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引发基层干部热议
长宁区仙霞街道虹旭居民区,社区干部和居民在生境花园内工作。资料图片
解放日报记者 杜晨薇 舒抒 唐烨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第一份专门针对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文件下发后,在上海,从街镇到居民区,不少基层干部都在热切讨论:进编的名额是否会增加?社工招聘的门槛是否会提高?对社工的考核方式会不会变? 尽管这是一份统领性的文件,进一步落实落细还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再制定出台实施办法。但从大家的热烈反响中,还是能窥见这份文件重大的社会意义。一些基层干部也表达了对于文件落地的期许和建议。 社工是专业社会职业 当大家有了职业属性,才能真正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不少基层干部认为,这份文件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它向社会释放了一个信号:社区工作者是一个跟老师、医生、警察等一样的专业社会职业。 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长岛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秀勤告诉记者:“这两年,我们这里越来越多的社工是从外企、国企来,来应聘的应届毕业生学历也越来越高。接下来马上要进入今年的社工招聘季,现在报名人数已经满了。人才队伍优化会进一步带动社工的职业化。” “社工”这份职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认同、看重,与上海持续推动考核激励、打通晋升渠道、给基层注入源源不断的“外驱力”息息相关。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桥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虹告诉记者,在黄浦区,满足一定工作年限的社工如果年度考核两次被连续评优,工资待遇可提升一级;持有社工资格证的社工,每月可获得按照资格证的初中高级别给予分档补贴。 在浦东新区张江镇党委副书记汪仕敏看来,《意见》的下发,不仅是在强化“外驱力”,更是在激活“内驱力”。“我们一直说基层工作没有情怀干不了,没有方法干不好。如果大家觉得这份工作还是‘阿姨妈妈’的专属,是一堆‘鸡毛蒜皮’,那就不可能做好。只有真正认同,才会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乐于提升。” “这份文件下发后,我们身边的社工都感到很振奋,很大原因是自己的工作价值得到认可,有了职业荣誉感、自豪感。”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姚屹佳表示,《意见》是自上而下的,给了社工队伍职业化发展一个明确的信号。“当大家有了职业属性,才能真正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来。这份文件实际上是一种正向的价值观传递。” “能上能下”体现公平 在基层建立起干事、创业的氛围环境,带给人的吸引力不亚于一个“编制” 如果说社会地位、收入待遇是基础保障,那么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畅通的晋升体系,恐怕就是一份职业对于优秀人才的最强吸引力。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汾西路261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菊丽今年46岁。2022年,她进入了事业编制。“原先大部分老书记都是干到这个程度,但按照中央这次下发的文件,社区党组织书记特别优秀的,还可进一步通过择优调任、换届选举等选拔进街道(乡镇)领导班子,说明我们还能更进一步。” 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逸庭告诉记者,上海从2015年就开始实行社区工作者岗位三岗18级的制度建设,各个岗位按照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设置了1—18级的相应等级,有正职副职。“可能以前只是地区试点,现在中央发文,全国一盘棋做职业规划,社区工作连续做满10年、书记干满一届就能有相应的晋升,职业晋升通道更明确。” “当然,每份工作都有它的职业天花板,在拉伸纵向的‘晋升尺度’的同时,能不能丰富它的横向内涵,也应该是我们各级党委考虑到的。”汪仕敏说,如果横向能够进一步增加大家职业生涯的饱满度、精彩度、清晰度,让越来越多的社工感受到,在这个职业平台上可以输出你的价值观,可以试错,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一旦在基层建立起这种干事、创业的氛围环境,它带给人的吸引力是不亚于一个“编制”的。 不少社区干部还“点赞”了《意见》里提及的“流动机制”。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说,以前就遇到过“大家觉得这个人干不好工作,却无法解聘”的情况。“现在有了退出机制,你干得好,晋升;干得不好,走人。社工们才觉得公平,才更有热情。” 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 考核要体现社工围着群众转,而不是围着各种政务App转、围着会议转 以往,干社工最“糟心”的,莫过于什么事情都得干,什么责任都得揽,什么考核都得接受。 徐汇区徐家汇街道乐山二三村党总支书记余美香感慨:“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时间上门走访居民,好好跟他们聊聊天,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李秀勤则说,她特别希望借着这次文件下发的契机,进一步理顺考核机制。“考核一定要体现出社工围着群众转,而不是围着各种政务App转、围着会议转的导向。” 这两年,上海浦东新区等多个区改革基层社工考核,大幅增加群众评议的权重,努力实现“基层干部好不好,让老百姓说了算”的工作导向。 不过,也有社区干部坦言,这种考核也有不公平的地方。比如,第三方测评到社区后随机抽样调查居民,如果问到的恰好是此前和居委干部发生过矛盾的居民,可能评测分数就比较低。“但有时,居民不喜欢社区干部,不一定是我们做得不好,也可能是有误会,或本身诉求不合理。如此一来,一些干部就觉得多做多错,宁可少做事。” “的确,体制内考核几乎是‘天下第一大难题’。”汪仕敏说,难就难在不好量化。“比如我们抽样,让老百姓来评价,但样本怎么选择?样本选得不合理,也有可能失真,这也是这两年我们工作过程中比较困惑的地方。我们希望,在中央文件进一步落实的过程中,能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增加考核的合理性、科学性,让人民群众满意,也不让社工受委屈。” 一些社区干部认为,考核的目的不应该是为难社工,更合理的考核应该不光能够激发大家的工作动力,也能激发出条线的合力。“建议对职能部门也加强考核力度,实现更高效率的条块联动。”余美香说。 减负应该一直在路上 人才大量导入倒逼社工能力提升。新旧交融让更多社工不再“躺平” “以前我们一直说,村居是党委政府工作要抵达的最后一站。其实,村居也是老百姓感知党委政府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干得好,老百姓会说政府好。如果基层干部懒政懈怠,老百姓也会抱怨。”一位基层干部这样说。 在这次中央下发的文件里,提升“社工能力”的篇幅不小。吴红萍说,现在基层减负已有了很大改观,“减证明”的清单上有44项,基层“敲章”的活儿少了很多。“不过,增能还是要继续体现,希望通过加强培训等方式,让我们变得更全能。” 浦东新区一位街镇领导告诉记者,其实提升社工能力的关键,恰恰在于理顺责权边界。“我们平常总说属地责任,仿佛只要发生在这个居民区的事,就该这个居民区的社工管。可实际上,属地责任的前提是条线部门履职尽责。如果职能部门不管、行业部门不监管、市场主体和居民个人不尽应尽的主体责任,那么属地部门就是‘无限责任’,就不利于干好服务人民群众的主责主业。” 姚屹佳建议,减负应该一直在路上,掌握职权、预算、资源的各级职能部门应该尽可能为基层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有利于找到社区治理问题的最优解。“我们迫切希望借这次中央文件下发,为基层营造更好的共治自治环境。” 今年,上海新一轮社工招聘出现不少年轻面孔。不少社区干部表示,人才的大量导入,有利于倒逼社工能力提升。李秀勤认为,对于“老人”来说,“新人”的到来,既是冬天,又是春天。“一方面,老一辈社区干部在人才队伍不断优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是更大的竞争压力和淘汰压力;另一方面,新旧交融也将让更多社工不再‘躺平’,更有利于在社会治理中擦出创新火花。”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