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忆天宝

时间:2021-05-19来源:作家文选 《翻身河畔》 作者:李学华 点击:
天宝是镇江知青,姓吴名天宝,在滨淮农场的土地上,无论是老干部、老军工、老知青还是一般农工都亲切的不带姓地叫他天宝或天宝书记、天宝场长。 我和天宝是同窗。1965年我们相识在镇江会计学校的校园里,他只有一米七二的身高,既不英俊也不高大,并且戴着一
天宝是镇江知青,姓吴名天宝,在滨淮农场的土地上,无论是老干部、老军工、老知青还是一般农工都亲切的不带姓地叫他“天宝”或“天宝书记”、“天宝场长”。
我和天宝是同窗。1965年我们相识在镇江会计学校的校园里,他只有一米七二的身高,既不英俊也不高大,并且戴着一千多度的近视眼镜。但他德、智、体全面发展,初中时就加入共青团,曾获得少年田径运动勋章,在学校担任团支部书记。按常规他六八年毕业后应分配工作,但时值文化大革命,学校分配方案已经做好又撤回,在那特殊年代,我和他都成为老三届中的一名知青。
我和天宝是农友。一九六九年的三月七日,它既不是传统节日,更不是法定假日,但它对曾经下放到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些镇江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五十年前的这一天,我们和五千多名镇江知青一起在七号码头登上拖货的水泥拖驳,我们乘坐了同一条船离开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奔赴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临海农场。被安排在二十四大队,做了一名农工。巧合的是,在我们离开故乡的这天,正好是天宝二十虚岁的生日。
当年九月天宝被调到二师师部从事财务工作。不久,又因工作需要参加了滨淮农场盐场的筹建工作,并留在该单位先后从事会计和领导工作(盐场是滨淮农场的分场)。可能是机遇,当然他自身也很优秀,于1976年4月经江苏省农垦局党组批准,担任滨淮农场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两年后改任党委副书记、副场长,1983年主持党委工作,次年任党委书记。1988年3月江苏农垦在滨淮农场首次实行场长公开招聘,荣幸胜出,担任滨淮农场场长。1990年2月,调至江苏农垦镇江物资公司工作,直到2001年去世。在农垦战线整整干了三十三年,实现了他生前许下的“死也要死在农垦”的诺言。
我和天宝是伴侣。因有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但我们仅仅相伴了25年,他就永远的离开了我和女儿,
77年4月我调到滨淮农场,记得那天,临海农场专门动用唯一的一辆吉普车由谷副场长亲自送我到滨淮农场。在政工科秦干事(无锡知青)那里领了结婚证,食堂张事务长(滨海知青)亲自掌厨帮我们做了一桌婚宴,市公司郁局长来参加了,这就是我们的婚礼,按照当时流行语叫“革命的婚礼”,花掉了我们俩一个月的工资。在宿舍区的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安了家,结束单身生活。我们在滨淮农场生活了整整15年,我们的小家庭创下许多第一:
第一,我们家没有小锅屋和大草堆,因锅屋被别人家占着,我们就靠火油炉开始了小家庭的生活,后来改烧蜂窝煤,我们在镇江做了蜂窝煤模具带到农场自己加工。第二,我们的家具是在上海购置的32条腿(一付床架,一只五斗橱,一张八玲台,四张方橙),天宝在淮阴买了二张滕椅,桌上铺放的是我自己用白丝光线勾的台布。还有我的陪嫁——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在上世纪末的农场那是独一无二的。第三,我们仅生了一个女儿就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很多同志不可思议。第四,天宝自己组装了一台九英寸的电视机,用四根大毛竹联结起来架了根天线,每天晚上准时在我家门口播放电视节目,总是围着几十人观看,那个年代在农场“电视”这玩意儿就是西洋景。第五,八十年代初,天宝在无锡买回来一台水仙牌全自动洗衣机,(那可是花光了我们的全部积蓄),开始怎么操作都不工作,经天宝确认线路没问题,当时省公司农业处有位技术员正好在农场,他检查后确认机械没问题,奇了怪了,原来是水没放到位。……“N个的第一”体现的是天宝生活的理念及思维超前模式,他总想把城市的精神文明带到我们的第二故乡。
天宝在主政滨淮农场期间,他团结并带领领导班子改变了农场面貌,改单一农作物生产为多种经营,他的经营理念是“稳步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工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新办了渔场、对虾场,又与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作经营对虾养殖及产品加工,当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全省、全国同行业中处领先地位,受到农垦总公司嘉奖。农场还从美国引进“AA”父母代种鸡6000套,从海门等地引进种蛋,建立了种禽场,同时投资七十万元从荷兰购进鸡鸭宰杀线设备,为了生产配套,建了一座一百吨组装式冷库和单班制年产一千五百吨的饲料加工厂,为农场的三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大力气发展工业,本着:上马快,花钱少,收益好的原则,在农场专门成立工业科,陆续兴办有:无线电厂、玻璃钢厂、针织厂、地毯厂、酒厂,巩固发展了加工厂、修理厂、蓄电池厂和砖瓦厂等等。
在江苏农垦系统率先推出小城镇建设。1983年,农场投资六十七万元新建职工俱乐部,可容纳观众一千余人,彻底告别了在场头看露天电影的习惯。多年来,职工俱乐部成为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室内电影放映及文娱演出的主要场所,并多次请来淮剧团、杂技团、歌舞团等举办大型演出,为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次年又建了四层办公楼,总面积约两千平方米,这既改善了办公条件,又筑巢引凤,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和专家自愿来农场工作,同时也为农产品打出名气,拓展销路,真是一举多得。
为了改善全场职工的饮用水源,先后投资两百五十万元,打深井水十一口,管道铺设到各家各户,使全场职工都用上、吃上了自来水。
我们刚到农场时是煤油灯照明,1976年农场建了变电所,因诸多条件限制,尚不能满足职工家庭用电,天宝与变电所的同志一起跑增容、扩建、与供电部门协商增加供电指标等等,不仅解决了职工生活用电与农田电力排灌问题,还提高了农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到旱涝保收。
1988至1990年,滨淮农场建场史上的第一条串场砂石公路建成,给职工解决了交通难的问题。并在办公楼通往公交站台修建了一条十米宽、八百米长的水泥路,这样与外界的交往就达到了风雨无阻。1983年农场电视差转台组建并开播,1987年9月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自建成立,农场职工可以直接收看外界的新鲜事物,托宽了眼界。
1984年农场创办了职工学校,培养了五十余名本土的农技和财会人员,目前,他们已成为农场的主要骨干。
天宝有超前的经营理念,当我们的庄稼还种在地里,他就和他的助手跑销路,到各城市粮食部门推销我们的产品,拿回定金和销售款,解决农场资金短缺的问题,用现在的话叫“融资经营”。
天宝尊重老同志。农场有一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的老干部,平时他会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关心他们的生活,甚至帮助解决他们的家庭矛盾。同时认真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农场有一位国民党特赦人员,他的特长是建筑工程师,天宝用其所长,农场的俱乐部和办公楼的设计都出于他之手,至今也不落伍。逢年过节,天宝总是带着我们全家上门慰问,回家探亲也会带些镇江特产送去,我们离开农场后他经常给我们写信表示共产党的政策好,不忘共产党的恩情,他说:从天宝书记的身上看到共产党人很有人情味。
天宝广交朋友。除正常接待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朋友外,他与地方上的财政、工商、税务、银行,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关系均很融洽,与县政府四套班子的领导也经常交流,彻底改变了农场与地方政府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他还邀请知名作家海笑先生到农场作客,体验农场生活。澳大利亚驻沪领事馆的领事奥克先生也来农场参观。
天宝是一名普通的镇江知青,是农场的艰苦环境和质朴的农场人哺育了他,他没有辜负众望,走上领导岗位后又以满腔热情反哺农场,并得到农场人的爱戴和尊敬。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走得极其匆忙,当这一恶耗传到农场后,农场的干部职工自发组织了近二百人前来镇江吊唁,在吊唁现场,他们行的是跪拜式大礼,并有人主动为他守灵,还有人提出请求要把“天宝场长”请回农场,让农场人永远记住他!
我被他们质朴的情感感动得泪流不止,天宝他走了十八个年头,经常有他当年的同事与部下专程来镇江为他扫墓。
天宝虽然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带领滨淮农场的职工一步一个脚印的改变了农场面貌,为农场的腾飞奠定了基石。
时光如水,天宝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他永远是我心中的骄傲。所以在镇江建知青园时,我以吴天宝的名义捐赠了人民币一万元,有人认为我多此一举,但我认为他是镇江知青的一员,应该为知青园建设出点力,应该让他的名字,他的精神,他的情结,与“知青石”共存!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后人怎么评价,知青本身已成为一座丰碑。
 
【个人简介:李学华,67年毕业于镇江会计学校。69年3月下放至国营临海农场(二师十一团),77年4月调滨淮农场(二师九团),99年调回镇江工作,2003年退休。】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