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城市记忆:有轨电车

时间:2025-01-23来源:阿拉老底子 作者:余杰 点击:
上海浙江北路102弄,一条很普通的石库门弄堂。弄堂口的过街楼正中央的石碑上刻写着福禄里三个字。沿着这条路向北走去,天宝里、福庆坊、南阳里一字排开。每一条弄堂的名字里都有一段故事。究竟是什么故事呢,没有文字的记载,久而久之人们早就忘记了。居住在

      上海浙江北路102弄,一条很普通的石库门弄堂。弄堂口的过街楼正中央的石碑上刻写着“福禄里”三个字。沿着这条路向北走去,天宝里、福庆坊、南阳里一字排开。每一条弄堂的名字里都有一段故事。究竟是什么故事呢,没有文字的记载,久而久之人们早就忘记了。居住在石库门里的人常说的是某某是住在某某里或者某某坊几号的。路上遇见的时候会问,侬到福庆坊去啊?勿是,我去南阳里找李家嫂嫂搓麻将。那些挂在弄堂口铁皮牌子标明的某弄数字号码只是在写信的时候,户口登记的时候才会被记起。
 
      这是我童年时候居住的地方。
 
      每天走出弄堂,迎面而来的使“叮叮当,叮叮当”的有轨电车。记得浙江北路上开的是5路电车,天潼路上开过8路电车。他们在路口交汇,朝南开去。5路电车从北站开往卢家湾,8路从杨树浦开过南京路后到达终点站东新桥。
 
      那个时候有轨电车是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公共交通。


      小时候我常常站在弄堂口,看着路上的电车来来回回。那时心里有两个“梦”:第一,乘坐一次电车;第二,长大了当个有轨电车驾驶员。


      第一个“梦”,是那时口袋里没钱。父母给你一分两分的零花钱,我要计划着用呢。到弄堂口的小书摊上能够看上几本书,买个零食可以解解馋。坐有轨电车,免了吧。
 
      第二个“梦”,才是梦。那时才是个小学生,懂啥!
 
      第一个“梦”在1966年夏天后实现了。一场大革命开始后,我们都不上学了。跟着哥哥姐姐们去宣传毛泽东思想,可以不花钱乘上有轨电车,只要挥挥那本语录就行了。哈哈。
 
      每天,有轨电车“叮叮当当”的响声在慢悠悠的告诉你这座城市的苏醒了,或者是睡眠了。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到了夏天都要跑到路旁的人行道上乘凉。我们会捡起一些小石子飞快地跑到有轨电车的路轨旁,把小石子放进路轨中。有轨电车晃悠悠开过来,义无反顾地碾压小石子。咔嚓、咔嚓,发出沉闷的响声时,我们都会开心地拍手叫好。哪管有轨电车的驾驶员探出头来的骂声。


      不过这样的事情要是被大人们发现了,轻的是一顿训斥,重则就是一顿打。“小赤佬,要是电车翻了,侬去吃官司啊!”。
 
      今天,这些无轨电车已经进入了博物馆。上海现在有了新型的有轨电车。前几年到张江园区的时候,我特意在路旁看了一会儿,很漂亮的有轨电车,就是乘客很少。从电视新闻里看到,松江也有有轨电车了,找个机会去看看。
 
      作者简介: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