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32年前,她就离开城市居住在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她和这片黄土,共同见证着岁月的兴衰枯荣。 清晨,天刚露出鱼肚白,她就扛起锄头,和群众们一道来到田野,锄草、施肥、打坝,修渠,喜看庄稼潜滋暗长,聆听鸟儿们低吟浅唱。 傍晚,回到简陋的单身宿舍,洗去一身的劳累,整理一天的思绪,然后铺开信纸,用一支钢笔诉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倾诉对这片土地的恋情。岁月由远及近,时光由近而远,复杂的情愫牵连不断在心灵深处萦绕。在春光乍泄的日子,成群成行的归巢鹭鸟,在这乡间林地上形成一道缓缓降落的虹,虹的那端是思念若渴,虹的这端是目光里满布的对乡亲流连。 她叫要建华,在姊妹几个排行老大。1975年8月24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作为大城市的一名高中生,18岁的她和32名同学一起到这里,成了那个年代第一批光荣的知青。 挑水、推土、担粪、收庄稼,日复一日。生活艰苦,可理想支撑着她。那个年代,她们的理想是单纯的。她们坚信,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
白天在笑声里走过,夜晚却寂寞,孤独,无助。村里朴实能干的技术员平吸引了她的目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她和他确立了恋爱关系。因为男方家里穷,而且是农村户口,这门亲事遭到要建华母亲和亲友的一致反对。
1980年秋天,在一片反对声中,在知青点的一间平房里,他们结了婚。按当时国家有关政策,下乡知青与农民结婚,国家可给予相应补助。补助是一立方米用来做家具的木料。两人欣喜不已。丈夫精工细做,做成的家具到现在还舍不得扔,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每看到它,就是一段喧哗而沉静的回忆。 知青开始大返城,她却留了下来,为了丈夫,为了这片土地。她被安排在县知青办。丈夫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种植果树,承包果园。为了不委屈妻子,在承包果园的同时,丈夫兼职为队里的果园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那个时代,在农村,他们的日子、地位还算可以。 1984年要建华调到乡财政所,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 丈夫一直守候着她,从初恋到现在,从青丝到华发。
三
1981年,女儿杨静出生后,要建华的母亲把外孙女接到了郑州。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她将来留在郑州,安安稳稳 过城市人的日子。日子一天天过去,杨静长大了。可要建华一个电话,把她又“拉”回了乡下。原来,2005年,要建华从媒体上得知,市里要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女儿欣然接受,并动员男朋友一起报了名。录取通知下来后,二人比翼双飞,后被分配到母亲落户的乡里的两个村庄工作。
外孙女也去了农村,外婆心里很不是滋味。杨静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有时间就把外婆接到这里。 城市人在乡村,是安闲的、舒适的、丰富的。田野里凝结着农家人的勤劳,老屋前挂满了农家人的希望。这里天蓝水绿,百花争艳,人俊街美,百鸟争春。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时间久了,老人也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好感,她开始觉得,女儿她们两代人的选择有她们的理由。
四
这些年,不时有当年的知青姐妹兄弟来此追忆往日峥嵘的岁月。要建华闻讯总要赶过去和她们叙旧、拉家常,邀她们到家里做客。有时她会感到恍然如梦,心理上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如果再选择一次,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值得欣慰的是,农村的政策好了,建华说,她家的日子不比城里差:盖起了新房,买了小型汽车,她和女儿回郑州的次数也多了。两年前,丈夫租用了村里废弃的小学校舍,办起一个作坊式的叶轮厂,效益还行,就是得跟着买主屁股后要账。退休后,她也成了其中一名员工,和一线工人没两样。她在房前房后种上各类时令蔬菜,去郑州时总要捎上许多。
五
光阴荏苒,建华的脸上有了岁月的年轮。广袤的大地上,荷锄的她青春不再,往日的欢笑也如风消散。
有鸟在田野跳跃,有鸟在枝头歌唱。32年来,建华的心间总有一方阳光地带,那是远去的一段光阴,那是她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岁月。她就像呵护自己宝贵的生命一样,呵护着那段青春,不轻易碰它,却时时在梦中记起。 32年来,村庄成了要建华生命的一部分。有心胸田野一样广阔的这一代知青在,这里的村庄更加充满灵性……
2007年11月2日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