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影视 >

谢晋不谢慕

时间:2023-11-26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绍轩 点击:
谢晋导演永不谢幕!在不久前的谢晋青年电影盛典上,中国电影界的老艺术家们纷纷如此抒怀。 1923年11月,谢晋出生于绍兴上虞。从小与电影结缘的他,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走上了电影艺术之路。转眼已至谢晋诞辰百年。回首谢晋的光影人生,他那36部家喻户晓的经

“谢晋导演永不谢幕!”在不久前的谢晋青年电影盛典上,中国电影界的老艺术家们纷纷如此抒怀。
 
1923年11月,谢晋出生于绍兴上虞。从小与电影结缘的他,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走上了电影艺术之路。转眼已至谢晋诞辰百年。回首谢晋的光影人生,他那36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告诉我们,“谢晋就是一个时代”,开启了中国电影发展新纪元。
 
那么,他和他的电影中,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不停追寻?
 一 
提到谢晋,人们会想到什么?是他对创作永远充满激情的模样?还是一批耳熟能详的作品?抑或是“一代电影大师”“改革先锋”“金鸡奖最佳导演”等荣誉?但不管是哪个,电影已成为谢晋最鲜明的符号。 
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是不朽的,“精神”当在其中。谢晋离我们而去已15年,然而,流动于其影像肌理间的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情怀,早已穿越了时光。 
有人怀念他的诗人气质。“文贵含蓄”,这是作为电影艺术家兼“电影诗人”的谢晋始终提倡的创作理念。他曾说:“戏,越是动情的地方,演员越克制,而观众越会感动。”因而他的作品“婉转而低徊、情致而意蕴”。 
比如,《女篮5号》中,刘琼和秦怡需要表演从年轻时的热恋到中年破镜重圆的跌宕起伏的爱情,但谢晋要求演员的情感演绎需要含蓄而克制,以一种内在的方式进行。这种高要求成就了谢晋电影中的诗意与美学。 
有人怀念他的创作激情。如果要算流派,谢晋当属“豪放派”,正是这种似火的热情和执着的奋斗,造就了中国电影史的多个“第一”:新中国最早的彩色体育片、全国首部涉及反右题材的影片、华语电影史上首部投资过亿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
“电影是我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忧愤思绪,表达老百姓悲欢苦乐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这个角度来说,谢晋选择电影或是有意为之,他在一次次攀登艺术高峰的过程中,将“电影是人学”的理念阐述得透彻。 
有人怀念他的醇厚“乡”味。谢晋,这位从上虞走出去的大师,一生都被乡情牵绊着。也许是幼时乡间的草台班子在他心中扎下了艺术的种子,以至于他后来辗转上海、四川、重庆等地,确认电影为其一生要追求的事业。可以说,家乡是谢晋的精神原乡。 
在谢晋的36部电影作品中,至少有六、七部当中有家乡的镜头,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算是“硬植入”。可谢晋觉得这很理所应当,他说:“我是绍兴上虞人,不在家乡取景,心里不安啊。”哪怕行至生命尽头,他还在为没有给家乡拍一部电影而遗憾。这样的赤子情怀,如何不叫人感动?
 二
 谢晋的电影,在光影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谢晋的6部影片荣获“百花奖”,足以登顶中国电影史;《高山下的花环》被一些网友赞为“中国最好的战争片”;在一张电影票只要一毛钱的年代,电影《牧马人》创造了票房过亿的“奇迹”。那么,他的作品,何以在人们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记录着时代变迁。作为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在谢晋的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曾说:“一个比较重大的作品,总归是要跟国家的命运、时代特征、人民关心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
 
从《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到《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再到《鸦片战争》,谢晋的电影不仅记录了社会的发展,也生动刻画了时代所需的电影话语、塑造了反映时代的银幕形象。
 
传递着思想力量。在谢晋的作品中,无时不见反思,特别是他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融入了中国改革开放史,震撼了观众的心。
 
有人说,谢晋引领了中国人在精神上的改革开放。谢晋的每一部经典之作,必定包含具有价值引领力的精神品格,这也是谢晋电影经久不衰的密钥。
 
展示着民族形象。为民族塑像是谢晋赋予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他的电影中,中华民族真诚、善良和美丽的形象生动而鲜活,连眼泪和痛苦都转换成了一种信仰和力量,使人看到生活的希望。比如,《清凉寺钟声》被网友认为“有传统的中国悲天悯人的情怀,非常朴素真实”。
 
在他看来,“如果20世纪中国电影还没有美好的形象留下来,并且被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话,那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就没有尽到责任”。于历史浮沉和时代变迁中看见人性中的美好品格,展现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正是他的电影美学的出发点。
 

 
“时代有谢晋,谢晋无时代”,这是中国老一辈电影理论家钟惦棐对谢晋最质朴,也是最经典的评价。
 
在笔者看来,是时代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谢晋,赋予了他鲜明的精神品格;是谢晋烙下了时代独一无二的印记,赋予了它多元而鲜活的色彩。今天,我们又该怎么去解读与追寻谢晋内心深处的艺术追求?有这样三个“心”很关键。
 
初心。谢晋曾说:“一部电影如果没有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有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这个作品就是平庸的。”这句话至今仍点明着文艺创作不可脱离的土壤——时代和人民。
 
比如,他的电影当中,始终交融着人性、人情和家国理想,这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人民、装着观众、装着故乡。这不仅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推崇的思想境界,也理应成为艺术之路上的创作源泉。
 
匠心。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物件,创作过程中,谢晋对于细节的精雕细琢乐此不疲。他试图用接近真实的艺术方式去表达对于真实世界的真实情感与态度,比如在拍摄《啊!摇篮》时,八路军服上的纽扣干净透亮,为了贴合实际,他要求连夜重做;而在演员的角色塑造和人物刻画上,谢晋更是严格甚至严厉,以至于不少老演员们对谢导的大嗓门至今记忆犹新。
 
追求进步、精益求精,这是谢晋对艺术创作的态度,只有从“心”做起,发扬“工匠精神”,才能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推敲、受得住检验、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
 
本心。谢晋始终热衷于“玩转电影”,好莱坞电影技巧、苏联蒙太奇理论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他将创新作为拍摄中的重要意识,比如在创作《芙蓉镇》时他叮嘱大家,“经验不要变成包袱”;他敢于启用新人、重用新人,当时21岁从未拍过电影的祝希娟便是被谢晋带入了《红色娘子军》剧组,成为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这种冲破桎梏、创新求变的意识,也深深地融入到他的电影之路中。
 
1998年,在从影50周年纪念活动上,谢晋朗读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信里,他对自己说:“一眨眼,五十年过去了,你一直说至今没有将最好的影片拍出来,你七十五岁了,你还有多少时间?”
 
时代的谢晋,在时间的洪流中孜孜以求,就像一颗恒星,闪耀在艺术的星辰大海之中,因而造就了璀璨的谢晋的时代。
 
脚踏黄土、面朝人民,奔走在新时代的文艺道路上,创作者们或许该如谢晋一般,心向时代、永不满足。当文艺星火缀满苍穹、照亮时代,这将是对时代的谢晋最好的致敬与缅怀。

(晓歌  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