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我的父母是真正善良的普通人

时间:2019-06-13来源:知青网 作者: Autumn QT 点击:
我今天想写的,是我的父亲母亲。 昨天我外公去世了,享年97岁。那代人经历过战乱与文革,但外公高寿,五个孩子都懂事孝顺、婚姻幸福、经济条件不错,晚年算享到了福。 因为外公病危,这段时间回家较多、回忆往事较多、感慨较多。 回想父母一生,满腔热血地想

我今天想写的,是我的父亲母亲。
 
昨天我外公去世了,享年97岁。那代人经历过战乱与文革,但外公高寿,五个孩子都懂事孝顺、婚姻幸福、经济条件不错,晚年算享到了福。
 
因为外公病危,这段时间回家较多、回忆往事较多、感慨较多。
 
回想父母一生,满腔热血地想说一句——这世界上,确实有真正善良的普通人,我的父亲母亲就是。
 
说他们普通,因为他们的事迹不足以名垂青史;说他们不普通,因为这些事,细细品味,不无私到一定程度,做不出来。
 
在我大概六七岁时,我姑姑(父亲的小姐姐)离异了。姑姑当时在江西工作,有一个男孩,比我小一岁,归姑姑。
 
以前插队落户或者分配工作到外地的上海人,都希望把孩子送回来,上海的条件和教育好些。我的爷爷奶奶都早已去世,那姑姑就要指望兄弟姐妹了。
 
我妈妈去探望姑姑、商量弟弟的安排。弟弟说,「爸爸妈妈吵架,把大衣镜子砸碎了,我脑子里全是碎玻璃」。
 
我妈妈立刻把弟弟领回了上海,直到弟弟小学毕业时,我姑姑也终于调回了上海。
 
那时候我们家是什么条件呢?父亲是小学老师,妈妈是银行职员(八十年代初金融行业的收入并没有多高,一样三四十元工资,福利好些,发些月饼带鱼什么的)。
 
家里就一间14平米屋子,厕所与厨房全楼层公用。
 
我在6岁那年诊断为「白血病」,2年后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依然是可能致命的重症。我妈妈拿到了二胎指标,放弃了,因为「以家里的经济条件和时间精力,再生一个就等于放弃你了」。
 
但是,她毫不犹豫把弟弟领回上海了。我姑姑在上海还有其他姐妹的,但此事根本没有讨论过。(不是说其他姑姑不好啊,那时候大家条件都不好。)
 
弟弟到家的第一天,爸爸带我们去天山百货商店买了一个折叠沙发床,我和弟弟睡大床,爸爸妈妈晚上翻开沙发,如此5年。
 
晚上,我爸爸在书桌上工作,我妈妈在餐桌上工作,我弟弟在茶几小台子上写作业,我在大床边用块垫板写作业。
 
添一个孩子可不止添一双筷子,何况那时候没有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饭煲。给孩子洗个澡,都是一壶一壶热水在厨房烧好,拎到房间里,倒进大浴盆,支起浴罩。把孩子们洗涮干净后,妈妈还要洗衣服、收拾干净。我妈每天早晨5点起床。
 
那时候大家都没什么钱,何况家里有个求医治病的重症孩子。妈妈的口号是,「吃光用光,身体健康」。但她会定期给弟弟买6元一辆的matchbox小汽车,因为弟弟喜欢。1985年的6元哦。
 
我弟弟高中时,是全国车模大赛冠军(那种自己焊接拼装的遥控赛车),保送复旦大学物理系,留美物理学博士,目前在瑞典从事科研工作。
 
看过《十六岁花季》的同龄人,或许记得袁野和陈菲儿寄人篱下的状态。知青孩子远离父母回沪,是我们那一代的普遍现象。
 
我父母为了照顾弟弟感受,互称「舅舅舅妈」而不是「爸爸妈妈」,即使只有我在场。这个习惯太强大了,所以到我大学时,他们都没改过来。
 
弟弟不会辨鱼骨头,所以家里永远是他吃大骨头的鱼肚皮,我吃多刺的鱼背。五年,我一口鱼肚皮肉都没有吃过。从七八岁到十二三岁,这是爸爸妈妈给女儿的教养。
 
两个小孩在一起,总有磕磕碰碰,尤其小学低年级。一定是打姐姐。我妈说,因为有弟弟,你独生子女能懂得克己和照料,你赚了。
 
唯一省心的,或许是我和弟弟天生学霸,从小读书没有让父母操过心。
 
现在,我自问可能领一个亲友的小孩到家里来养吗,尤其在经济压力、生活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至少无法做到毫不犹豫。
 
  九十年代末,商品房开始了。我大约20岁时,搬进了100多平米的三室一厅,现代化的楼房。父母年近50岁,用光了一生积蓄,也满心欢喜地把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
 
亲朋们来参观,我的外婆说,如果我以后有房子,也要这样装修。
 
当时外公外婆的居住条件不能算差,有一处整洁温馨的两居室,但肯定和新式的商品房不能比。
 
我妈回去哭了,因为「外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想着以后」。我爸爸说,「哭啥,房子给爸爸妈妈住呀」。
 
于是,我爸爸妈妈在50岁的时候,去贷了「吓得晚上睡不着觉」的「巨额」贷款,去松江/莘庄(相当于北京的通州吧)买了一套房子(城里的买不起了),把市中心的新房让给了外公外婆。
 
我问自己——如果我50周岁,父母居住条件一般也不算差,我存了一辈子钱买了市中心的「豪宅」,我肯搬到通州去,每日来回通勤3小时吗?至少无法做到毫不犹豫。
 
我的爷爷奶奶去世早,我觉得爸爸是把满腔对父母的怀念,都用在了岳父岳母身上。我妈妈的姐妹们都非常感动。
 
然后,你们知道的,十几年来房子涨了许多,多买的人赚到了。当有人夸我妈精明时,我妈的闺蜜义正言辞地说,「这叫好心有好报!」
 
2011年,我父亲退休了。像上海奋斗出来的中产阶级一般,有房有积蓄,可以荣养晚年。我爸回去了插队落户的地方,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江西度过,过年从不回家。
 
我爸妈16岁去江西农村插队落户,在那里度过了11年的青春。我从小就记得家里来来往往是老乡的孩子——来看病的、来上学的、来参军的、来打工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女孩,残疾,到上海来做手术,父母联系医院、医生、出医药费,母女俩住在我们家里。
 
爸爸说农村还是太苦了,饿是饿不着,没有什么现金收入。年轻人都去打工,留下空巢老人和孩子。孩子没人管,拿鸡蛋换方便面吃,打游戏。他想,如果当地有一些经济产业,或许有一部分年轻人会回来。
 
于是,30多年后,他回去了,回报老乡们当年对一个右派分子子女的善意。
 
他所在的国企,在当地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出资整修学生宿舍、建学生食堂,补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教师。
 
他和一些知青叔叔伯伯们,跑上海的大学、科研单位、农夫果园这样的企业、农贸批发市场、超市连锁,给当地引进经济作物(猕猴桃之类),建农业合作社,销售到上海。
 
他住在农民家,自己掏钱给合作社盖了一个院子,上海的专家、朋友去,有个落脚点。
 
当然还没能盈利。即使赚钱了,章程也是盈余全部返还合作社员以及资助乡里的贫困户。出资的知青约定分文不取。
 
我们家谈不上大富大贵,工薪阶层里算好的。父母退休了,这几年投入七位数,差不多是大半积蓄了吧。(具体金额我不知道)
 
我估计爸爸是要奋斗到身体完全吃不消的那一天了。我自问在60岁那年,肯不肯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望不到头的、完全利他的、吃住在农村的事业里?至少做不到毫不犹豫。
 
什么是善良?善良是这些花大钱、费大劲儿的事,对亲人奉献,对老人孝顺,对比自己贫弱的人投入。善良更是一些小事。
 
我第一次婚姻,前夫的爷爷、爸爸和姑姑(祖父母就这2个孩子)全都因为癌症英年早逝,任谁都会有些不好的联想,对吧?
 
我本来瞒着爹妈,平时说起男友都是「父母双全」的样子,其实是继父。因为我爸妈从小对我唠叨的就是,「你身体不好,要找个身体好的,可以照顾你」。
 
后来想想瞒不过去啊,继父不是一个姓啊,迟早要穿帮。我坦白交代,准备挨一顿长吁短叹,爸爸的第一句话是,前夫的奶奶丧夫丧子丧女,太可怜了,以后得接过来我们养。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妈妈的同事胃病,住院一个月,妻子要照顾同事,八十年代也没有什么保姆阿姨之类,孩子领回我们家住一个月。(在我们家因为各种原因住过的孩子,我数了数,十几二十个总有的吧)。
 妈妈因为工作关系,认识徐根宝教练,他在上海崇明办了足球学校,从全国各地选拔孩子培养。妈妈捐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8年。
 捐助不算什么,这时候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了,但是妈妈会每周把孩子接回家,给他做湖南口味的饭菜,「因为上海小孩、父母跟来的小孩周末都回家了,他留在学校作孽伐?」
 我家在外地的大学同学,有时周末来家玩,广东人,妈妈按照广东的习俗,给煲汤喝。女孩给父母打电话,用粤语,想家哭了。我爸在旁边受到情绪感染,也流泪了。这个五十岁的男士听不懂粤语的好么?!
 我家孩子的阿姨,五十多岁,有段时间血糖略高,我妈妈每天给阿姨做糖尿病患者的食物,直到警报解除。
 前两年有次回家听到爹妈在打电话托人找学校。谁的孩子?小区里保安的孩子。没有户口的孩子,上学难。
 我父母确实在这一代人中,还算幸运的。借着改革开放的红利,回到上海,进了发展较好的单位,努力奋斗也得到回报,买了房,有点钱。没有下岗、没有遭灾。 
所以你可以说,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了下别人,不算多么了不起。要上感动中国,大概要省吃俭用,自己困难到骨子里还帮助别人才行。 
他们也绝不是完人,性格里的毛病,女儿我也能说出些来。他们也不是圣人,不是完全不考虑钱、不做打算的单纯。他们只是,一辈子,从骨子里,尊老爱幼。
昨天外公去世了,不知道为什么更加想写父母——他们实实在在地照料过一些生命,让别人的生活更好一点。 
我真的做得没有他们好,也没有太惭愧,我觉得自己是正常,正常水平的善良、正常水平的自私。 
但是,世间确实是非常非常善良的普通人。我亲眼见过。
 然后,我想想父母其他的优点,觉得他们的善良是出于一种勇敢。这是勇敢,因为他们不惜钱、不惜力,是出于对未来无惧,大不了苦一点,受得了。所以这是正确的事,该做就做了。
 仁者无畏。他们是强者。
 此致爸爸妈妈,愿外公安息,你们,还有亲爱的阿姨姨夫们,已经尽力了。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