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支书新事多

时间:2024-08-16来源:《缅怀 回顾》 作者:戚建伟 点击:
作者 戚建伟 1974年4月,18岁的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嘉定娄塘公社下乡插队落户,成了一名知青。 那年,毛主席给李庆霖老师的回信已发表,针对知青下乡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各地政府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改进。我一到所在的生产队就住上了崭新的知青小屋,一间厨

 
作者 戚建伟

      1974年4月,18岁的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嘉定娄塘公社下乡插队落户,成了一名知青。

      那年,毛主席给李庆霖老师的回信已发表,针对知青下乡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各地政府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改进。我一到所在的生产队就住上了崭新的知青小屋,一间厨房,一间卧室,灶头,橱柜,锅碗瓢盆,床铺以及生产农具一应俱全,门前还挖了一口水井,方便生活用水,靠近知青小屋的旁边,还给我拨了三分自留地。

      下乡当天,热情地社员们都簇拥到我知青小屋,像看热闹似地瞧着我这个一脸稚气的“小不点”,让我颇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在刚参加生产劳动期间,大家尽可能照顾我,让我随老人妇女组一起干一些不是很重的体力活,工分计算则拿妇女中的最高分,8分一工。

      那个年代,生活看似简单、平淡,每天劳作之余,我就写写画画,偶尔有作品发表在本县的《嘉定文艺》刊物上。1975年5月,《嘉定文艺》刊登了我的一首五言长诗《支书新事多》:

      “公社春意闹,红旗东风飘;忽闻赛诗来,激情逐浪高;写成诗一首,健步诗场到。今朝上诗场,不把别的讲;单表我伲队,支书新思想;新事教育人,事小意味长。支书袁永贵,家住前进队;身穿粗布衣,扎根在田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一年忙到头,乐于吃苦头;一心干革命,多苦甜心头;群众看眼里,齐赞好带头。他家有困难,组织想帮助;安排他爱人,落实企业组;群众无意见,本是纯农户。支书听消息,思想起浪波:我是党干部,岂能搞特殊?爱人留农村,谢谢党照顾。支书因事故,生病医院住;急坏众社员,拿来烟糖果;探病进医院,看望好干部。自己是党员,怎能来受礼?嘱咐家里人,一一去退礼;抵制资产风,自觉拒腐蚀。支书新事多,学习分不开;长期学马列,心得写一万;改造世界观,破除旧观念。我伲学支书,永做革命人;勤奋学理论,跟党向前奔;洗刷旧思想,献身新农村。”

      写这首诗,正是为了参加公社组织的赛诗会,刚巧,我插队所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袁永贵,被县里树立为“拒腐蚀,永不沾”的先进人物,于是我顺理成章把他的事迹作了写诗的题材。

      其实,这所谓的诗,不过是口号加字数排列而已,毫无文学艺术水平可言,可在那个年代,却贴近了宣传教育的需要,也成了应景作品。

      当年的这个袁书记,不过四十来岁,干瘪、瘦长的个子,黝黑得连嘴唇都像涂抹了一层紫色似的,经常是卷着裤管,打着赤脚,怎么看,都不像个队干部,就如同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头。袁书记烟瘾很大,几乎一根接着一根,手指头都熏成了焦黄,抽的烟是当年最低劣的《生产》、《勇士》之类,都只有一角钱左右一包。

      袁书记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干部的架子,整天在各个生产队转悠,一刻也不闲着。所到之处,只要看见大伙儿在地里忙乎着,他都会撸起袖子凑着热闹干上一回,插秧,割稻,浇粪,挑担,样样拿得起,一点也不输给年轻的小伙子。

      袁书记能成为典型,绝非偶然,那时的队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廉洁奉公,一心为民,都是实打实的。袁书记的家境并不好,可以称之为困难户,按照政策,他的爱人可以安排进社办企业,但他硬是拒绝了这份合乎情理的“特殊照顾”,直至其积劳成疾生病住院也不松口。社员们眼看着袁书记一家陷入困境,自发地送上些粮油食物给予资助,都被他婉言拒绝。

      清贫,在袁书记身上却闪烁着一种铮铮铁骨的别样异彩。殊不知,在激情燃烧的那个年代,这样的干部,尤其在农村还真不少。

      在我插队落户的生产队,因为徐姓和朱姓两个家族间多年积累的矛盾,一度造成无人管理,农忙抢收抢种时,公社不得不派有关领导蹲点,有一年来蹲点的是公社党委顾副书记。

      每天清晨四、五点钟,我们社员还没起床,顾副书记已挨家挨户叫着出工了,一到地里干起活来,身材矮小的他竟像一员猛将似的,最重最累最脏的活抢着干。一个农忙季节,他就这样天天和社员摸爬滚打在一起,硬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感动着每一个社员,无形中也化解了队里社员之间疙疙瘩瘩的矛盾。

     那年头,在农村倘若没有过硬的庄稼技术活是当不了干部的。在地里干活像个拼命三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弄得黑不溜秋的,多半是公社或大队干部。

      “支书新事多”,那年头,干部是苦差事,没有索取,只有奉献!这一幕,一晃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的日子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下乡插队落户期间的这段往事,当年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基层干部,宛如一股清流,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践行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干部为人民服务,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身体力行的行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每一位干部,如同每一面旗帜,扎根在人民群众的心间。那时,干部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尤其在农村水利建设开河工地的场景,至今仍有一种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感觉。

      一代伟人毛主席从创建红军起,就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引导干部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向全党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毛主席一生不谋私利,为革命,为新中国,献出了六位亲人。他老人家最见不得天下不公,最惦记百姓疾苦,当年毛主席给李庆霖老师的回信,不正是给知青在寒冬中送来了一丝温暖?!

      “支书新事多”,在走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今天,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场史无前例的反腐倡廉,扶贫帮困,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攻坚战正在蓬蓬勃勃的全面打响。一个个共和国最美的人得到国家最高褒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正如毛主席的诗句所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简介:戚建伟,1974年在上海市郊插队落户,后从事教育工作,在上海市嘉定区多所学校担任校长,上海音乐文学家协会会员,发表创作的多首歌曲在全国获奖,代表作有:《我为共和国举杯》,《每当我想起毛主席》,《黑土地恋歌》,《上海好风光》等。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