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口述 >

奋斗在茅兰河畔

时间:2019-12-03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查国平 点击:
1000多名知青在丛林间开天辟地 1968年冬天,毛主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号召,上山下乡成为社会潮流。两年后,17岁的查国平也出发了,他的目的地是黑龙江孙吴县奋斗五七农场,和他一起前往的初中毕业生有1000多名。 查国平说:这是一辈子都难忘的,1970年3月31

1000多名知青在丛林间开天辟地
1968年冬天,毛主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号召,上山下乡成为社会潮流。两年后,17岁的查国平也出发了,他的目的地是黑龙江孙吴县奋斗五七农场,和他一起前往的初中毕业生有1000多名。
查国平说:“这是一辈子都难忘的,1970年3月31日普陀区跟长宁区一千多人,专门包了一列车,有两三千个家长送行,挤得满满当当的。12点钟火车开了,一霎那哭声震天动地。”
查国平穿着新发的棉袄、棉裤、棉大衣,带着对未来的忐忑上路了。行程持续了三天四夜,查国平和同伴们辗转乘坐火车、大巴、卡车等不同交通工具,来到了越来越荒凉的北方边境,最终在了一片林间空地里停下来。后来过了一会儿,树林里面钻出两个人,老乡戴了个狗皮帽子,穿了黑棉袄、黑棉裤,手里拿了一个小红旗,说欢迎欢迎,欢迎上海青年到这儿来,很多人就开始哭。
1000多名知青被分成20个连队,查国平在第15连。4月,小兴安岭的土地刚刚解冻,天气依然寒冷,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连遮风避雨的房子也没有,奋斗公社的知青们要赶在10月上冻之前,把房子建起来。
当时全连出动,去把一片大概将近有30亩地的这个杨木林全部砍掉。造房子要一根大梁,一般来讲总是要7到8米,一千斤左右。这么多的木头全部要靠知青们,一根一根地爬上去归拢。
黑河地区历史上有过零下40度左右的寒冬,公社的同志来到连队视察,有一句话让知青们至今记忆犹新:“你房子造的不好,门缝里面漏风,在你们南方不算什么,在我们东北,那就是一个事啊,他说针鼻子大的洞斗大的风啊!”伐木、和泥、建房,查国平和他的同伴们边学边做,盖起了3间“干打垒”。
“过了芒种,颗粒不收”,为了能在冬天有口吃的,知青们赶紧在地里种上土豆、萝卜和黄豆。伐木、垦荒、造房,半年时间里,知青们终于在茅兰河畔的草甸上安顿下来。
在《奋斗》这本小说里,查国平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每逢雨季,小兴安岭的木耳遍地生长。为了给大家改善伙食,同为厨师的另一名知青决定去摘些木耳回来。没想到山洪爆发,这名知青会游泳就把这个木耳口袋口扎好以后,系在自己裤腰带上,没想到有一棵树倒了。他后脑勺被这个木头撞击昏过去,就淹死了,那年他才17岁。
直到后来,查国平才明白他们这1000名上海知青为什么会被派往这深山老林。因为地处东北边陲的孙吴县与前苏联隔江相望。1968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孙吴县东南部的深山密林成为“三线基地”的首选,查国平等人被派往这里,就是为了建造这一前线后方基地,备战备荒。
小兴安岭火灾频发,奋斗公社的知青们就参与过两次扑火行动,查国平写道:“天空灰蒙蒙的,到了晚上,四周的山林都是火光”,青年们“焦头烂额,破衣烂衫,一个个和逃兵一样”,但这还不是他最深刻的记忆,他记忆最深刻的,是一连女生宿舍遇到的着火事件。
查国平:“女知青们住在天棚,就是在天棚上开一个洞,用楼梯爬上去睡觉。有一天夜里,蛮冷的,她们就烧那个就是铁皮炉子取暖,可能那个火烧得太旺了,把那个炉筒子烧红了,天棚上的茅草烤着了。天棚有很小的洞,只能一个人钻上去钻下来。火着之后,有的人就来不及就往下跳;有的人不巧就跳在那个烧红的炉子上。有的女知青往外逃的时候,天黑也看不见,就踩上了一个大钉子,大概3寸长,把整个脚底板都刺穿了。”
岁月如刀,像做梦一样
查国平出生于上海一个纺织工人家庭,兄妹六人,查国平排行老二。小学时,查国平就读于搬运工人第三子弟小学,正值三年饥荒时期,学校课业松散,学生们每天惦记的是如何弄点菜皮烧粥吃。


查国平个子矮小、身材瘦弱,在奋斗十五连,他做不了伐木、抬木之类的重活,连长安排他做了厨师,负责给大家做饭。奋斗十五连的饮食异常单调,土豆、海带、黄豆是知青们平日最主要的食物。
1978年知青返城时,因为没有关系,查国平第一站回到了常州老家,在那里种了一年水稻,而后顶替母亲回到了上海纺织厂,成为一名落布工人。也是在纺织厂,查国平和一名纺织女工结了婚。
没过半年,纺织厂倒闭,查国平和爱人双双下岗,工厂安排他去居委会做调解工作,查国平不愿意。一位在出版社做编辑的奋斗公社知青帮了他的忙,在一家儿童英语培训中心为查国平找了份后勤工作。
退休后的查国平选择在周庄颐养天年,相比于上海的繁华与嘈杂,他更喜欢周庄的安静与闲适,他喜欢侍弄花草、打桌球,还自学了吉他、电子琴等各种乐器。
包霞英是十五连的联络员,知青时期修路,挖沟,垦荒,其他奋斗公社知青们所干过的苦活、累活,包霞英一个都没落下。
公社缺医少药,知青们经常得病。有一次,同连的一位女知青得了阑尾炎,肚子疼得直打滚,知青们却以为她是吃坏了肚子。包霞英和另一个女知青用木头绑了一副担架,想把她送往县城的医院。抬着担架走了几十里路,终于来到了救护车能到达的道口。可惜,救护车太小,坐不下包霞英这么多人。



包霞英拽着那个救护车死活不走:“我就想到,不是说叫我到黑龙江来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我连黑龙江什么样我都没看见过。”
最后救护车还是走了,包霞英不服,决定自己走到县城。到了半夜,路走了一半,又累又困的包霞英只能在一处道班借宿,天亮后,修路师傅找了辆卡车,将她送到了县城。
包霞英:“我记得到县城吃饺子,吃了一大盘饺子,这么大一盘,都不知道怎么吃进去的,都吃到嗓子眼了。”
1978年,包霞英到了兴北公社工作,之后到粮食局做了出纳员,还做过粮食局托儿所所长和县政府办公室秘书。结婚生子后的包霞英留在了东北。1988年,包霞英和丈夫一起回到上海,在闵行区物资局工作。此时,市场经济萌芽,包霞英自愿从国家干部转为工人,提前退休后,开办了一家饺子馆。
当年留在东北时,包霞英把孩子送回了上海,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因为没有户口,儿子在学校借读,和包霞英在感情上始终存在一些隔阂。
尽管有着诸多艰难,生活还是要继续。对于他们来说,最为期待的就是明年的50周年聚会,届时,奋斗公社20个连队、上千名知青聚集一堂,这是属于他们的青春回忆。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