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市一医院:见证与时疫抗争的历史

时间:2020-04-0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沈轶伦 点击:
20世纪40年代的手术室 ◆1947年,《和平日报》报道公济医院首创流动医院 1900年,从苏州河上眺望公济医院。 1948年,《新闻报》报道公济流动医院行至苏州为患者诊治 图片均由市一医院提供 从100多年前公济医院里的隔离病房,到抗击流行病中诞生的医院旧址,
20世纪40年代的手术室
◆1947年,《和平日报》报道公济医院首创流动医院
1900年,从苏州河上眺望公济医院。
1948年,《新闻报》报道公济流动医院行至苏州为患者诊治 图片均由市一医院提供

      从100多年前公济医院里的隔离病房,到抗击流行病中诞生的医院旧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拥有的156年院史,恰好见证着这座城市和传染病抗争的历史。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市一医院前后派出3批共161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农历大年初一,来自这座医院的医护专家,登上目的地为武汉的飞机,踏上驰援征程。

      ■记者 沈轶伦

      疫情中诞生的隔离病房、隔离医院

      19世纪末,和当时的上海缠斗已久的霍乱,再次出现在城市的外侨区。

      根据《上海卫生志》显示,早在道光元年(1821年)即有霍乱传入中国、波及上海的文献记载。此后,1827年、1840年、1849年,上海均有霍乱流行。1851年5、6、7月间,上海伤寒广泛流行,许多人死亡。自此伤寒连年发病,时有流行。同治元年(1862年),上海外侨中有染鼠疫身亡者。光绪七年(1881年),《申报》刊登上海天花盛行的报道。1884年,恶性疟疾肆虐申城,常年为害……经过几十年和流行病的交手后,上海人意识到,必须阻断疫情传播,才能控制疾病蔓延。

      1880年,在苏州河北岸一幢还很新的医院院舍里,新添了一种对当时的上海人来说非常新鲜的防疫手段:将部分病区改为隔离病房。1883年,医院又新建隔离病房。而诞生这一新事物的医院,名为上海公济医院,此时,距离这家医院搬到此处,才刚刚过去几年。

      公济医院,最初名为公病院,英文名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由意大利神父德杜若兰·玛诺(P.Mannus Desjacoues)为集资发起人,从在沪外侨中募资,成立于清同治四年(1864年)。医院最初在外滩今中山东二路22号租用一幢4层楼房作为院舍办院,因地处法租界,故又被市民称为“法国医院(France Hospital)”。后因太古洋行收购医院所租赁的房屋及地基,院方于1875年购得今北苏州路190号地18亩,在翌年建成新院舍,含病房楼3412平方米、辅助楼2412平方米,设置床位100余张。1877年,医院中文名改为“上海公济医院”,并启用新院舍。这,也就是后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资料参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志》)

      几乎在公济医院开设隔离病房的同时,当时的上海市政管理机构在相关会议上提到,虽然公济医院内设有隔离病房,但数量不足,恐怕难以应对突发性传染病,建议在上海相对偏僻的地方新建一家专门的隔离医院。1904年,当局在靶子路1号(今武进路)建造医院一所。“凡居民感染疾疫、危险疾症,俱可送入院内医治,不费分文。如欲独居一室,院中亦备有房屋,惟病者略行贴费。”这所医院的名字是“Municipal Isolation Hospital”,也就是“隔离医院”,为了避免民众恐慌,中文名称为“工部局医院”。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所医院被日本人接管,成为日本同仁会上海医院,1945年日本战败后回到上海人民手中,改为上海市第五医院,1949年后改为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旧上海的传染病与隔离医院》,薛理勇)

      1952年,上海市卫生局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将公济医院改名为“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1953年1月,新院名启用,1966年2月又更名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960年2月20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至闵行区鹤庆路。上海市卫生局将该院位于虹口区武进路85号的院舍调拨给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如今,武进路85号,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所在。

      两股有关抗击时疫的历史,奇妙地在这里汇合了。

      第一家车轮上的“流动医院”

      市一为上海带来的许多第一,不仅限于抗击疫情。

      曾于1961年到1984年担任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唐孝均,第一次走进这家医院当实习医生是在1947年。他回忆抗战后的上海医疗:“从设备和技术的先进程度上来讲,宝隆医院(同济医院前身,现址为长征医院)是最强的。但公济医院的条件、服务却是上海最好的。每一个病房区至少有两位修女和一个护士负责,每间病房都有独立的卫浴设备。”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所医院只为达官贵人服务。在这所医院的创举里,有一项最为后人津津乐道,那便是医院在时任院长朱仰高的带领下,开创了上海乃至远东地区的第一家“流动医院”,这一举措正是如今送医送药下乡活动的雏形。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上海,卫生设施被严重破坏,各类传染病在百姓中流行。城市中的病患还有医院和慈善机构救治,而乡村贫苦病患一旦得病,根本无力也无处就医。见此,朱仰高让医院筹资购得一辆五吨重的卡车,改装后开往农村送医上门。1947年,车轮上的“流动医院”出发了。

      “车厢顶前部有一个大柜,内置可以折叠的桌子14张,以及凳子56只。车厢左前角是一间洗X光片子的暗房,旁边是盥洗设备,面盆下面有个小冰箱。再往后是沙发座位,座位的靠背翻起,里面装了10磅盛药的玻瓶5只,座位下面可以放许多零星物件。再后面就是一只小坐凳,里面装的是X光机器。最后是发电机,外面有一个铝制的罩子,平时用来保护发电机,到施诊的时候,也可当作挂号柜。向车厢右边看,前面是一张两层的病床,放下来,变成可供五六人坐的沙发。其次是大小2张沙发座位,小的构造同左侧,大小19只药箱就放在那张大沙发座位之下,右侧最后端是化验设备。车后有两扇门,每扇门上附有一个箱子,一个装了可以折叠的手术台,另一个则放十余块黑色窗幕,用来遮盖车上的窗子,使车厢变成暂时的X光室。车厢后部地板下留出一大空隙,放置两个帐篷以及十几丈的线网。车尾有电铃通达司机,可以指挥司机开车停车。车窗以上的空隙都利用来制造木柜,放置零星杂物。”

      “流动医院”第一次试运行,选择了上海近郊大场余庆桥。医院正副院长牵头,医师、护士、助产士、化验员、事务、工役和两位司机,分坐“流动医院”及大型吉普卡改造的救护车,在那儿施诊3个小时,诊治200多名病人。以后每次出诊,均为每周日上午七时,轮流到大场、闵行、虹桥三处施诊,在一年之中,先后巡回浦东、松江,鼎盛时期还曾跨埠抵达常熟、苏州、南京、海宁和杭州出诊。(资料参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志》)

      登上目的地为武汉的飞机

      而说到X光机,也同样和这家医院密不可分。

      1896年,英籍医生尼尔·麦克劳德(Neil Macleod,1847年-1921年)到公济医院担任全科医生,1913年建立放射科并担任放射科医生。他将X光机引进上海,自己也成为中国放射学的先驱之一。

      1921年,麦克劳德医生在伦敦去世后,上海公济医院入口的对面门厅处还为他设立纪念碑。事实上,如今长宁区西部的淮阴路在1943年以前,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麦克利奥路,以纪念他将X光机引进上海。而淮阴路上,曾有上海防痨协会肺病第一医院,专门治疗另一种当时上海人闻之色变的传染病——肺结核。

      在北苏州路上,公济医院成为人人知道的“市一”后,医院先后聘请任廷桂、乐文照、胡懋廉、尤彭熙、陈鸿达、赵东生、龚闽珠、张友梅、黄正、林元英、潘景之等担任医院各科主任,群星璀璨,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从100多年前在公济医院里的隔离病房,到抗击流行病中诞生的市一医院旧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拥有的156年院史,恰好见证着这座城市和疾病抗争的历史。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市一医院前后派出3批共161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农历大年初一,来自这座医院的医护专家,登上目的地为武汉的飞机,踏上驰援征程。
 
      老辰光网转载此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相关内容和图片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留言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