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厚生”校长传, 半部湖南财经教育史。 吴涛与杨安娜两位同志撰成《厚生风华: 罗徵年传》。 该传以罗徵年生的风华人生为经, 以湖南诸多学界名流、 商界精英、 政界清流为纬, 经纬相交的最大合集便是“厚生”, 即我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前身。 此书语言淳朴, 娓娓道述, 千回百转, 以一位教育家、 实业家的巍峨身躯, 来透视一座湖湘学校创建、 发展、 壮大的历程。 毫无疑问, 这是我校校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存史、 资政、 育人”的重要作用, 将为我校创建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引领和文化支撑。 借此皇皇传著,新时代的湖南财院人缅怀厚生先贤, 聆听厚生故事, 让厚生文脉弦歌不辍、赓续传承。 心系天下, 敢为人先。 此书塑造了一座兴教救国的湖湘先知群像。 著作中的“1933 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 湖南教育界有识之士有感于传统工商业会计人才及中式簿记不能满足现代商业发展的需求, 遂在长沙开福区潮宗街创办我省最早的西式会计职业技术学校———“厚生会计讲习所”, 首任校长为陈家瓒。 建校伊始就突出办学特色, 既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将“不做假账”这一职业操守深深烙在厚生学子心里。 1938 年发生的“文夕大火”让厚生学校毁于一旦。 罗徵年挺身而出, 让濒临倒闭的厚生会计讲习所光芒重新闪耀, 为湖南会计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成为学校发展史上挽狂澜于既倒的中流砥柱。 彼时东南沿海内迁大后方的工厂约有三分之一落户湖南, 三湘大地成为大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 生产地, 各种战略物资这里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科技和教育对于战时的民族工业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本传将罗徵年等人“兴教救国”的宏阔视野和责任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 两位作者通过查阅湖南省档案馆、 我校校史馆等提供的原始资料, 结合深度访谈、 实地走访等方式让我们认识与罗徵年相须而行的“厚生十君子”———熊崇煦、 陈家瓒、 李士元、 王季范、 李肖聃、 柳大谧、 杨蕴三、 赵缭、 朱应祺、 陈家燦。 我们真切感受到厚生人物胸怀天下、 仁爱担当的情怀。 厚生会计讲习所作为湖南培养近代会计专门人才的源头和基础, 为促进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 该作品立论客观严谨, 调研访谈扎实, 史料运用力求丰富和全面, 是校史类著作中值得典藏的佳品。内外兼修, 兼容并包。 此书谱写了一幅正德厚生的育人精神图谱。 生学校从 1938 年觅定长沙西乡“怡莊”作为复校之所到 1945 年迁往湘乡“余 家湾”, 在近八年的时间里, 厚生学校先后迁校五地。 今人可以沿着历史记载, 重走厚生人在三湘四水的办学足迹。 学校秉承“正德厚生, 经世济用”的理念, 培养爱国明理, 有担当、 有责任、 有诚信, 既知“王之事”, 又诚朴实、 不虚不假的会计人才。 入学的第一课就是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书写 0到 10 的阿拉伯数字, 老师反复强调会计的数字是“钱”, 钱不能假, 会计不能出假数字, 充分诠释“正德厚生”的尽人之性以正人德, 尽物之性以正物德的内涵。 大学之大在大师, 在质量, 在特色, 办学特色靠的是扎扎实实的硬功 夫与和谐发展的软环境。 罗徵年邀请李肖聃、 陈铸鑫、 童秉勋、 童秉篪、李凤旸等教育界、 实业界、 政界文化名人授课。 1946 年版的厚生会计学校的课程设置与 1982 年湖南财经学院的课程内容基本相同, 早期的厚生学校已基本具备大学的雏形。 罗徵年甚至认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德智教育应该优于专业教育, 不能把会计教育等同于功利化的教育, 尤其在民族危机和日寇犯我的现实环境中更是如此。 在罗徵年的苦心经营下, 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 学生数剧增, 校誉日隆。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此书谱写了一曲舍我其谁的厚生爱国赞歌。 在厚生的整个发展历史中,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特色为核心目标, 不完善教育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们不仅在这里学习知识, 更是获得了丰富的人生经历。 在日寇犯湘背景下, 厚生坚持办学, 踏实工作, 筚路蓝缕, 这是教育事业对国家最大贡献。 罗徵年发表题为《我愿为祖国而死》的演说, 他提出的“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皆为湖南事”, 校园里曾经漂浮的躁动、 不安、 惶恐开始消散, 厚生学子的脸上重现昔日的阳光、 自信、 从容、 淡定, 这是湘人爱国务实的学风、 士风在教育领域的弘扬。 招生方面采用灵活弹性的招生政策, 学校招收的学生需具备初中水平, 通过考核后即可入学, 但对年龄没有限制。 学校善用报纸、 电台等广告媒介辐射经济发达地区, 厚生学校生源地主要有长沙、 湘潭、 宁乡、 浏阳、 衡阳、 益阳等地, 后扩及浙江、 江西等地。 特别地, 学校优抚烈士子女, 可凭文凭免试入学, 亦可免费就读, 让抗战时期的有志青年在这里接受现代会计教育。 九十年以来, 学校始终以立德为核心、 树人为根本, 强调德行教化的作用,在办学治校过程中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 做到爱国、 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 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积极传播者、 模范践行者。 厚生的历史告诉我们, 只要坚持信念, 奋发向上, 我们就能够不断超 越自我, 不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1944 年 12 月, 学校经费库空援绝,政府下拨的内迁补偿经费又无着落, 这成为横亘在厚生师生面前无法逾越的障碍, 罗徵年执拗变卖自己的长沙浩记贸易公司的房契和股份, 用于改建校舍, 购置图书和学习用具, 可谓毁家纾难。 随校迁徙的老师不计待遇菲薄, 以校为家, 执着于教书育人, 让险象环生的厚生学校再一次凤凰浴火, 涅槃新生。 服务地方经济方面, 厚生学校根据作为战争前哨阵地的湖南, 其军工产业相关部门严重缺乏高级会计人才, 学校善于培养学生学用结合、 用学相长, 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大部分学生未毕业即被用人单位预订, 学生获得的厚生学校毕业证书可当作会计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使用, 很快进入工作岗位, 成为单位的财务骨干。 品学兼优的学生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回报三湘父老, 告慰抗战中牺牲的三湘英烈, 让厚生学校成为湖南民国时期会计教育行业中的“黄埔军校”。 沪有立信, 湘有厚生, 先贤不朽, 精神不灭。 学校史、 知校情、 铸校魂, 读吴涛与杨安娜两位同志撰成的《厚生风华: 罗徵年传》, 我们如得一新世界, 如入一新世界, 纵观厚生会计讲习所到厚生会计学校的这段发展历程, 既是湖南近现代会计教育的缩影, 也是湖南近代会计发展历史的印证, 整理、 挖掘、 研究和弘扬“厚生历史”, 对进一步研究湖南近现代财经教育史意义重大。 学校将积极发挥校史育人功能, 培养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对学校的感情、 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该书出版时逢我校建校九十周年, 光阴荏苒, 薪火相传, 展望未来, 新时代财院人正勠力同心、 奋楫笃行, 谱写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党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杨兰英 2023 年 6 月于梅溪湖畔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