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宁
1973年12月,我在柳林新建县后,第一个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报名到农村插队落户。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我们当年的一些行为感到不可思议;即使是当初和我们同龄的一些人,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认识也可能不尽相同。但48年过去了,回想往事,我仍在感到当年的激情在燃烧;回顾48年的历程,我仍然对当年的选择无怨无悔。 我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爸爸是老红军,妈妈是解放前参加革命队伍的老退伍军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熏陶成长起来,从小潜移默化的教育自然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 1968年12月2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青年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后,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不少知青就带头在全国行动起来,比较有名的知青典型有邢燕子、蔡立坚等。从报纸、广播上看到听到他们的事迹后,对我的触动和影响很大。 1973年10月,根据上级要求,柳林县第一次组织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当时,我高中毕业,已于1973年3月到了柳林中街小学代教,一个月后又转为缺额代教,并有很大希望转为正式教师。按理说,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又有革命家庭的背景做支撑,完全可以不去报名。但是,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作为一名一贯积极要求进步的共青团员,我感到自己有必要、有义务响应毛主席和党组织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此自己在全县第一个报了名,并得到在革命熔炉中熔炼多年的父母亲的积极支持。 为了动员像我一样的知青积极响应领袖号召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我根据组织的安排,利用教学的课余时间到柳林镇办的广播站宣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有关政策,宣读大城市知青的先进事迹。由于我的带动和全县各方面的动员,仅一个月时间,第一批主动报名的知青就达到117人。 出发那天,柳林县委在龙王庙露天剧场召开了隆重的欢送大会,会场里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我作为知青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表了决心。当天我们被县里派的大卡车送到村里。 我所插队的村是柳林县金家庄公社下嵋子村,离县城有30多华里路。当时我们点一同去的共有10人,其中3男7女,县里指定我为知青队长。我们到的当天晚上,村里为我们举行了欢迎会,我代表知青表态:一定要安心在农村劳动,好好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同时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说到做到,等到过春节再回家。
1975年5月宋宁(右四)、马丽君、王宝田等知青在农村表决心
我们10个知青分别被分配到4个生产小队。我和一名知青被分配到3队。受激情的燃烧和自信心的鼓舞,我从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带好头,绝不能落后于男同志。村里的大部分土地山高坡陡,属于羊肠小道,路途又较远,我虽然刚开始走山路有点害怕,但不服输,照样和男劳力一样每天沿着陡峭的山路担着粪艰难的行走,时间长了也就不怕了。 那时候,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活干,每天基本上都是一出勤,两送饭,早出晚归。从春到秋的农忙时节主要干农活,每天上地时都是担着一担农家肥,到地里后再开始劳动;秋收时节除出门担粪,上地收割外,回来还得担庄稼。秋收完了再修梯田;冬天主要是造平原、打坝。我们还到公社的水库去参加过修水库劳动。那个年代,共和国刚建立不久,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为了改善一穷二白的面貌,把有限的积累用在发展工业上,国家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国策;而农村生产条件也很落后;再加之建国后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遇到了人口急速增长的时期,因此,各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生活水平的普遍不高。我们和农民一样,吃的大多以高粱面、玉茭面为主,很少能吃到白面。但受激情鼓舞,我和男同志一样,春夏秋和农民一样干农活。春播时,需要用手抓着拌着土的人粪尿往种子上撒,饭送到后,老农们用黄土擦擦手,抓起窝头就吃,刚开始我们不习惯,但为了不和农民产生距离,后来我们也照着农民的样子,擦擦手抓起就吃,谁也没那么多讲究。冬天打坝推平车倒土,把围巾扎在腰间,大冷的天还干的浑身冒汗。在我的带动下,大家积极劳动,热情高涨,很少有人叫苦叫累。受激情的鼓舞,我们还像当年共产党的军队一样,收工后还要给烈军属、孤寡老人担水、扫院做好事。同时,我们还和学校一起搞了科学种田试验田,办起了气象哨,还指导老百姓试验搞起了沼气,取得了成功。所以我们知青队很受老百姓欢迎。 由于我各方面表现突出,1974年5月,大队党支部发展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让我担任了村支部副书记。1975年3月,柳林县召开第二届团代会,我被选为团县委不脱产的副书记,除参与团县委有关重大活动和工作外,平时仍在村里参加劳动。组织的鼓励使我更加信心十足,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扎根农村。当时政策规定,插队够两年遇招工、招生,本人表现好、村里和公社推荐,知青办同意,就可以离开农村。到1975年,我插队已经够了两年。当时,县里陆续给知青点下达了招工、招生指标,村里、公社、县里都推荐我去,但我把每一次的安排指标都让给其他知青战友,自己仍然继续留在村里劳动。 到1976年,我们下嵋子知青点10人就有6人被招工,就剩下我和其他三名知青。当时金家庄公社还有2个知青点,和我们一起插队下去的苏家庄村知青点也仅剩3个人;金家庄公社农场还有10多名知青,比我们迟一年下去。想到知青太分散,生产生活有许多不便,我就想能不能把三个点的知青都合并到一起,再要求来一些知青,由知青单独成立一个农场,这样就会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有利于干事创业。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县知青办领导讲了,得到积极支持。于是1976年4月,3个知青点就合并到金家庄公社所在地,知青办又安排30多名知青到金家庄农场,这样,我们农场共有了50多名知青。我给农场起名为“知青登攀农场”,县里指定我任农场场长。知青办派1名干部带队,公社一名副书记分管知青登攀农场,公社派了2名老农负责农活指导。同时给了我们一块坝地和一部分山地,后来土地不够种,我又向周围村要了一些山坡荒地,开荒种地。
作者(中)在农场与知青闫金梅、岳丁应合影
我们农场分了三个队,即农业队、水保队、蔬菜队。根据知青各类人员的特点和当时的工作需要,还建起了红炉组、铁皮加工组、缝纫组、机电组、面粉加工组、运输队(30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各一台)、基建队,同时办起了图书室、气象观察站,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们建成了以农业为主体,农、林、牧、工、贸一体化的综合型青年农场。此外,我们还经常参加全公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大会战。我们办的气象观察站经常为农村预报天气情况,为广大农民服务。我们的宣传队排练的文艺节目经常给当地老百姓演出,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同时,我们登攀农场在前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后几年还有了一定结余,为国家支援一些余粮。另外,我们还在村里搞了许多公益活动,比如:救济贫困家庭、五保户等。 我们农场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统一起床、统一熄灯。每天早晨起来要做早操,早操后上地,晚上要组织集体学习或排练文艺节目。当时毛主席有一句话:“思想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定要去占领。”为了让无产阶级占领思想阵地,每天晚上,我组织大家学习时事政治,学文化、斗私批修、剖析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比学赶帮超”活动,所以虽然劳动、学习很紧张,但大家思想觉悟很高,气氛也很活跃,积极性空前高涨。担水扫地从不用轮流,大家在做早操前就自动去抢着做;因人多工具少,有的人第一天晚上就把扁担、扫帚藏起来以便第二天能自己做好事。我作为农场场长从不搞特殊,每天都和大家一起到地干农活,有一段时间我腿疼的很厉害,但想到不影响大家的士气,照样坚持每天爬山劳动。以致到现在还落下腿疼的毛病。为了更好地激发知青们的士气,我们还自编自谱曲了登攀农场之歌:“登攀!登攀!奋勇登攀!我们是革命的登攀队,接过前辈手中枪,主席教导记心怀,记心怀。革命青年铁心务农,前进路上打先锋,前进路上打先锋。” 我们知青登攀农场受到老百姓的众口称赞,深得公社领导和知青办、县委、政府的信赖,荣获青年突击队称号,被评为县、区先进集体,并多次受奖。我个人被评为省的先进知青和吕梁地区及柳林县的知青标兵。 在农场插队期间,公社把我报为补贴制干部,每月补贴20元,同时被任命为公社党委委员,但仍在农村劳动。1975年12月,吕梁地区知青办挑选当时插队的优秀知青朱新潮、洪牛牛(二人均为北京知青)、渠向东和我,四个人在全区13个县做了巡回报告。在插队期间,我还经常受母校柳林中学的邀请,给学弟学妹们介绍我插队的情况。 1977年12月,县委决定让我脱产回团县委任专职副书记,当时我从思想上是不愿离开农村的,我当时还和找我谈话的组织部领导说:“我不回去,我要扎根农村。”但领导说这是工作需要,必须回去。我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回到团县委,我协助书记带领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场全体知青、公社领导、带队干部等欢送宋宁(第二排右五)赴职合影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但回想起来,四年的插队生涯,对我而言确实是终身受益。我们插队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阶段。对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人而言,一是通过插队锻炼了我的意志。插队迫使我们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为我后来战胜工作、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奠定了基础。二是插队使我懂得了农民的艰辛,增加了对农民的感情,拉近了和农民的距离。当我走向工作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后,仍常常和农民相比而感到知足,仍对农民群众有一种特殊的情愫,这是我们这些插过队的大多数人能够和普通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打成一片的重要原因,也是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重要基础。三是通过农场两年的带队管理,锻炼了我的组织领导能力,为日后工作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年的插队经历虽苦虽累,但对我是一段永难忘怀的历史,对此我终生不悔。 作者简介:宋宁,女,1954年5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1973年12月赴柳林县金家庄公社下嵋芝大队插队知青,历任下嵋芝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知青登攀农场场长、柳林县团委专职副书记。1980年4月在吕梁地区人事局、地区妇联工作,2004年7月任吕梁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2014年6月退休。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