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口述 >

里弄生产组(上)

时间:2021-03-01来源:上海老底子 作者:陈永生 点击:
我是上海六八届 高中 ,1969年春到外地插队落户,七年多,于1976年夏病退回城,因为我于1973年底在外地做了胃切除手术,五分之四。 那年头知青回城,除了少数有机会顶替父母外,一般都由当地街道安排,进其下属的里弄生产组(简称生产组)。 可能由于我是老

 
我是上海六八届高中,1969年春到外地插队落户,七年多,于1976年夏病退回城,因为我于1973年底在外地做了胃切除手术,五分之四。
那年头知青回城,除了少数有机会顶替父母外,一般都由当地街道安排,进其下属的里弄生产组(简称“生产组”)。
可能由于我是老高中生,又是重点中学毕业的,所以沒被分配到下面从事生产的“生产组”,而是留在街道机关,在“集体事业联合管理组”(简称“联管组”)工作,当然,编制仍算是“生产组”。
我们是徐汇区漕溪北路街道(简称“漕北街道”)。它北起徐家汇、肇嘉浜路,南至中山西路、龙华,西始宜山路,东至宛平南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街道办事处就在漕溪北路上,面对区政府。
我在街道机关的时间不长,前后总共才一年半,但换过几个岗位,做过不少工作,接触过不少人。
我先在街道图书馆,而不久便调到“联管组”,当过会计,搞过人事,干过后勤,参加过“工作组”,下过基层“蹲点”,最后借到街道政宣组,创办职工学校,教师教务都由我一人兼。
所以说,我对“生产组”还是比较熟悉的。
当然,上海的“生产组”也是在发展变化中的,所以,我写的只是我在“生产组”的那段岁月,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后半期。
一、体制性质
上海话中的“生产组”,是个比较特殊的名词,它有两个含义,即狭义的与广义的。
从狭义上讲,它是一个从事简单生产劳动的组织,即顾名思义。具体说,它就是以里弄居民为成员,承接工厂的一些外加工业务,所以,“生产组”的全名为“里弄生产组”,也叫“里弄加工组”,它受居委会的领导,至于街道统一管理,那是后来的事。
从广义上讲,“生产组”到后来又是上海的一种体制,属“小集体”。它是当地街道所管理的那些从事生产、经营等项目的单位,即所谓的“街道集体事业”。
(正是由于如此,故在本文中,对广义上的“生产组”一词,打上“双引号”,以示与狭义的区别)。
用当时的话说,“集体事业”分两大块:“生产”与“生活”。
前者从事加工生产,如各种小厂等,即正宗的里弄生产组;后者从事生活服务,如服务站、幼儿园、饮食店、房修队等。
还有,“人防”(“人民防空指挥部”在各街道的基层单位),也属“生产组”性质。
当时的上海,有三种所有制,全民、大集体、小集体,正是由于还沒有个体户,所以,“生产组”为下者。
二、 业务情况
先说“生产”一路。
 “生产”一路的生产组,一般都是为正规工厂加工一些简单的零部件,所以,它名称中的业务部分也与主体工厂相同或相似。也正是由于它最早隶属于里弄,所以,它的名称一般都是“居委会+业务+组”。
下面是我们街道的一些例子:
紫阳手帕组→汉阳手帕厂,汇站螺丝组→星光螺丝厂,漕北机绣组→景福针织厂,庄家宅喇叭组→交通电器厂,北赵巷皂粉组→固本肥皂厂,龙山锁组→四新锁厂,南赵巷皮鞋组→宝屐皮鞋厂,鲁浦缝纫组→上海皮鞋厂等。
从区域范围上看,生产组所接的业务一般都是附近工厂的,因这涉及到一个运输问题,生产组大多都在弄堂小巷里,“幺贰角落”,汽车开不进去,全靠“黄鱼车”(上海的一种人力货车),这样,就需要对口的工厂靠近,越近越方便。
当然,也有较远的,如潘家宅胶木组→上海胶木厂、汇南电容组→复旦电容器厂,天钥五金组→上海工具厂,等等,这就辛苦了运输工人,因为他们是踏“黄鱼车”的。
从产品内容上看,生产组加工的一般都是些比较单一简易的产品,沒什么技术含量,用现在的话说,即密集型的人工劳动。
当然,它也是在发展变化中的,到了我进去的年代,一些生产组也有了些小型的机床设备及相应的技术工人,更有少数的还能有自己独立的产品。无疑,这也与大量年轻人的进入有关,他们有文化、有技术。
所以,我进生产组时,名称“XX组”都已改为“XX厂”了。
再说“生活”一路,我们街道也有不少。
服务站:有以“裕德”、“沈家宅”等以居委会冠名的,它们从事修补、裁缝、洗衣、理发等业务。 
幼儿园:有三乐、潘家宅、天钥、鲁浦等。
饮食:有南海饭店、天钥食堂等。
另外,还有房修队、砖窑场等单位。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