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建场七十年的山市马场历史曾有知青的十年贡献

时间:2021-04-29来源:上海知青网 作者:稿件来源张龙生 点击:
------------回忆上海知青李慧兰 2021年四月清明节,在山市马场微信群里,有宗清山转发了一条原山市马场知青2018年在山市马场给李慧兰扫墓的短视频,引起了在上海的各地老知青老职工的关注,也得到现任山市种奶牛场场党委领导的关注,场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喜庆
------------回忆上海知青李慧兰
    2021年四月清明节,在山市马场微信群里,有宗清山转发了一条原山市马场知青2018年在山市马场给李慧兰扫墓的短视频,引起了在上海的各地老知青老职工的关注,也得到现任山市种奶牛场场党委领导的关注,场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喜庆的重视,周沪威同志召集陈洪军 陈玉兰 陈昌根 姚春妹 龚荣海 刘云珍  姜政道 宗清山 穆万军 刘红光 沈桂祥 陈风林 顾金娥等同志召开了座谈会和网络会议,会谈和访问。山市马场领导记得我们知青历史的十年为建设农场做出了贡献。因此,汇总了曾经的记忆,以口述 笔记 日记 等等形式讲出在山市马场建场七十年中,知青曾经的十年点滴,以伺后人,不忘初心。
打开上海知青襄河情论坛上我们的山市马场专栏,看到2011年4月1日有上海知青蒋淑飞转发原山市马场学校学生田智元写的报道文章:《永远的知青李慧兰 田智元稿》, 她的名字叫李慧兰,是上海知青,当年下乡的单位是山市种马场的麦场。在一次劳动中,她看到康拜因联合收割机里残留了很多的麦粒,出于对职业的负责、出于对国家财产的珍爱,她钻进收割机里去收拾那些残留的粮食……,而驾驶收割机的收割手不知道机器里面还有人在清理那些残留的粮食,他启动了收割机准备劳动……悲剧就这样发生了!李慧兰,这位来自上海的姑娘,她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她的离去,使得上海知青失去了一位好姐妹,山市马场的父老乡亲也同样失去了一位好儿女!她的追悼会是在五里山召开的,那一年我才上小学一年级。她的坟茔就在进入五里山的入口处。开追悼会的那天,马场的领导来了、知青战友们来了、马场的父老乡亲们来了、子弟学校的学生们来了。此时的天空虽是晴朗,太阳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周围的群山为她呜咽、微风划过的山林,松涛也化作悲鸣;石砬山失去了往日的巍峨,大西河水也顿失涛声……,在五里山岗、在她工作过的麦场、在办公楼前、在松林道上,在马场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万人空巷。马场人、知青人、上至耋耄老者、下至刚刚懂事的孩童,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祭奠这位来自上海的好姑娘……!
时光荏苒三十余载,当年的上海姑娘没有和其他知青一样返回自己的故乡、没能回到自己父母的身旁。她没来得及享受生活的美好,更没有尝试婚姻的幸福,她没有享受到父母的关爱,更没有品味到初为人母的那份慈祥。她用青春抒写了一份壮烈,她用热血浇灌了这片土地,她带着未知的遗憾,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马场人不会忘记,那片黑土地也不会忘记,曾有这样一位来自上海的姑娘,她的身躯永别于父母,静静地长眠于山市马场的青山绿水间!
上海老知青陈洪军是1971年3月份到山市马场在四队,后来到二队当了教师中心学校老师,到1973年8月离开山市马场,到上海华东师大外语系上学。陈洪军是在山市马场中心学校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部队研究所,获得国家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津贴,今年依然在担任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洪军说山市马场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出来没有给山市马场丢脸,多多少少地做了一些事情,可以骄傲地告慰山市马场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是你们培养出来的。
陈洪军回忆了当年参加李慧兰善后处理的经过。场部有政治部主任潘军负责,委托我全面处理一些相关事情,当时,省农牧局的三位领导也到场指导协调,感觉到局里场里对知青去世的事情非常重视,处理的结果也比较符合妥当,得到李慧兰的父母认可,没有不满意的问题,做到了给马场人好好的交待。如今,在上海的山市马场老知青老职工有好多好几百,大家都从心里把山市马场作为我们的第二故乡,现在来回忆曾经的事情和走过的路,可能会对今后后一辈的人或者现在的人有些启示。也是我们马场的一小段历史,也会让我们老知青能经常回去看看。好的东西要传承下去,这样有利于大家,有利于马场企业的建设。
李慧兰1951年4月29日出生,十六岁就和我们一起到黑龙江襄河马场一年左右后,来到山市马场,1973年8月19日因为在麦田里的康拜因联合收割机下面清理收集管道里面的麦穗被突然启动的车轮压过伤重去世。在抢救李慧兰的过程中,原在山市马场医院医生的上海老知青姜政道回忆说道:当时为了送李慧兰到牡丹江市里抢救,有汽车队王景星开车送到山市火车站,火车车站调度联系调来一辆火车头挂一节车厢直奔海林,一路上医生高淑华,蒲秀英随同护理。可惜没到海林,李慧兰就停止了生命。在海林火车站,有山市马场的场长薛启桐亲自调车随车到海林接回李慧兰的遗体到农场落葬。
上海原山市马场老知青林菊红。她与李慧兰住在四队同一个宿舍里。1971年我们从襄河马场调到山市马场,我们四个上海女知青被分配到四队菜园子。我们几个在老班长刘宝惠指导下,学会了种菜除草。李慧兰是我们当中岁数最小的一个,但是她干起活来又快又好,总是干在别人前面。她能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自己的活干完了,去帮助那些年老的贫下中农把活干完一起下班。1973年秋收那天,中午马车送饭到地里来了,大伙一起去吃午饭。吃完午饭后,别的同志都休息了,这时李慧兰看见康拜因接粮筒周围有掉下的粮食,李慧兰就把它捡起来,这时,又看见康拜因粮食筒里没有清理干净,下午车子要往别的地块去途中颠落,这样太浪费粮食了。这时,李慧兰放弃了休息,又钻到康拜因的麦筒里去清理,等到清理干净后,她人还没爬出康拜因麦筒,到下午1点钟开工了,没想到司机于世田上车,也没有观察康拜因四周的情况,直接就发动了机器,等大家发现已经来不及了,李慧兰倒在门上泊中,就这样李慧兰为了国家的财产,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姚春妹是原山市马场上海女知青,和李慧兰在一个学校同学。最近她回忆到:回想起我们从襄河种马场调往山市种马场的一个感人情景,仿佛就在眼前。1971年3月的一天在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们二十几位来自不同分厂的知青被分配到山市种马场四分场,其中只有4位女知青,我们被安排在一幢门朝北的房间里,当时一进门我就说:“我胆小,床位要靠里面点。”还有人说“怕冷,离门远一点。”结果李慧兰不假思索地说:“我胆大,不怕冷,就睡靠门最近吧。”就这样床铺好以后我睡在了最里面,而李慧兰的床位在最外面。事后通过接触,才知道李慧兰是我们四位女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这种谦让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过后觉得与她相比实是惭愧。一位年龄最小却处处想着别人,帮助别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从这件事情能看出她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一位心胸宽广无私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相处的很融洽,情同姐妹。刘云珍就是姐妹四个一位姐姐,她也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在马场的生活和工作,也回忆了李慧兰的小事。
上海知青宗春山从1963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73年调到黑龙江山市马场和弟弟宗清山两家汇合。在他的回忆录文章里记录了许多在山市马场的经历。也记录了与新疆兵团生活的对比,深刻地说出了山市马场不仅山水物产丰富地方好,更多的是山市马场的马场人更好。宗春山1978年5月份回上海。退休前是上海杨浦运输公司工会主席、保卫科长。宗春山的妻子王美琪是原马场一队知青在上海国棉十二厂棉纺车间工段长,大女儿是控二小学教师数学组长,小女儿是沪东造船厂车间主任,全家都是山市马场人。他们在1999年和2002年回访山市马场的回忆录里对李慧兰有这样的记叙:李慧兰我曾经见过一面是在场部商店门口正和弟媳吴凤娣闲聊时,吴凤娣向我介绍的,这次见面既是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微高的个儿瓜子脸大大的眼睛看上去就像阿尔巴尼亚人长得倒有几分姿色,听说她在少年的时候母亲就去世,18岁那年适逢上山下乡依然决然的报名来到了北大荒。文中记载了在公路边场领导为李慧兰墓建了一个大石碑“上海知青李慧兰同志之墓”后来马场人于世田为李慧兰迁坟。这次宗春山共四个人和拉锅子、药店老板上海知青穆万军、银行行长蔡亚洲一起为李慧兰扫墓,为拉锅子的父亲李宝清扫墓。
2005年夏季宗春山和宗清山兄弟两家四人回马场时,再去给李慧兰墓地扫墓。2018年宗清山等人也关于马场探亲并扫墓,
在上海老知青座谈会之后,又走访了原山市马场上海知青穆万军和刘红光夫妇,陈风林,顾金娥等人畅谈当年经历。回忆到在1976年夏季,马场场团委书记王晓芝和陈玉兰等人组织并带领场部学校的学生集体去给李慧兰墓地扫墓。可见当年山市马场的领导和职工是非常关爱知青,以知青为亲人,所以五十年后我们依然念念不忘山市马场,惦念马场人。
穆万军刘红光夫妇回忆了当年在山市马场的经历,穆万军是上海知青。刘红光的父亲刘坤是山市马场的老职工,刘红光毕业后在马场上班,与李慧兰四人在一起居住,对李慧兰的工作思想品德很是称赞,对知青的感情很深厚,之所以成为知青穆万军的妻子。穆万军回忆了当年马场的许多往事,谈到李慧兰的事故,也谈到了把生命留在马场的原上海知青裴海波的死亡事故,裴海波是请假一周看望在黑龙江农场的父亲回来,因为要赶回场里积肥班上夜班给大地送肥,竟然跳山市站不停站的火车而身亡,也葬在四队南山。尽管是一个意外事故,但是也是知青为马场献出了生命。
在座谈会上,原学校上海知青周沪威老师深情地谈到了李慧兰把生命留给了山市马场,留给了当年的我们知青,她的生命记忆也是我们知青在山市马场第二故乡的记忆,是一代人两代人永远不能忘记的,因此,对李慧兰应该有个传承知青十年马场建设历史的维护方法,让人们知道每年有组织上的人来提起她,关心她的故事,激励后人更好地为建设山市马场做贡献。
山市马场的知青,经历十年的过程,大部分已经返城和退休。可我们还知道有一位至今依然扎根在马场的知青赵伶云,他当年下乡是上海赴黑龙江知青一连连队的连长,1971年从襄河调到山市马场,扎根安家马场,真正的如马场人马场知青们所说的襄河有水山市有山,真是山高水长,五十多年来铸就了历史的榜样,对赵伶云这样的老同志我们应该更加关心更加爱护。
建场七十年的山市马场历史曾有知青的十年贡献,李慧兰的故事根源在山市马场,记载着我们知青十年建设马场的历史,也是把我们知青的心、知青的情留在了山市马场,永世难忘,永远流传。
                                 2021年4月稿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