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9日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以及非“两院”院士科学家。 在2015年获诺贝尔奖后,舆论曾期待屠呦呦能获得当年度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她落选后,不少人为其“抱不平”。2016年度的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赵忠贤、屠呦呦,可谓众望所归。 在笔者看来,一个人获得一项大奖,没有获得另一项奖励,是很正常的。诺贝尔奖奖励的是某一成果的创造者,并不是针对获奖者终身成就的评价;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的并不是某一项成果。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最大意义倒不在于对屠呦呦的肯定,而在于打破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惯例。 从2000年开始评选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到2015年,一共有25位获得者,均为院士。去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公众对其“三无”身份(无院士头衔,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很是感慨,并对国内人才评价体系看重身份、头衔进行了反思。有一种意见认为,屠呦呦没有获得2015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跟她没有各种头衔不无关系。这当然只是一种揣测,但反映出公众对学术评价过于“头衔化”的忧虑。 最高科学技术奖可以说是科学界的终身成就奖,代表对科学家的整体评价。科学家的头衔和身份,只是评价的部分依据(反映其学术贡献与学术能力),而不能将其视为门槛。 一直以来,我国的人才政策都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能论资排辈。但是,从科研项目立项到学术人才计划评审,从职称评审到院士评审、国家科技进步奖励评奖,论资排辈问题一直严重存在。一个人一旦获得某一项目、入选某一人才计划,就拥有了某种学术身份、头衔,在接下来的学术活动中,就享有相应优势和特权。这非但不利于激励青年学者追求学术理想,还破坏了学术竞争的平等性。 不管哪一种评奖规则,都应基于学术。这次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屠呦呦,清楚地传递这一信号。评选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局限于院士“圈子”,就是对学术利益的突破。国家也在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包括建立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度。改革院士制度的关键就是院士去利益化。 不管学者有什么学术头衔、身份,在学术评价中都应该是平等的。就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来说,只针对院士评选,那这就变为院士的特权,也把一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当选院士却贡献突出者排除。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否带来新气象,还需观察,因为某种程度上诺奖获得者也是一种身份和头衔。 【早前新闻】 民族骄傲,国之瑰宝!赵忠贤和屠呦呦获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结果公布,赵忠贤和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奖项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7位科学家获奖,平均年龄超过80岁,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2016年度获奖者: 赵忠贤
(来源:新华社) 生于1941年,辽宁新民人,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坚持高温超导研究已有40余年。 超导研究史长达百余年,其间高温超导有两次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重要成果。说起“超导”,你可能觉得陌生,但说起核磁共振和磁悬浮列车,你就会觉得“超导”其实离我们很近。 赵忠贤曾在1987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1989年因“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排名第一),又在2013年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屠呦呦
生于1930年,浙江宁波人,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 屠呦呦及其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按照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中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 屠呦呦及其团队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比如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获美国拉斯科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领路人,是社会进步的开拓者。他们用尽毕生的精力,只为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靠大嗓门,也不是靠拼数量,更不仅凭一腔爱国热血……更重要的是有一支先进的科研队伍,研发出领先于国际的技术! 两位科学家获此荣誉实至名归,他们是民族的骄傲,是国之瑰宝!
希望我们的科研事业能再上一个台阶,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科研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