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返沪知青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树雄在七届二次理、监事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乡贤: 根据大会要求,我就知青工委的工作向大会作个汇报: 一、党组织的关怀。 首先要感谢促进会党总支对我们的关心,党总支委派江文华主任专门负责对我们知青工委的联络和指导,使我们知青工委在政治上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知青工委,会定期和不定期的在各种场合组织学习和召开座谈会,使广大知青朋友,能有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虽然上海知青已平均年龄超过了 70 岁,但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大家对第二故乡的思念(恋),对当年农村生活的回忆,还是历历在目,因为“往事并不如烟”,每次活动都充满着知青们的热情、和谐和温暖,知青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广大知青一定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过好老年生活,履行知青责任,贡献知青力量! 二、我们是知青 在座的青年朋友!大家对知青这个名字,可能很熟悉,对什么是知青?肯定不会很清楚,因为知青这个名称是一段历史的产物,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独一无二。1968 年前后,开创了共和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全国有 1600 多万知青,在毛主席的号召下,走向农村,奔赴边疆!上海有 110 万知青去上山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其中:黑龙江 16.5 万 云南 5.7 万 吉林 2.3 万 内蒙古 0.86 万 安 徽 15 万 新疆 10 万 贵州 1 万 上海郊区 42 万 我们江西 11.8 万,下放在江西的 59 个县和军垦农场的 11 个团。 三、我们情缘江西。 因为有了文化革命,所以有了上山下乡,因为有了上山下乡,所以有了知青来到江西。54 年前,我们随着浩浩荡荡的下乡大军来到江西农村,时光的长河已经过去了 54 年,但它是我们知青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那段岁月,我们才 16、7 岁,我们无奈过,我们无助过,我们迷茫过,我们彷徨过,我们忧虑过,我们失望过!但是我们得到了江西老百姓的热情帮助和关心,使我们每个知青至今都刻骨铭心和难以忘怀。今天,我们怀着一种深切和感恩的心情,要告诉大家,我们将永远记住江西老百姓的善良、友好和对我们知青有过的帮助,我们要永远记住江西各级地方政府对我们知青工作的重视、关心和爱护! 50 多年来,我们上海知青一直情系江西,情系这第二故乡,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大家对江西的振兴、发展群策群力。上高知青徐广鳌,赵大方,1998 年就成立了上高知青联谊会,先后组织多次知青返乡上高,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热情接待。他们为当地招商引资,积极穿针引线,2006 年,知青韩铁旦,徐广鳌,将福建泉州的工厂迁至上高县,引资 3.2 亿元,并购置土地 500 亩,解决了上高 2000 名工人的就业,为上高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 7 月,上高知青,邀请了上高文工团,文化馆来沪交流,用戏曲党课形式,演出《傅学祥》剧目,深受浦东地区民众的欢迎!下乡在石城的上海知青,为纪念下乡 50 周年,派出各公社代表30 人,回访第二故乡,得到了当地政府四套班子和老乡的热情接待,2021 年在石城县政协的牵头下,完成了《上海知青在石城》一书的出版和发行。 2022 年 7 月,石城知青 50 余人,提供了 30 余张当年在农村的老照片为《情缘江西》老照片的发行,充实了内容,填补了空白。 各位领导,各位乡贤!值此我参加了上海知青文化历史研究会和我们振兴江西促进会合作的《情缘江西》老照片图册的编纂工作,历时三年,展示了 1000 多幅当年知青在农村的老照片,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历史记载,出席首发式,有本会的马仲器会长,陈国梁书记,嘉宾中还有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龚心瀚同志,参加编纂工作使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回顾知青历史: 就像风中的一首诗,千转百折,荡气回肠; 就像远方的一支歌,悲欢离合,悠扬绵长; 就像奔腾的一条河,波澜壮阔,一往无前; 就像巍峨的一座山,挺拔屹立,神圣庄严; 就像陈年的一壶酒,回味无穷,深沉醇香; 就像天边的一片霞,绚丽多姿,光耀四方。 现在我们最年轻的知青也都 70 多岁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与和谐生活,我们要努力学习,因为学习会使我们进步!我们要健康的生活,因为健康生活才会有质量和长寿!下一步我们要对接本会的医促会,希望能给我们老知青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我们还要对接本会的文旅会,希望能得到更多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信息,为广大老知青提供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同志们!江西永远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永远是沪赣两地友谊的桥梁!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谢谢! 知青工委主任委员 陈树雄 2023 年 7 月 16 日下午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