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我们也是兵

时间:2019-12-09来源:未知 作者:刘宏海 点击:
军训 1972年 拍摄:董景星 这是一张引人瞩目的照片。年轻人看了觉得好玩、有趣,好像电影里的儿童团;年长的看了,心绪激荡,勾起无尽的回忆,似乎回到了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 的确,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前期,全国上下都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准
 
 
军训    1972年     拍摄:董景星
 
       这是一张引人瞩目的照片。年轻人看了觉得好玩、有趣,好像电影里的儿童团;年长的看了,心绪激荡,勾起无尽的回忆,似乎回到了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
       的确,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前期,全国上下都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准绳开展各项工作。当年的黑龙江是反修前哨,特别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前后,中苏边境剑拔弩张,形势格外紧张,屯垦戍边不光是生产建设兵团的任务,更是全省军民的任务。记得初到北大荒的几年里,大部分单位和机构都编成准军事化组织,兵团有班排连营团,社队有民兵连,公社有民兵营,农场也效仿设置。军训几乎是每个人必须参加的重要活动,在准备打仗的同时,锻炼了知青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了团队精神。
       那时,解放军的威望空前高涨,人人羡慕当兵的。上山下乡选择黑龙江的,多半是因为那里的战争气氛浓郁。到了边疆,谁都想拥有一杆枪,那怕是老式步枪也行,所以能进入武装值班分队或武装民兵连的知青无疑是光荣和幸运的。大多数知青无法得到一支属于自己的枪,但参加军训还是必须的。每天清晨,各个知青点无一例外地列队、出操、跑步,晚上除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外,就是三天两头搞个紧急集合,把队伍拉到荒郊野外转上一大圈,把人折腾得睡不好觉。可是风声鹤唳的边境局势,又无时无刻在提醒人们对苏修的入侵务必保持高度警惕。
       在农业连队有人调侃:全连一支枪,——那是连长的;全排一支枪,——那是值班用的;一人一支枪,——那是木头的。说笑归说笑,事实还真是如此。这张照片就是最好的佐证:照片拍摄于 1972年早春,冰雪尚未消融,黑龙江省嫩江县星火五七农场的一队女知青在上海下放干部、老红军、原上海橡胶公司党委书记李英同志(右一)带领下,克服缺乏枪支的困难,手持木棍进行队列训练。上海下放干部董景星用他带到黑龙江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一颇具历史感的画面。
       星火五七农场是上海与黑龙江联手创办的人民公社式的农场,由上海下放干部、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姚力同志挑头,吸纳安置了一百多名上海干部和八百名上海知青。上海下放干部姬忠奎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了农场开展军训的情况:“我们这批‘星火人’,学农学军,劳武结合。搞建设移山造田,学军事勇往直前。在爱国热情鼓舞下,人人学军。每天在旭日东升时,各个连队家前院后一片练武声。真枪不够用,自制木枪、木手榴弹,用草袋制成‘炸药包’。从操场到野外,练习打‘地面坦克’、打‘空降兵’,战场救护等。年岁大的领导、连长、指导员同青年人一起摸爬滚打,每次演练后,人人累得满头大汗,浑身泥土,但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这是当年知青们在 “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号召下的真实情况。准备打仗,准备反击前苏联的军事入侵,我们全民皆兵!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