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影视 >

知青地域电影的时代特征

时间:2023-12-02来源:一壁残阳 作者:张 穗 强 点击:
作者按: 本文是一篇知青地域电影的文学评论,是笔者对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策划拍摄的两部知青电影的观赏心得。笔者尝试循文学理论/电影理论对知青地域电影这一新事物作不成熟的分析研究,籍此向这两部电影的编剧/导演王茂九先生及其摄制团队请教,并供知
 (作者按:  
  本文是一篇知青地域电影的文学评论,是笔者对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策划拍摄的两部知青电影的观赏心得。笔者尝试循文学理论/电影理论对知青地域电影这一新事物作不成熟的分析研究,籍此向这两部电影的编剧/导演王茂九先生及其摄制团队请教,并供知青作家/评论家交流参考。)
  
  知青地域电影是近年知青文化百花园中新崛起的一个文艺品种,其问世后的文学价值/观赏价值引起评论界关注。一代知青已是花甲之年,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潜移默化之中,他们的晚年思维和精神寄托也正发生转变。与当今为数众多的知青纪实散文、长篇小说、诗歌作品相比,与以往出现的传统知青电影/电视剧相比,知青地域电影的问世体现了部分老知青的晚年情怀,彰显了独特的时代特征,对当今文学界、影视界、知青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很值得关注。
  我近期观赏了两部知青地域电影,接触到几位参与的知青编剧和制片人,深感知青地域电影的问世不是突如其来,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对当今老年知青的晚年生态有一定影响,很值得研究。其中,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卓著,值得重视。该会会长王茂九作为出色的知青作家/编剧,他的一些创作思想,他的编导团队一些摄制经历,彰显了部分知青电影人的文学思想,这在两部知青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中表现得淋漓致尽。知青地域电影毕竟是影视作品,具有影视作品特有的专业性、综合性、社会性,为什么会在当今这样的大环境下问世?对当今的知青文学园地会产生什么影响?笔者尝试做一些不成熟探索。
 

知青地域电影 凸显文化传承  
  本文所定义的知青地域电影,是以知青当年下乡地的地域文化变迁为创作背景,着力反映城镇知青在上山下乡过程中参与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展示知青生活与地域文化之间独特关系的一种影视作品。知青地域电影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凸显当年那场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中,到乡村插队/农场工作的城镇知青如何与当地传统文化建立了一种特殊关系,展示了一代知青在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挥的作用,带出一代老年知青晚年为此萌发的一种独特情怀。这种情怀在当今的社会大变迁中,彰显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代知青已步入暮年深秋,当年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老人。然而这个老年群体中一些人今天仍在回眸足迹,仍在总结人生,促使他们仍在不断创作/不断耕耘,大量怀旧式作品包括纪实散文、长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音乐因而不断问世。以历史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知青地域电影这时在银幕出现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正是笔者希望探究的问题。
  重庆知青剧作家王茂九创作/执导的《红月亮之武陵山歌》,是一部很具代表性的知青地域电影。这部影片放映时长104分钟,以地处渝湘黔鄂四省市交界秀山地区的古老民间艺术“秀山花灯”的弘扬传承为故事情节,以这项民间艺术成功申请非物资文化遗产为依托,通过几位当年到重庆武陵山区插队落户知青的人生际遇和悲欢离合,描述秀山花灯这一地域传统文化在挖掘继承进程中的岁月风雨,以及这种地域文化与知青下乡如何在蹉跎岁月中的痛苦交集。


 

  《红月亮之武陵山歌》是一部地域文化传承电影。  
  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的主题相当鲜明,故事峰回路转,剧情跌宕起伏。影片沿用传统倒叙式的创作手法,通过回顾性的故事情节展示武陵山区作为当年重庆知青的插队之地,如何在挖掘山歌过程中介入了地域文化与文革政治的冲突,展示重庆知青当年卷入这一冲突过程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当年坚持武陵山歌的挖掘传承,为后来申遗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这点来看,《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的创作思想和故事主题相当独特,时代价值和现实价值十分突出。 
  《红月亮森林》是反映挖掘优良林业品种的电影。  
  王茂九创作的另一部知青地域电影《红月亮森林》也大致如此。《红月亮森林》也是用回顾性电影故事表现手法,描述今日身为林业民营企业家的主人公,当年作为下乡到某山区林场的知青,在发掘/保存珍贵森林品种红豆杉的过程中,其岁月足迹与挖掘/推广优良林业品种如何产生冲突交集。电影还描绘主人公当年的挖掘/推广如何融入今日对外开放大局,为外商的林业投资开创了全新局面。挖掘/保护优良林业品种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地域文化传承,两者相比《红月亮森林》的历史内涵不如《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但现实价值高于后者。
  地域文化传承 依托蹉跎岁月  
  从观赏效果和表现手法来看,感觉《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编剧着意通过塑造知青下乡所在地特有的地域文化氛围,凸显城镇下乡知青在经历艰苦岁月磨难的过程中,如何被当地浓郁的文化元素所感染,促使他们的内心追求得到升华,形成蹉跎岁月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时代碰撞,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笔者深感,这种描绘知青下乡期间受地域历史文化感染而令内心世界发生变化的题材,主题相当新颖,开创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全新视角。  
  主人公的情恋婚姻是知青地域电影的重要情节。 
  一代知青结束大规模上山下乡回城至今,已过去四十多年了。纵观后知青时代问世的大量知青文学作品,内容主要是描述知青下乡经历的艰辛磨难;描述知青为回城后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回城知青要面对的故土变迁和酸甜苦辣。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的创作视角很不同,它通过岁月回顾的电影表现手法,塑造一些有见识、有担当的知青文化人,当年经历上山下乡艰难困苦的同时,怎样不遗余力地追寻/挖掘当地的深厚文化遗产,用自己的知识、毅力、血泪和牺牲,为社会进步和乡村脱贫作出贡献。这种创作思路拓宽了后知青时代的知青文学空间,对振兴地方经济和挖掘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充分肯定。  
  风土人情是知青地域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法。  
  客观而言,在50多年前那场大规模上山下乡的岁月长河中,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所表现的这种知青生活和文化故事,并不具有普遍性。但要指出的是,在当年神州那场涉及数千万人的知青上山下乡洪流中,不同城镇、不同乡村、不同农场的社会环境是很不同的。这种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知青文艺作品问世,向观众再现了特定时空、特定地域的神州社会风貌,再现了当年下乡知青不同的生活故事和岁月情怀,凸显了部分知青下乡地的独有文化氛围,是十分珍贵的。
  城镇知青的大规模上山下乡,是神州大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特环境下形成的一场政治运动。这场历史性的政治运动让知青群体经历了太多风雨沧桑,留下了太多动人故事。笔者欣慰地看到,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剧作家成功从地域文化这一层面切入,成功描绘这场岁月洪流中城镇知青与下乡地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为知青文学耕耘出一片全新沃土,展示了重庆知青作家特有的晚年情怀,这正是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的时代价值所在。  
地域文化创作 表现难度甚大  
  中国是具5000年悠久文化的国度,东西历史差异,南北文化落差,导致千百年来神州大地的地域文化千姿百态,历史渊源极其深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表明,文学创作一旦触及地域文化,需要兼顾的创作元素甚多,再加上还要触及知青上山下乡这一政治议题,注定它的故事创作和表现难度会很大。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策划下乡知青参与地方文化传承这一题材的创作,主导知青地域电影的拍摄制作,其胆识/视角固然令人赞赏,但从《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两部电影的实际观赏效果来看,均未能实现编剧的创作意图。
  笔者注意到,两部电影的故事都以地域文化色彩很重的渝湘鄂赣交界的乡村/农场为生活土壤,都加入了浓烈的文化革命/上山下乡政治元素,导致作品需要表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跨度很大。客观而言,文学创作一旦触及这样具岁月性、政治性的主题,影视作品要达到至浑厚、深刻的演出效果,是很困难的。它需要剧作家对时代历史的高度还原,对岁月延伸的深层思考,对人物变化的成熟处理,对故事情节的独特设计;影视作品还需要导演、演员的高超表演能力来配合。笔者认为,尽管《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的立意很高,创作视角独特,但由于受上述条件的局限,影片均未能达到创作预定的观赏效果。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曾上演的电影《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这两部电影与《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的主题相当接近,都融合/触及到地域文化、时代政治两大元素,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政治色彩。《天云山传奇》1981年由谢晋执导,石维坚/王馥荔主演,以上世纪五十年代鄂西山区一个地质考察队为故事背景内容,揭示“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的伤害,表现文革结束后天云山地区如何实现拨乱反正和经济振兴。《芙蓉镇》1986年由谢晋执导,姜文/刘晓庆主演,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湖南湘西土家族乡镇为故事背景内容,揭示了“四清”、“文革”对湘西村镇的摧残,讴歌改革开放为乡镇民众带来的世纪性转变。
  与《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这两部电影相比,笔者认为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策划的两部知青电影主题立意并不低,都能把握时代政治对地方经济和文化传承的摧残,把握住社会发展进程中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和时代印记。在人物刻画上都能以人性化、真善美为表现主调,都能循生死恋情/骨肉亲情/岁月豪情的情感脉络去展开故事情节。显示《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这两部电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与《天云山传奇》、《芙蓉镇》一样,是很明确的。
  然而电影毕竟是一种视觉观赏艺术,观赏对象是普罗百姓的电影观众,它与小说/散文的阅读对象是有一定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的读者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对电影来说实现作品的主题立意,需要交代故事的来龙脉络;交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还需要有成熟严谨的场景铺垫、故事发展、矛盾冲突和心理变化,因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的要求极高。笔者认为,《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这两部电影的剧本内容较为单薄,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作为改编基础。而电影《天云山传奇》是根据鲁彦周的优秀长篇小说《满山红杜鹃》改编的,电影《芙蓉镇》则是根据古华同名著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而且有谢晋这样高水平的导演参与剧本改编,有石维坚/王馥荔/姜文/刘晓庆这些实力派专业演员担任主人公,电影的表演效果当然就十分强烈。
  然而笔者也注意到,《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毕竟是由纯民间的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策划主导的,是一部完全由老年知青自行创作/自行投资/自行拍摄的影视作品。两部电影受资金筹措/拍摄经验/放映时间/导演水平/演员素质的局限,在剧本创作、表演水平和观赏效果无法与体制内的专业电影相比,也是客观现实。故笔者认为观众对此是会充分理解的,社会也是能够接纳的。
  作为知青作家/评论家,笔者仍然高度评价《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红月亮森林》这两部电影的问世,并期待影视界、文学界和广大知青观众关注知青地域电影的创作制作,期待未来有更多更高水平的知青电影能入观众视野。
 
(作者简介
 
  张穗强,香港资深传媒人、资深专栏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家学会副主席、香港书评家协会会长、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理事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社长;出版有历史旅游散文集《岁月迷茫话沧桑》、《游踪感悟录》、《游览与探究》;知青岁月文集《走出胶林》。)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