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实际上也是生活中另外一个社交圈。现在的朋友圈确实很热闹,有人忙着做生意,有人忙着转帖,有人抒发心声,有人兴趣点评,有人刷屏亮己。我喜爱的是图片的新颖和文字的韵味。喜欢的,点个赞表示尊重,也表达了自己的称许。不喜欢的看看走开也不算缪错。特别欣赏的,留言几句,表露出赞同和支持。我发朋友圈,不是为了向谁显摆炫耀,而是为了给自己留份纪念,也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见证,一种激励。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认为,老年朋友尽可在其间畅意地秀一把得意之作。圈友们不仅有琴棋书画,心灵鸡汤,还有摄影园地,佳作美篇等等,里面有建筑、风景、花卉、旅游、人物等各种专题,每次点开他们的画面,犹如进入一个微型世界,随着字里行间的介绍,了解作品表达的主题,引人入胜,身临其境,与之有所共鸣。每每于此,我总要感谢朋友圈,是她把我带进了精彩无比的知识海洋。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老年人的朋友圈更像一个知识的“万花筒”。所以,每天我总是要花点时间刷屏几次,从这个知识的“万花筒”里,周游列国,浏览百科,撷取养分,充实自己,总有些许知识和快乐的收获。 我发现,任何在朋友圈发帖的人,哪怕只是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流露,都是试图显示存在感和影响力。有想法有观点却不肯在朋友圈里显山露水的人,注定与朋友圈生态隔了一层,由此也少了许多乐趣。我不认为朋友圈里只有一种理念、一种声音、一种格式,仿佛要求一众人的心态保持一致,是正常的、合适的。我也不认为朋友圈是个适合讲道理的地方,企图用三言两语或几则心灵鸡汤说服对方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我们尚未学会码出最简单明了的书面语言去打动别人从而放弃主张的本领;更重要的是,隔屏如隔山,朋友圈不支持喋喋不休的纠缠和饶舌。如果有人不接受朋友圈里认知存在差异的事实,或者以为朋友圈里的朋友必须“三观”一致,结果总是令人沮丧。能够使自己不再生气的最佳途径,恐怕就是选择退出了。 有朋友曾劝我:“你朋友圈里朋友几千个,应该把那些互动不多、老在潜水的清理出去,使朋友圈更像个朋友的圈。”我断然拒绝:“这样的话,我在朋友圈里发的东西给谁看呢?” 正是秉持了这一理念,我至今没有清理过一个“朋友”。即使面对诸多“形散神不散”的广告信息,我还是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容忍。在我看来,那些东西虽然烦人,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倒并非毫无关联;况且,它们还是我了解这个缤纷世界的窗口之一呢。或专推历代大师的书画,或专推关于西方古典音乐的评介,或专推手机所摄照片,或专推考察各方美食的心得,或专推名胜古迹……朋友圈的多元化,对我特别重要——养志、养眼、养心、养生、养 胃、养神,诸如此类各种体验,我正求之不得,哪里还能舍得起“割席”之念?窃以为:我们应该当朋友圈当成一个前进的动力,让自己周边的生活丰富起来,而不是和外界渐行渐远。朋友圈,是圈朋友而不是拆朋友的地方。虚拟空间里的朋友,虽然不能与可以勾肩搭背的朋友相提并论,但人海茫茫,能在你的朋友圈里占个地儿,不也是一种缘分吗?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