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期间,朱盛镭报告了有关“后知青时代调查”课题的立项招标、工作节点、线上线下讨论交流,以及各子课题调查完成等情况。他说,已收到的16位作者团队的20篇调查文稿(包括初稿)基本覆盖了“后知青时代”的方方面面,勾画出了“后知青”文化斑驳陆离的概貌和恢弘壮丽的长卷。其中,有8项涉及表征“后知青时代”活动的面上主题调查,如对知青的组织、网站、报刊、博物馆、影视、歌曲、老照片(美术)、图书等调查;还有12项属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和不同人群的专项调查。他还提出了日后将此汇集出版成书的有关内容与框架,以及篇幅、编排、体例等编辑设想。 各子课题负责人则汇报了各自课题的结构、内容,相互交流了调查进行中的难点、困惑和共性问题,还对“后知青时代调查”出版成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大家认为,在上山下乡运动50多年、知青返城40多年之后的今天,“后知青时代”的活动也凝固成为历史。为记录知青投身于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激情岁月,赓续知青群体的青春活力,开展“后知青时代调查”这项课题是很有意义的。 张刚前会长介绍了他的子课题报告内容后说,从历史阶段看,知青下乡仅十年左右,而后知青时期却有四十多年。后者比前者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前者的历史要通过后者的活动来充分反映,因此后知青时代更值得我们去研究、记录和书写。他还提出了课题调查文集编辑出版的时间表。 会议结束前,副会长钟德津点评和回答了各发言人的观点和疑问。他认为,“后知青时代调查”中的课题总体上把握了“后时代”知青文化的典型项目,无论是图书、报刊,还是网站、组织、博物馆、影视、老照片等等,都是从“后时代”视角来审视整个上山下乡运动(还含“后时代”)中知青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表现。所谓“真实”与“不真实”的争论,如果置身在不同语境下进行也就释然了。他要求进一步梳理文本和做好编辑工作,按时完成“后知青时代调查”文集的出版。 (责任编辑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