次拓展视野的机会:“上海图书馆和历史博物馆的小校场年画馆藏也很丰富,周末也有馆方的朋友来,争取以后再一起搞合作研究,合作展出。” 谈到展览时间只有短短6天的原因时,张舒萌向记者解释道:“展期有了冲突,确实有些可惜,之后有机会会在其他场馆举办一些续展,以飨读者。” 《上海的年味——百年小校场年画传承与发展》:展览时间为1月11日—1月16日,展览地点为学悦风咏书社(杨浦区政立路461号)。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