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母亲的腌香菜》·下·

时间:2017-05-12来源:原创 作者:刘晓航 点击:
1990年代初,我乔迁东湖之滨的新居,将八旬高龄的老母亲接来,让她在此安度晚年。不料她将好几个晒菜的竹匾也带来了,还有那个酷似出土文物的碾粗盐和芝麻的石臼。我跑了几个菜场才寻到几十斤高杆白,她在阳台上支起竹匾晒菜、切菜、并感伤地对我说:我也活

 
        1990年代初,我乔迁东湖之滨的新居,将八旬高龄的老母亲接来,让她在此安度晚年。不料她将好几个晒菜的竹匾也带来了,还有那个酷似出土文物的碾粗盐和芝麻的石臼。我跑了几个菜场才寻到几十斤“高杆白”,她在阳台上支起竹匾晒菜、切菜、并感伤地对我说:“我也活不了几年,以后没人给你做香菜,跟着我学学切菜、腌菜吧,不要让这手艺绝了。哎,我要是年轻20岁,我一定邀人办个香菜公司,绝不比他年广九的傻子瓜子公司差。”
    但是,母亲在武汉住了一段日子,吵着要走,她觉得太寂寞了,住在这个钢筋水泥、铝合金和玻璃封闭的空间象是“坐牢”一般,机关宿舍对门不相往来,白天连一个讲话的人都没有。我们理解母亲的“任性”,她宁愿回到老家那简陋的没有卫生间的旧宅里,她在那里安逸自在,可以和左邻右舍唠话,出门走几步路就是小菜场,用她的话说:“油倒在锅里,再去买菜也来得及”,每月还可参加政协和黄浦军校同学会的例会,听读报纸。可以和黄埔同学聊天,回顾血与火的抗战岁月。她临走时丢给我一句话:“放心,过年了,我照旧给你寄腌香菜。”
      1993年春节,我专程回到芜湖陪母亲过年,去看望芜湖黄埔同学会的老前辈们。为了表达我们作为黄埔二代的心意,那一年,我一直等到正月初八,芜湖市的酒楼才开始营业,我在北门的老四季春酒楼请黄埔老前辈们欢聚,记得那一天来的有季鹤鸣老会长,有许知为,杨必林,吴醒,阮相庭等老前辈。
       时间又过去十年,2003年的年底,我收到已经93岁高龄的母亲的来信,笔迹明显乏力了。她伤心地告诉我:前几天,她将腌制好的两瓶香菜用几层塑料纸包扎好,扶着拐杖到北门邮政局去邮寄,邮局的人说油渍食品是禁止邮寄的。母亲向他们说了很多好话,请他们行个方便,以了却一个母亲对远方儿子的一个心愿。但是他们就是不让邮寄。母亲伤心地落泪了,失望地提着那两瓶腌咸菜离去。正好我大学的老同学余尚文(安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来北门邮局办事,看到老泪满面的母亲,小心翼翼地陪送她回到东门的老屋。读了母亲的信,我潸然泪下,母亲这一份浓郁的化解不开得香菜情,正如一位希腊哲学家所说的“在天地之间,最伟大,最宽厚,最无私。最不求回报的就是母爱。”。第三天是2004年的元旦,我放下一切,利用元旦假期,去芜湖看望母亲。
      2004年8月,母亲因股骨折断住院,我和妻子从千里之外赶到芜湖,精心护理,在芜湖市中医院成功地为她进行接骨手术,一个星期后,又用专车将她老人家千里迢迢接回武汉护理,三个月后,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为她坼除钢板。但是,母亲已经95岁了,不能够下床,2006年10月23日,母亲终于因呼吸衰竭去世,芜湖黄埔同学会的领导参加了她的告别仪式。母亲享年96岁。我们子女在她的墓前列了一块碑,上面刻写着-----抗战女兵周云琪。我们每一年的清明,都会在潇潇春雨中祭奠她。
                                            

      作者简介
      刘晓航      1947年出生于杭州  ,1965年毕业于芜湖三中,1968年12月----1975年3月在南陵弋江公社下乡插队,1978年参加文革后恢复的高考,毕业于芜湖教育学院中文系。1981年调动到武汉市二轻工业局教育处工作,1985年担任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二轻工业局分校付校长。1988----2002年担任湖北审计干校教务主任,2003-----2010年担任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授,旅游系系主任,退休前为民盟湖北省委委员,省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出版专著15部。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