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2016年初秋的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应邀来到了在上海黄渡路上的一幢欧派建筑风格,庭园风景园林式的她的寓所。
一个艺术工作者
见到樊淑琴女士。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她,目光炯炯,朴实,幽默,风趣,她有着让人吃惊的记忆力,思维有锐度。说起往事,人名、地名张口就来,毫不含糊,有头有尾,绘声绘色,一看就是一个搞艺术的工作者。
被称为“没有她,我们会寂寞的……”。
年过六旬的樊淑琴,这些年老了,可她依然焕发着青春活力,依旧在热衷于创作,编舞,排练,等。是个标准的投入到艺术创作的,“一个工作狂”。
她创作的艺术作品引起众多观众和网友的热烈反响。令他们感动落泪,说“没有她,我们会寂寞的……”。这句话也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一位领导观看了这台《新阿里郎》后,写下的心得感言,称樊淑琴创作的《新阿里郎》是“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一朵奇葩”,认为这台戏独一无二、不容错过!
孜孜以求的追求艺术
樊淑琴喜爱中国现代最为著名的戏剧大师曹禺。长期来孜孜以求地追求,并受戏剧大师曹禺其对艺术创作的作品教育,熏陶的影响,从最早开始群众文化创作萌芽阶段学起,樊淑琴仅这些年经她创作,自编、改编、自导了至少有十五部作品。在这十五部作品中,与社会现实最为贴近的,是创作初始的在延边下乡时创作的满族舞蹈《望祈山》和串烧舞蹈里的《印度舞》、《傣族舞》、《民族舞》、《现代舞》、和男生跳的《朝鲜族舞》,共五个戏种。按照樊淑琴本人对艺术创作的实践,她说,假如没有风华绝代,风情万种的交际明星直接点燃创造灵感,我是不可能创造出像《新阿里郎》这个戏剧人物的,自然也不可能创作出被观众认可的和深受观众喜爱的、人们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经典戏剧。
勤奋与磨难
了解樊淑琴老师的人其实都知道她是一个很文静的柔女,又是一个有才气的女子。其实樊淑琴在人生的途中虽勤奋上进,追求进步,但也磨难颇多。
在多伦路有过幸福的童年
樊淑琴,她生于上海。小学就读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小。期间读到小学二年级被学馆招进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武术队学校学习武术。
她的童年和少年的许多光阴是在上海多伦路度过的。她喜爱多伦路,经常和同学们到多伦路上的虹口公园里去玩耍。为了祈愿拜堂,她还经常纠缠着母亲跟着一起去多伦路鸿德堂教堂去接受祈愿拜堂
她在一篇散文里写道“一条多伦路,百年沧桑史。”我是在多伦路长大的,我永远是它们中的一员。但,多伦路自有它的历史源源,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条百年沧桑的多伦路会突然风云骤起,而变成了一个人们追求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的发祥之地。为着爱它的人们,我情愿变作火,烧成灰,却决不会去企图吞噬它的存在而在恶魂面前低头折腰!”
多伦路,给了她抒写不完的美好记忆,也最早给了她人生的启蒙。她喜爱多伦路,不止一次地在艺术创作的作品里赞美,诵颂,歌吟多伦路。一次,她请一位书法大师为她创作的艺术作品书斋题名,这位书法大师沉思了一会儿,欣然写了“多伦路”三个大字。令樊淑琴万分惊喜。
成长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
樊淑琴的成长过程曾经伴随过父母。她的父亲原来在邮电系统工作,早在解放前曾经参加过国民党。而她的母亲受中国封建思想影响从小没有念过书,然而,她的父亲,为人谦和,做事谨慎,老成持重,思想新锐,追求真理。一点不守旧。而她的母亲,在女性没有社会职责,只有家庭角色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在家里承担起家庭主妇的职责,樊淑琴曾这样回忆起孩时父母的点滴趣闻轶事;记得那时虽然年少勤学苦习。她说:那时的我也一样追星,每一个文艺少年几乎都有一个心中偶像。但我的父亲对我的成长管束特别严格。不仅在学习上提出较高的标准,而且让我背诵《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和《名句格言》等。她说:“我的父亲也许不是一个家庭式的男人,没有太多时间留给自己的家人,但是他对我的学习却相当坚持。而我的母亲虽然不识字,是个家庭妇女,却勤劳善良,朴实顽强,深明大义,能时时关心着我的生活,读书,学习,能经常陪同我一起看些小人书,小绘画,唱歌等。有时,还会要我叫她识字,并跟着我学习简单的语文拼音字母。凡是熟悉她的人们都夸她不仅形象端庄而且明白事理。她说:“母亲教我两句话,我用了一辈子。一句是:人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向困难低头,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这个困难。还有一句是:不可挽回的事儿,别老去想它。
少年时期
自小聪明,灵巧,伶俐,酷爱艺术的樊淑芹,天生有着艺术细胞的天赋。凭籍着她的刻苦努力,勤奋钻研,立志成材的学习态度,在少年时期就已显露出她的 艺术才华。她6、7岁时就能演唱各种类型的歌曲和地方戏曲,并经常登台演出。8岁这年被学校选送参加了由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举办的《武术比赛》而获得了上海市武术比赛少儿组第一名的好成绩。自此她被正式录取为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学员。并纳入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武术项目正规、系统、专业训练。
追求艺术是她的目标。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她必须刻苦努力坚持学习。为实现自己奋斗目标。她抓住机遇,经过考试被正式录取加入了上海市少年宫舞蹈队。从此她开始步入接受舞蹈专业知识启蒙教育阶段的舞蹈基础。为她以后的艺术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樊淑琴,要立志做一个脚踏实地靠实力说话的人!并不!我要努力演戏,努力奋斗,努力拿….!一棵花朵,含苞绽放,展翅高飞。
青年时期
好的学习氛围和优秀的育人环境以及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培养了她要以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去攀登高峰。进入青年时期的樊淑琴在老师们的关心呵护下,有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开始显露出对艺术的追求,她渴望有一天能成为一个人见人爱,会表演的宠儿……。
这里有她在青春期躁动写下的日志其中小一段自白,她说:“等我年龄稍微大些快要进入青年时,我就开始喜欢听广播,京剧、评弹、甚至滑稽戏都喜欢,”还凑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文艺青年”,一起唱唱玩玩,有时还在弄堂里排练节目。父亲知道后,很是生气。说我们这样的人家,怎么可以出个“戏子”?于是有一天,父亲找我谈话,也不直接指责我,而是拿我的邻居男孩说事。父亲说他不务正业,去学什么“言派”,唱京剧老生,成何体统?这事我是知道的,就因为他唱戏的缘故,我们家逢年过节都不欢迎他上门走亲戚。碍于父威,我只好遵嘱和其他票友断交,自己在家自娱自乐了事。
几年后的有一天,她得了场病,开了一次刀。出院后,越发珍惜这迟到的自由,赶紧把少年时期的这段未完成的心愿给续上。
文革时期
樊淑琴的中学时代并不是一个渴求学习,追求文化欲最繁华的年代,而是文化大革命年代。在那个浩劫运动时期,她所看到的是一些人被无辜迫害,甚至被迫害致死。在这个充满着“乱、闹、抢的日子里。尽管她厌恶这一切,心里也暗暗地呜不平,甚至为这些人认为是“冤枉。”的。但是,这是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是一个为革命理想狂热的年代,尽管她鄙视社会上各种陋习和不良风气,可是,她只能唯命是从。因此。她白天有时不敢出门,一个人只能默默无聊地躲在家里看些小说散文之类的书来打发日子,有时偶尔也会翻出自己的初中课本拿出来温习。她清楚地记得,1966年风云突起,她所居住的几条马路在破四旧、立四新。一天她在南京路上看到一群红卫兵小将在烧毁“永安公司门牌”。她还记得那时家附近的多伦路、黄渡路,漂阳路、甜爱路、山阴路、四川北路一带的这些居民宅所是经常三天两头能看到有人在马路上,在宅所被抄家,游斗,张贴认罪书,甚至还能经常时不时看到有人从高层的楼房跳楼自杀。后来这一带就出现了北京来的红卫兵,文工武卫,造反派,上柴联司,工总司等组织打砸抢亊件。在那个动乱年代,她的家庭也遭遇了冲击,她的母亲说:“动荡之年,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奔赴农村上山下乡
1969年,樊淑琴与那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奔赴农村上山下乡。她下放到东北吉林延边朝鲜族地区的边疆山区农村插队落户,插队农村这期间,她种地插秧,开荒,上山植树造林,冬天去山里砍柴。什么农村活都干,遍尝社会底层的酸苦。但在这些年时间里,尽管生活单调,劳作辛苦,“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却没有放弃信念,也没有放松学习,坚持自修,坚持写日记,做笔记。
樊淑琴曾在回忆文章中说:下乡插队期间有二个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其中一个是父亲一直会从邮局寄给她学习书本和一些学习资料。这几本书,是她在度过农村生活,渴望获得知识,在乡间田野的长夜中自学时的良友。她至今回忆起这段坎坷的人生经历,感慨万千,至死不忘。还有一个是1969年3月一起到珲春县密江公社插队落户她的集体户同学,后来成为樊淑琴的丈夫----王冠华。王冠华和樊淑琴同属知青,一起屯垦在边疆朝鲜族村寨。用樊淑琴自己的话说:我一生最近的人王冠华,除他之外再无一人。
她有了自己的追求----酷爱文学、艺术、舞蹈
她有了自己的追求----酷爱文学、艺术、舞蹈。她经常在农村田间里,在劳作间隙休息时跳舞唱歌,或者每到晚上,甚至在去公社办事的路上,还有即使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只要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只要一有机会,她会把构思好的创作素材记在笔记本上,她的第一本文学处女作最早刊登在生产队的黑板报上,后来通过在报社的报纸上发表。又后来她开始运用文学艺术创作手法用舞蹈表现形式来反映生活,曾积极向报社,有关杂志社投稿她的朝鲜族舞蹈作品,再后来她想学习新闻系列,她说:学习新闻不仅可以让我有机会写作,还能与各种有趣的人打交道,从而丰富人生阅历。为了渴望创作自由,幻想长上翅膀,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她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写作的创作热情,她怀着踌躇满志的情怀,以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她努力地计划着在按照自己设计的目标在努力奋斗。她的这种文学创作的生命境界,自强不息精神,不仅是她文学创作境界的极致,也是她从有限进入到无限,从短暂抵达到永恒。让人感叹。
被保送到吉林省延边师范学校读书
人们常说: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樊淑琴经过农村艰苦的劳动锻炼和始终保持着不忘学习的勤奋苦读,以及对文学、艺术、舞蹈孜孜以求的追求而最终得到了回报。
1972年,经贫下中农推荐,樊淑琴被保送到吉林省延边师范学校读书。对樊淑琴来讲,自己下乡这几年后能被再度走进学校读书无疑是一次莫大的难得学习机会,这并不仅仅是学而学的事情,而是一次能走进学府,学习知识,改变命运,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
据樊淑琴的同班同学,前任延边师范学校的几位老师回忆说,当时班级十几个同学中,樊淑琴是年纪比较小的一个女生。她脑筋比较活络,碰到问题转得很快,嘴皮子很灵,学习努力,上课爱发言,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问题时很自信。我们都喜欢和她打交代和聊天说事。
在延边师范学校学的是语文专业,1974年9月,临近毕业的她原本可以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却没能留校。当时,学校急需语文人才,学校只能请延边师范学校推荐一位毕业生到大石头林业局子弟学校去工作。于是学校推荐了樊淑琴是最合适人选。樊淑琴起初有些犹豫,学校领导说,“我们需要语文专业,相信你是能做好的。”于是,樊淑琴终于选择了大石头林业局子弟学校工作。
从此,这个爱好文科的语文专业老师开始了她跟语文,文学,艺术、舞蹈,结下的不解之缘。
不知疲倦的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勤奋创作
她并没有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停止创作,她除了在学校里不停地工作,教书育人。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出成绩,她会经常辅导学生功课,背课,之外的时间就是用在艺术创作的写作上。甚至把大部分的节假日和夜晚的宝贵时间都用来艺术的创作写作上。
有许多看了她的文章深受鼓舞,这些读者说她“写了那么多的作品,所依靠的是文思敏捷,依靠的是不知疲倦的勤奋创作。她不断地在和时间赛跑,追赶。
其实,樊淑琴1974年9月份,从延边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大石头林业局职工子弟中学任教语文老师后不久就被大石头林业局文工团借调半年,这期间,为创作《舞蹈》这部作品。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投入到创作上,在她的努力下,一曲“学习劳动模范,讴歌林业工人,”的《舞蹈.歌舞》作品诞生。紧接着她又在1975年的“全国森林系统文艺团体汇演”中,以森林的守护者为主题,创作了赞美白桦林树的《舞蹈和独唱》作品,优美的旋律,出色的表演,赢得了人们对她的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次汇演,参赛评委不仅对樊淑琴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而且对其的艺术才能寄予了厚望。此时的樊淑琴,年轻貌美,充满朝气活泼,就在这时,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向她发出了邀请,欲望调动她去海政文工团去工作。正当樊淑琴欢欣鼓舞地等待消息时,她惊觉自己居然还要过一道“政审”关。原来,有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人,必须开具有一张政审表证明,方能过关。樊淑琴对此毫不知情,向来安分守巳的她因此亊吓出一身冷汗。海军政治部文工团,一时半会儿是去不了,如何脱困,她茫然不知所措。无奈,她只好将处境如实汇报领导。领导以为讲的是客套话,也就不以为意。
樊淑琴在继续履行她的诺言,教书育人,继续的在执着地追求艺术创作。`这年她指导的每年一次的林业局教育系统举办的《诗歌、文学、文艺表演、乒乓球赛、团体操比赛等又都获得了第一名成绩。
樊淑琴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向自己和别人证明“我就是我”的教学态度,以她自已创作的中学生舞蹈教育与舞蹈创作的课堂文化的教学方法,贯穿了樊淑琴在大石头林业局职工子弟中学任教时期。
凡读过樊淑琴作品的人都可以感受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音韵铿锵的阳刚之美是她作品的主调,但其中也不乏细腻婉约的阴柔之美。
工作生活,教书创作是唯一的轨迹
由于樊淑琴过去的工作经历和形象,她荣获的许多奖项后引发过许多人对她的热议。直言不讳地称樊淑琴是事业型的中学老师,也有称她是创新型的教师,更多的人认为她有着一股满腔的艺术创作热情。当然,许多人更为关注的,是这位有着志向的她,今后的人生事业。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樊淑琴选择了将用一种“更礼貌的”方式处理她的去留问题。从1977至1979年,樊淑琴在吉林市进修语文专业,获得大专文凭后,这一年她以人才引进如愿调到吉林化纤厂子弟中学当中学语文老师,其实,她完全可以被分配在市中心的中学担任老师,但是她却选择了这所中学。
有一个细节不得不在这里披露,据说,当时樊淑琴曾被厂部邀请做秘书工作,却被樊淑琴婉拒。以樊淑琴的个性,她有自已的专业,她认为教书育人是她的天职,何况她还始终热爱着自己喜爱的艺术创作,而现在被邀请去做这个看似360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分工不同的职业,对她来说,能在别人家“寄人篱下”的职业,显然是破天荒的行为,这与她近乎完美的整天在课堂上分不开。她不可能去接受这个“崇高”职务。于是,她这所子弟中学教师岗位,从当初的任课班主任,这一干就当了六年的人民教师。
在事业上不断进取,求得更大的发展。
人生路漫长,在教师生涯,樊淑琴屈指数来一干就是十三年,亊业稳步上升,无风无浪。直到1985年的一次去外地南方参加一个学术会上,一个机遇让樊淑琴的教学生涯从吉林延伸到江苏。那次宴会上,一个南方学术界的开会老师提出让樊淑琴调去当中学老师。原来,江苏仪征学校有一项引进教师人材计划,樊淑琴如果同意可被指定为交换老师,其实,樊淑琴并不想去,但丈夫王冠华极力赞成。欲望去南方工作。而樊淑琴所考虑的是,她是一名语文老师,同时又肩负着辅导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些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建设师生平等互动探讨的新型课堂文化机制的课堂上已经撰写出几篇学术心得和论文。而恰在此时,江苏省仪征精细化工总公司职工学校对樊淑琴发出了邀请,樊淑琴对江苏省仪征这家大企业的职工学校倒是颇有兴趣,便高兴地接受了中学老师教书工作。同时丈夫王冠华被安排在当地一家水泥厂当车间主任。
樊淑琴曾和身边的人说,其实,我作为一名教师,用通俗话来讲,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她说:在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学业指导老师的职务行为,老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起长久的情感联系,学生会记住在自己的人生的重要阶段,有这样一个老师在关心自己的学生”。
对于樊淑琴的选择,一位熟悉她的至深老师,现在和她一直保持联系的老同学说道:“樊淑琴在为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在赛场上叱咜风云。她不仅业务过硬,而且为人低调实在,深得老师和学生爱戴和喜爱。
叶落归根,迎接新的生活
1997年樊淑琴携丈夫王冠华终于回到了阔别28年的上海,一起回到了养育她们成长的故乡----上海黄渡路。迎接她们的是,一切都是新的生活。
樊淑琴有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工作室
回到上海后的樊淑琴没有像她所说的去做老师或经商,再或者在自已语文专业上进入深造,而是选择了志同道合,当年一起下乡的几个上海知青到离家最近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从亊,舞蹈,诗歌,朗诵,唱歌,等艺术创作。
樊淑琴有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工作室,一个偶然的机会受到朝鲜族歌舞启发,她萌发了想成立一个以朝鲜族歌舞为主题的舞蹈队,让来自延边上海返沪知青和已在上海工作的原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同胞在这里演奏世界各国的乐器,演唱世界各国的歌曲。樊淑琴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可以走向社会成为人们喜爱并且受到欢迎的艺术人才。
她曾经说过:“一个知已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来。”这句话有可能是她对自己与创作之间的总结。在隔了这些年的一次创作座谈会上,她感慨直言,“说一部作品,如果没有深刻的群众内涵,你创作的作品,老百姓会喜欢多久呢?总不能老把一首歌,唱一辈子吧?”其实,现实的社会环境,群众需要的就是这种自娱性强的,雅俗共赏,即有民族舞蹈风格,又有戏种特色的演出阵容与作品。
许多热爱她的观众基于艺术及人品上对樊淑琴的信任,可大家却习惯称之为“老师”,或者“樊导演”,亦可见其地位之尊,而在樊淑琴本人看来,一切皆为浮云,唯有艺术创作,值得托付终生。
品味樊淑琴的创作作品,犹如在品味一支舒缓的恋曲,淡淡忧伤,点点落寞,但更多的是深爱与缠绵,她与艺术创作,相依相守,你侬我侬,无怨无悔。
她在排演时极其认真,记得几年前在排演一台《怒放的金达莱》节目,为了说明“规定情境,”她竟每天必到排练场,督促演员做人物小品,对演员解释情境突然改变对人物的制约作用,直到排练达到预期效果,还记得排演,舞蹈《金达莱》,她竟不顾患病打针输液,坐着公交车赶到排演室,一个人端坐在办公室看了一上午这部舞蹈《金达莱》作品的谍片。最不能忘记的就是每到一个地方或者某一个单位邀请去演出,她会不顾劝阻,第一时间赶到演出地点进行彩排。并直至到演出结束。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创作舞蹈《泉》这台节目,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她知道后不仅马上更新内容,还居然大胆创新,提出了用舞美上的灯光让优美的舞曲在微笑的旋律中舞起来创作设想。
她不仅在艺术创作中指导演戏,而且勤于笔耕,几年下来,用一台破电脑已经写出了几十篇由她创作的、导演的表演的作品文章。
获得上海市“年度百佳优秀舞团”项目奖
樊淑琴他们从创建初期的13人,到成立珲春市上海知青联谊会,并有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工作室,发展到今天拥有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鲜族舞蹈,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演出队伍,而且活跃在上海各个街道、社区、并多次在各项赛事中获得奖项和赢得好评,在各种选秀节目中有些节目并取得了好成绩。获得了市、区、街道各级荣誉证书,还跨出国门到韩国参加演出与原州市,江原道,中韩老年文化艺术节进行演出文化交流,能有这样的机会到国外演出并受到韩国江原道知亊颁发给演职人员每个团员一份荣誉证书。这是她在创作并导演朝鲜族歌舞为主题的舞蹈队的一次重要的成功突破,特别是在创作长鼓舞、阿里郎、象帽舞等一系列朝鲜族舞蹈,也是她导演的第一个完整的戏剧。
参赛的这台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项目从2013年3月开始组建到6月初上演,中间经历了4个多月,所有演员有过几次大的变动,这虽然给演出增加了难度,但经过精密研究,他们重新整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完成了演出。
在创作当中,像,舞蹈《欢聚一堂》、《金达莱》、《渔家姑娘在海边》、这几部精品作品,他们的前期花了足足3个多月时间修改剧本,做到精益求精,对每一个动作,台词,走步等都经过认认真真的严格琢磨,拿出最佳演出方案,做到一戏一案。导演、演员、编剧,齐心协作,经常会通宵达旦齐聚在一起对剧本主旨反复推敲,做好要传达的修改意见进行梳理,舍弃了很多无关元素,最后凝练出一条主要线索。
樊淑琴以她的天资加勤奋,带着她的团队,在舞蹈和艺术创作的舞台上,正如靓丽绽放的鲜花,绚烂开放。。
(转载自上海知青网,本文略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