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艰辛的回家探亲之旅

时间:2020-09-02来源: 苏州知青 作者:朱永仁 点击:
每当我经过京杭大运河,望着劈波斩浪,满载货物的船队,总会勾起对知青艰苦岁月的回忆。特别难忘当年知青春节返锡探亲、乘坐驳船,历尽艰辛的情景,宛如大运河中的浪花,不时在脑海中翻滚。 那年春节前夕,淮海大地,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数以千计的无锡知青
     
 
      每当我经过京杭大运河,望着劈波斩浪,满载货物的船队,总会勾起对知青艰苦岁月的回忆。特别难忘当年知青春节返锡探亲、乘坐驳船,历尽艰辛的情景,宛如大运河中的浪花,不时在脑海中翻滚。
     那年春节前夕,淮海大地,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数以千计的无锡知青被通知集中回城探亲。运输工具是农场向无锡市航运公司租赁的货船,场领导指定我带队,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受领这个任务我顾虑重重,深感担子太重,责任太大。根本原因是租赁的货船不具备载客的资质,既没有基本的生活设施,也没有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从农场到无锡三天三夜的航程,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然而“命令”没有我申述理由的余地,这让我焦虑不安。
      船队由一艘拖轮和16条铁驳船组成,每条铁驳60吨,十分简陋,船舱底部铺一层稻草垫子给知青乘坐,顶部是盖舱板,用来堆放知青平时省吃俭用、从六垛、八滩集镇上购买的鸡、鸭、鹅、花生、芝麻、猪肉、大米等农副产品,虽然重量不大,但占面积,堆放在甲板上,足有一人高,盖上油布,用绳索网住。船的前方留出一米见方的洞口,下面安放一张木梯,供知青进出,每条驳船要安排100多人,拥挤不堪,估算一下,每个知青在舱底面积只有0. 5平方米,也就是只能抱膝而坐,人躺不下,已经没有空间了。人站不直,舱底到顶部舱板高度不到1. 5米,只能弯着腰走。驳船前舱甲板上搭一个简易厕所,用根木棍支撑,四周围用草席围住,里面放一个木桶,供男女知青共用。
     知青们都在这昏暗不见阳光,也不通风的船舱里,开始艰难的探亲之旅。
      出发那天,天气寒冷,平静的河面上结了一层薄冰,船舱外刺骨的寒风呼呼作响,船舱内寒气逼人,船队缓慢地前行,浪花不断地拍打船舷,激起的水花在空中打了个转又回落在水中。我心事重重:“这么拥挤,知青封闭在舱内,安全会不会出问题?天这么冷,知青连躺下睡个觉都成问题,怎么办?一百多个知青公用只有一个位的厕所,怎么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在脑海中涌现,尽管出发前,各连队进行过要有吃苦准备和安全、守纪的教育,但是眼下的实际问题如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知青情绪甚至会激化矛盾,酿成后患。况且船队又由于东坎闸故障滞留了两天多才到达六垛闸口,使得归心似箭而按时早早来到闸口等候的各连队知青,在天寒地冻里露天冻了两夜,知青的怒火几乎即将爆发。
     夜慕降临了,乌云遮住了月亮,水面笼草在一片黑暗之中,只有轮船的发动机轰轰作响中,使人感到透心的寒冷。坐立不安的我拉上船队负责人,要他陪我去巡查每一条驳船,说实话,我头一次黑夜在船舷上走,双腿发软,心里紧张,很害怕,船长一手打着手电,一手拉着我,劝我放下心,不会出事的,还说我太紧张了,突然,眼前出现一幕把我惊呆了:船舷的一侧有10多名男知青双于拉着船舷的绳子,冒着寒风光着屁股蹲着大便。我声嘶力竭地喊看 你们不要命啦!千万拉住绳子,干万不要松手,注意安全!”其中一个知青对我说:“没有办法,逼上梁山,一百多人,一个木桶,男女共用,给女知青用都紧张,男知青到哪里拉?白天没法只能晚上拉”, 我随即与船长商量,我说:“这个知青说在理上,不给他们这么做,那他们怎么拉?若同意他们这么做,风险又太大,办法是夜晚来临,男知青方便,一定要告知船老大,由船老大负责看护,防止意外,同时男知青方便也要告知知青所在船的负责人,便于掌握情况。”船长说:“那你同意了,万一出了问题你能负责?”我说:“只要你船长大人把船老大看护的工作落实好,负责好,就不会出问题,万一出问题,我们二人一起来担当。”最终船长同意了,第二天,我们双方的把这个意见分别贯彻下去,较好地解决了“拉”的问题。
     巡查中我发现,每天清晨,每条船上总有少数知青爬上甲板,松开油布上的原绳,寻找自己所带的活鸡,给它喂食,有时不小心鸡从笼中飞出,知青满甲板追捉,非常危险。我马上与船长协商,凡知青上甲板喂鸡或拿东西,一定要告知船老大、由他们监护,防止出事。
     巡查中我还发现,有一个连队在处理船舱拥挤,难以躺下入睡的问题上做得很好,他们发扬互爱互助、互谅互让的精神,用轮换的方法解决睡的问题,即今晚一部分人躺下睡,另一部分则坐着打盹,白天则轮换过来,对体弱、身体不适的知青,则照顾他们躺下休息,我把这个连队的做法及时介绍给各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知青在船上的生活是艰苦的,三天三夜挤在昏暗的舱里,不见阳光,不能外出活动,空气浑浊,人腰酸背痛,头晕脑胀,休息不好,还吃不好,一天三顿吃自带的冷饭冷咸菜,或者啃冷的大卷子。船后梢一只煤球炉根本来不及供应热开水更谈不上洗脸,刷牙······这样的日子,回忆起来真不可思议。
     在船上的三个日日夜夜,我一直处在寝食不安,彻夜难眠,同时担心出事的紧张状态。每天我都要走访每条驳船,听取意见,倾听知青的心声,尽可能地做好解释、劝导工作。他们见到我,抱怨甚至气愤地说“领队,这样安排太无情了吧,一百多人,封闭在船舱内,站不直,躺不下,三天三夜,把我们当成什么了,我们是人,不是猪,猪还能站立------”,还有知青说:“苦了一年,春天在棉田里间苗累得爬着干活;夏天喷晒农药,中毒倒在田间;秋天采摘棉花,手上脸上刮得伤痕累累,好容易盼到探亲,在船上还继续受罪,作了孽了!”另一个知青插话:“我们种水稻更苦,插秧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秧季三、四十天,手脚天天在泥水中浸泡 皮肉溃烂,钻心疼痛,为农场拼死拼活干,全靠精神支撑,想不到农场这么抠门,就不能多安排几条船,让我们宽松一点,少受点苦吗?”。知青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自己的艰辛,抱怨农场对知青的冷漠,指责他们对知青感情的缺失,当然也有个别知青发表“吃苦培养了革命意志等"激进的言论,听后心情复杂,感叹唏嘘。
      知青归心似箭,在船舱内却是度日如年。在历经三天三夜的煎熬后,汽笛长鸣,船队终于驶抵无锡,船缓缓靠向文化宫桥堍。这天阳光灿烂,知青们激动地走出昏暗的船舱,迎着太阳,一扫愁容,脸上露出了微笑,他们站在甲板上高呼“到家了,我们到家了!”岸边,知青的亲人早在等候,翘首以望,黑压压的人群,自行车、三轮车、板车绵延数百米,终于团聚了。 
     望着知青与亲人长时间相拥而泣的场景,听着家长问寒问暖的亲切话语,我的眼眶湿润了。人群渐渐散去了,我长长地吁了口气,重压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带队的任务终于完成。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匆忙赶到邮局,给农场及时发出“知青安全抵达无锡”的电报。
     1977年2月7日,临海农场运送无锡知青探亲的船队发生沉船事故,27名年轻鲜活的生命无情地被河水吞噬,家人的悲伤,亲人的呼唤再也唤不回来知青宝贵的生命。这个事故,创下了建国以来内河航运史上遇难人数最多的记录,教训沉痛,触目惊心,事故引起了中央、省、市、农垦局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此结束了“用货船载人,人货混装,无视知青生命”的历史。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