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全面完善大城养老“浦东样板”

时间:2023-12-29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解放日报 点击:
奋力谱写引领区建设新篇章 金色港湾老年公寓云诊室(养老院+互联网医院) 塘桥街道社区长者食堂(北园路) 周家渡街道社区长者食堂 浦东新区是上海老年人口总量最大的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10.72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
奋力谱写引领区建设新篇章

金色港湾老年公寓云诊室(养老院+互联网医院)
塘桥街道社区长者食堂(北园路)
周家渡街道社区长者食堂
 
      浦东新区是上海老年人口总量最大的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10.72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面对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趋势,浦东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在相关部门、各街镇大力支持和配合下,2023年养老服务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具体来说,一是“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不断完善,实现了基本养老床位、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长者食堂街镇全覆盖,睦邻互助点纯农地区村组全覆盖,养老顾问岗、老年活动室村居全覆盖,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养老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形成了以基础养老金、老年综合津贴、长护险、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为主体的支付保障体系,并从医养、队伍、产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着重保障养老服务的内涵式发展。三是养老服务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健全,形成了以《关于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着力优化大城养老浦东样板的行动方案(2023—2025)》《上海市浦东新区(32街镇)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3—2035年)》为统领,养老服务财政扶持政策为保障,一系列推动建设、运营、管理的配套政策体系。四是养老服务行业监管制度不断健全,以连续开展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为契机,建立完善监管机制,构建了以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服务管理体系。五是养老服务创新实践亮点纷呈,在“东西南北中”项目建设、存量资源改造嵌入式养老设施、智慧养老、医养康养融合、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以及标准化创建等诸多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浦东新区初步构建了体系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城养老“浦东样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试点单位”“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实现高品质养老设施供给

      目前,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78家(包括长者照护之家35家),总床位35104。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9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0家,社区长者食堂55家、老年助餐场所365个,老年活动室1540家,社区养老睦邻点829家,“15分钟养老服务圈”项目布局100%到位。此外,各街镇充分挖潜,第一批将142处存量资源改造为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第二批将89处存量资源改造为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同时引导街镇依托“家门口”养老服务站、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因地制宜设置微日托、微助餐等,着力构建“方便快捷、功能全面、服务专业”的养老服务供给链。

      坚持高品质目标。第一,突出机构“颐”养,区级推进“东西南北中”7个较大规模机构建设,社区实现养老机构设施全覆盖、标准全达标。“东西南北中”7家区级养老机构中4家已投入运营,剩余3家正加快建设。鼓励引导央企、民企等社会力量加入养老领域,丰富多元化养老供给。优化床位结构,持续增加护理型床位、认知症床位占比。支持养老机构嵌入式设置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助餐点等设施。加强机构服务质量监测,指导开展等级评定工作。在去年开展的全市养老机构日常监测中,浦东新区113家养老机构有50家获评优秀,占比44.2%。

      第二,突出原“居”安养,结合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城区重点发展嵌入式养老,农村地区重点发展互助式养老,分层次、分区域合理布点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实现了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康复辅具租赁试点街镇全覆盖,逐步加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家庭照护床位等试点范围。重点抓好老年人需求比较集中的助餐、日间照料、适老化改造、独居关爱等服务事项,在全市率先实施日间照料机构分类管理,免费提供21项基础性服务,社会反响良好。制定实施老年助餐点区级标准,进一步提升全区助餐规范化服务水平,全区老年助餐供餐能力已达到4.5万客/日。自2021年开始,全面推开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将改造对象扩大到所有老年家庭,目前已累计改造2265户。扩大“老伙伴”计划服务范围,发展老年志愿者8340名,结对关爱4.2万人,月上门探访近30万人次,实现全区孤老关爱全覆盖。

      坚持多元化发展。浦东新区深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管办分离改革,成立浦发、新金桥、浦惠3家区属国资养老公司,充分发挥国企在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上的示范作用。在临港地区、大型居住社区及其他保基本床位达标的街镇,允许利用富余公办床位发展普惠型养老业态,允许招收本区户籍长护险评估等级较低的老人、重度残疾人和其他符合条件的非本区户籍老人,更好满足多元化需求。积极培养为老服务组织230多家,形成“五福”养老、“百穗”养老、浦发“暄和”、新金桥“一院一中心一站点”等一批服务品牌。发挥区域化党建的统筹协调作用,引导企业、公益性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参与“爱心牛奶”“每日饭饭”等为老服务项目,受到老人及家属的普遍欢迎。推动国企、央企、民企、外企在养老服务领域竞相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

      形成高能级养老政策体系

      强化体系化的政策支持。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出台《浦东新区“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财政扶持意见》,加快转化政策红利。研究制定符合浦东改革发展实际的养老服务“1+N”政策创新体系,以体系化的政策创新推进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1+N”中的“1”,指的是《关于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着力优化大城养老浦东样板的行动方案(2023—2025)》,“N”即研究制定《浦东新区养老服务设施公建民营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农村养老、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机构监管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强化标准化的运营模式。加强养老服务领域标准研制,在全市率先探索“残疾人养护服务标准化试点”“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标准化试点”等国家级试点项目,且均已通过验收,其中“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标准化试点”被列入首批上海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洋泾认知障碍赋能中心标准化试点项目被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第九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同步在全市率先完成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标准化2.0版本,出台了《老年助餐点建设服务规范》《15分钟服务圈养老资源配置规范》等区级标准,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养老服务经验。此外,浦东新区浦惠明川养护院、浦东新区高桥镇凌桥养护院等9家标准化试点单位先后通过上海市民政局的验收。

      强化智能化的综合监管。依托养老行业协同监管大数据平台,在全市率先建立浦东城市大脑——养老服务应用场景,构建智能化、高效化的监管体系。在全市率先开展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一件事试点,加快搭建养老服务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协同机制。目前已形成了养老服务机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联合监管实施方案,通过清单式监管,实现了联管共治的目标。

      形成高水平养老资源融通

      加快促进医养康养资源集聚。统筹医养机构设置,浦东大力推进“养办医”“医办养”“医托养”等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为老服务机构签约率100%。发展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58家,同步推进多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毗邻设置,其中4家养老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同址设置。积极推广家庭病床,现已在57家养老机构设立了910张家庭病床。深化长护险试点,建立浦东特有“1+47”评估模式,开展多家“养老院+互联网医院”试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互联网医院”全覆盖,为老人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医养服务。

      推动产业创新优势资源集聚。充分发挥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等载体作用,挂牌成立了浦东新区智能养老产业园、上海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张江园区),大力吸引优秀养老服务企业落户浦东,构建“一核多点”的养老产业布局。推进区级科技助老服务平台升级换代,做优做实“浦老惠”APP,汇聚各类服务信息,持续完善服务功能,2023年1—11月,提供主动关怀服务105万次、咨询服务68万次。新增一键陪诊预约服务,自6月末上线已服务1010人次,即将推出“一键挂号”服务。同时积极推广一批与老年人“养”“食”“居”密切相关的适老智能产品和服务,帮助老年人共享智慧数字生活。

      加快长三角区域养老资源集聚。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牵头合作、联通内外、做强功能。2019年,率先成立长三角社区养老服务联盟。目前,已与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江苏省南京市、常熟市、盐城市,安徽省合肥市等地对接并签署共建协议,各地就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人员队伍培养发展等共享资源,积极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

      打造高素质养老人才队伍

      鼓励引进康复、护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为老服务机构就业,建立了养老服务“工匠”工作室,首批设置了16家养老服务技师工作室,在全市率先推行5G迷你实训舱,持续开展青年养老管理人才“珠峰计划”,定期组织院长提升班、青年骨干培训班、一线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班等。目前,浦东新区中高级护理员比例已达到25%,提前完成“十四五”相关指标要求。

      建立健全养老人才“1+5+15”培训体系(1个安老培训学校,5个片区,15个实训基地),做优做实“1+16+N”培训基地(1个养老工匠创新工作室,16个护理技师工作室,N个5G培训实训舱),通过以“培、练、赛”和“传、帮、带”,全方面多维度培育养老专业服务人才。2022年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区8人获评市级“金牌养老顾问”,2人获评全市首批高级技师。

      搭建平台,培育孵化为老服务志愿队伍。大力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组织进机构、进社区开展为老志愿活动,有效激发养老市场活力和凝聚群众力量。

      夫孝,德之本也。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一年一度的敬老节,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更是“国事”。在今年的敬老节前夕,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浦东新区民政局举行“浦江银龄、幸福颐养”敬老月系列活动,聚焦养老产业、认知障碍、人才队伍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孝老敬老活动。此外,浦江银龄产业论坛于10月23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邀请政府、企业、机构和学界的约150名代表出席,进一步促进行业交流和融合发展,为浦东新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百尺竿头更思进,策马扬鞭自奋蹄。下一步,浦东要将认真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对标引领区建设要求,紧扣“高质量”和“体系化”两个关键,以“不断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全面推进养老服务的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巩固和完善大城养老的“浦东样板”,努力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医康养相结合
      浦兴路街道赋能社区综合为老服务


      浦兴路街道位于浦东北部,辖区面积6.25平方公里,实有人口17.3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4.7万,属于人口密度较大、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纯居住型社区。近年来,浦兴路街道以老年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为导向,大力构建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辖区内现有4个养老机构,其中浦兴敬老院在2020年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中获得公建民营第一名;另有1个全市首批试点的长者照护之家和3个日间照护中心;搭建了“1个社区长者食堂+6个助餐点+N个家门口微助餐点+送餐上门”的为老助餐服务网络以及在位置、功能上形成互补的1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1个分中心。

      其中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在今年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运行。分中心位于浦兴大爱服务园,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除了二层主楼,还有1个带有健身步道的小型操场和2个功能型露台花园。分中心在设有日托、助餐、助浴、文娱等标准化功能的基础上,聚焦社区老年人最为关注的健康需求,内嵌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认知障碍支持中心,链接属地医联体牵头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发挥国药康养运营团队的专业力量,不断推动“医康养”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阵地上的深度融合。

      随着老人年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就近便捷地就医、配药、管理慢病、预防未病等成为老年群体的高频需求。为此,浦兴路街道以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为载体,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和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了医疗健康服务共建协议,探索形成了三甲医院、卫生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级联动模式。在分中心,老人不仅能在家门口定期享受到医院专家团队面对面的健康服务以及医院优势特色学科与社区相结合的延伸服务,还能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互联网医院和“云诊室”,享受视频远程免费咨询、云端预约、云上就医、绿色通道、医保付费、检查开单预约、报告查询、报告解读、远程随访、健康管理等10大服务。

      据悉,分中心配备了最新的智能化筛查评估设备,使用AI和VR技术来检测认知障碍的早期迹象,老人使用配备了生物信号传感器的VR设备做游戏互动时,设备会自动测量和分析生物信号,进行相应的认知障碍评估。对于患早期认知症的老人,分中心内设的微型认知障碍日托提供日间生活照护、专业照护和康复训练。认知症疗愈花园采用园艺疗法,利用植物味道、色彩以及让老人从植物播种,到植物养护,再到收获的全过程参与,对老人进行“五感”训练,科学指导老人进行健康疗愈。对于中重度认知症老人及家庭做好个案服务管理,依托浦兴敬老院的认知症床位和国药康养的医养康护资源为其提供定制化需求解决方案。

      分中心建立了社区老人健康数据中心,依托智能化的信息系统,聚焦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对辖区内199名孤老和2205名独居老人进行一人一档的健康管理,录入认知障碍风险评估等级、抑郁等情绪障碍评估等级以及长护险评估等级等重点信息,就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进行分类标注,对重点群体的健康状况开展有针对性、动态化、追踪式的智能管理,并与老人所在居委、家庭医生、结对志愿者实现信息共享,更有效地开展重点群体的关心关爱工作。

      “无障碍”携手“适老化”
      三林用“心”在路上


      为贯彻落实市、区“民心工程”要求,进一步提升广大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老年人拥有更适宜他们身体特征的居家环境,降低环境中的安全风险,三林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项目宣传,对标老年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工作。

      三林镇从2022年起开始推广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工作,第一年全镇共完成22户申请安装。今年共改造完工199户。

      深调研实举措,打造心级服务。结合前期的调研结果,针对本镇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了三林镇特色适老化改造套餐包,在原有的市级套餐方案的基础上,优化升级基础包套餐内容为自动晾衣架、智能马桶盖、一字扶手,深受本地老年人的欢迎。针对老年人居家情况、身体状况以及住宅实际情况,三林镇制定了一户一案实施改造方案,以基础项为主,可选项为辅,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个性定制,满足多样需求,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具配备到位”五方面功能性需求,为老年人量身打造专属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场景。针对辖区内正在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居家上门服务的低收入老人家庭,制定一对一帮扶服务,由护理员和居家上门服务团队主动入户宣传讲解,同时,发动辖区内爱心企业对此类特殊困难对象开展爱心帮扶,鼓励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弘扬社会正能量,积极参与到适老化改造项目中来,使低收入老人与低保老人享受同等全免待遇,献一份爱心,添一份力量,送一丝暖意。

      全程陪同参与,贴心暖心舒心。从开始的排摸调研、政策宣传,到后续的上门评估、安装服务,三林镇社发办与评估小组、施工服务商、各村居委会、各为老项目服务团队等形成一张分工合理、布局严密的“合作网”,有效推进适老化改造项目。一方面,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注重条块结合、上下联动、讲求实效,对项目清单进行全流程跟踪和动态管理,完成一项、销号一项,完成一户、销号一户。另一方面,镇社发办、项目服务商、村居委会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在评估和改造等推进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就能第一时间有效沟通解决,消除老人的后顾之忧,确保居家适老化实事项目顺利推进。

      居家适老化改造是为老年人办实事,为了让更多老年家庭感受到实惠,接下来,三林镇将强化目标导向,比如针对伤残军人、残疾老年人等特殊困难对象,坚持根据老年人的改造意愿、家庭实际居住环境等情况,科学、合理、实用地为他们开出民生改造项目清单,切实把他们期盼解决的难点、痛点、堵点作为适老化改造重点。另外,将进一步投入财政力量打造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因为在适老化改造工作推进过程中发现,只是口口相传的宣传方式,让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的内容心里没底,无法想象改造后的样子。所以拟在三林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懿德分中心内打造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巧妙地将居家适老场景体验、智慧养老场景展示等多重功能融合在一起,让老人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放心改”。

      今后,三林镇将继续加强适老化改造政策和服务内容的宣传引导,有效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中的生活不便问题,着力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有力提升生活质量,让老年人生活更加安心、舒心,安享幸福晚年。

      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
      东明路街道构建社区老年助餐网络


      东明路街道现有60岁以上常住老人4.5万,占12.8万常住人口的35%,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纯居住型社区;辖区有纯老户14377人,其中独居老人2144人,孤老406人,是重点关心关爱对象。民以食为天,可以说,助餐服务一直是街道老年人最普遍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刚需。

      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中,把东明路街道建设一家社区长者食堂列入其中。经过前期的硬件建设和委托运营,长者食堂在8月23日启动试运营。长者食堂地处辖区中心路口,面积有380平方米,设置就餐位80个,可提供早中晚三餐,日供餐能力可达800客。作为一家新建的智慧化长者食堂,主要有4方面特色。

      一是健康营养。长者食堂不同于常规餐厅,采用的是万能蒸烤箱模式烹饪,从而达到环保无油烟、菜品低油脂。根据营养热量和季节时令,科学合理选配菜品,平均每餐10余种,有荤有素,粗细搭配,并免费提供例汤。长者食堂采用先进的减量称重打菜模式,实时显示菜量和菜价,重量可以精确到克,让精准供餐、按需分餐成为可能。

      二是智慧便捷。长者食堂配置了“智能餐盘”设备和“人脸识别”自助买单系统,老年人可通过微信直接注册或凭相关证件现场办理,录入个人信息后,通过简单的刷脸绑盘即可自助选餐,系统无感支付,无需收银结账,大大提升了用餐结算效率。考虑到部分老年人消费习惯,长者食堂还保留了现金支付方式和自助打包服务。针对距离较远、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街道全面排摸统计了有送餐需求的老年人,订制了15元和20元两种套餐,组建多样送餐服务队,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用到暖心餐食。

      三是普惠兜底。长者食堂菜品定价略低于市场价,在保障老人的就餐送餐同时,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市场化服务。街道为辖区老人、低保家庭、退役军人等提供了阶梯式优惠,让老年群体也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比如,60—79周岁老人每天可享受2元补贴,80周岁及以上老人每天3元补贴,孤老、低保、特困供养、重残无业等困难群体每天6元补贴等。目前,食堂注册办卡人数超过1万人,每天堂食稳定在450人次,用餐人群中80%是老年人。

      四是功能复合。长者食堂整体按照适老化无障碍标准设计,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还可以作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错峰利用。在营业时间非就餐时段,街道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为周边居民区提供居民活动场地、健康膳食讲座、公益电影播放等,让餐桌同时成为“书桌”“茶桌”。

      下一步,街道还将围绕精品城区建设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进一步加强“长者食堂+助餐点+助餐配送”三种模式协同互补,织密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持续提升助餐服务质量,推进智慧助餐服务“一键点单、一卡通吃、一网结算”,守牢食品安全底线,让老人吃得舒心、吃得放心。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