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升
■姚志康 王金更,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地名,而且是一个已从地图上消失的地名。 它的地理方位在仙霞路、哈密路、淮阴路和林泉路合围区域,约有0.7平方公里。现在的虹桥怡景苑、景博花苑、虹康花苑四期,以及王金更和南王两个农民安置小区就建在这片区域里。 时间回到20世纪50年代,王金更(含小张家宅)是个热闹的地方。这里有67户农家,其中王姓50户。据说王氏祖先明朝年间从浦东迁徙至西乡新泾港畔扎根,落脚在小张家宅的北侧。 这片宅子的农民普遍种植雪菜,20世纪30年代初,王金更人开始腌咸菜,以当地王翰亭家族首创。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家族带动其他庄户腌咸菜已有20多年历史。当时,在市中心的各大菜市场里,卖咸菜的摊贩没有不知“王金更咸菜”的。 王金更咸菜能打响,不仅胜在腌菜技术,还因善于推销。王翰亭的亲侄王永祥是专跑市区菜市场的推销员,和各大菜场打成一片。当年,光是王翰亭一大家每年就要腌制100多缸咸菜,每缸约200市斤,年产两万多市斤。 20世纪50年代,王金更成立互助组,包含了20户组员,专供咸菜。1953年,风调雨顺,互助组雪菜大丰收,组内20户家庭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收割、晾晒、腌制,忙得不亦乐乎,共腌制了218缸咸菜。往缸里码菜是女人们的活计,铺一层雪菜撒一遍粗盐。男人们脚穿草鞋站在缸里转着圈踩,这样处理的雪菜才能腌制透彻。 入秋后上市蔬菜进入淡季,咸菜开始登场。王永祥照例奔波在市里菜场洽谈生意。到达天钥桥菜场时,遇上一个香港大客户要采购咸菜销往香港。王永祥接下这单生意,218缸咸菜卖出了好价钱。菜市场老板也跟着赚了一笔。于是,由菜市场老板出资,请上海电影放映公司专门来王金更放映了两部露天电影,吸引四乡八里的乡亲前来观看,轰动西郊地区。 1953年王金更互助组年终分配,每工单价2.80元,收入名列新泾地区互助组前茅。20户农民皆大欢喜,其中最突出的是王国如四兄弟大家庭,年终分红达到了1500元。1956年,王翰亭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王金更咸菜的名声还招来黄浦区咸菜加工厂落户王金更。1959年,上海各区成立副食品公司,公司还成立了咸菜加工厂。黄浦区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段,没有闲置土地办这类作坊,便联系新泾人民公社,在王金更村宅南侧的土地上办厂,就地收购,就地加工。这家咸菜加工厂一直办到20世纪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后,王金更村民在发展工业、服务业上也走在市郊农村前列。1991年,以王金更生产队为底子的“上海荣茂工贸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成为上海市郊第一家生产队级别的实业公司。 (王绍荣先生对本文提供素材支持)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