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文坛已经快是00后的天下了

时间:2025-03-28来源:原创 作者:大果哥 点击:
一,在集体苦难已经消失的前提下,中年作家面对年轻作家的优势性,已经被抹除了。 我说的这个集体苦难,指的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时代,中国遭受侵略的时代,阶级斗争的时代。 其实现在的00后作家已经有上《收获》的趋势了,常关注文坛的人应该能注意到,我就不

一,在“集体苦难”已经消失的前提下,中年作家面对年轻作家的优势性,已经被抹除了。
 
我说的这个集体苦难,指的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时代,中国遭受侵略的时代,阶级斗争的时代。
 
其实现在的00后作家已经有上《收获》的趋势了,常关注文坛的人应该能注意到,我就不明说了。某文学杂志办写作改稿班,招收对象为35岁以下。我们不能说,文坛主要关注年轻一代作家,但是,这是个大势。
 
当集体苦难(国家级苦难)消失,具有文学天赋的00后的写作水平,丝毫不输给80和90后,甚至有可能超越。文学圈不是一直强调,哲学在文学之先,没有好的哲学,就不会有新的文学作品吗?谈到哲学造诣,这东西不分年龄,甚至越年轻,越有优势。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它不需要一个人有太丰富的阅历,就能研究。比如我见过一个高中生(可能最多就是大一),他写的文学评论,非常厉害,他主要是从哲学角度分析未来的文学发展方向的。
 
当文学反映集体苦难的时候,作家大概只需要把故事装在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下,基本就是佳作了。比如魔幻现实主义。
 
到了个体痛苦时代,像《人间失格》《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等等,作家其实仍然是把故事装在一种文学形式下,去反映出来。文学形式越高级,相应的,越有哲学深度。
 
我之前说,文学不应该研究哲学,结果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你看有人是这样评论《夜晚的潜水艇》这部作品集的:浅一点说,是万千事物之间隐秘而巧合的联系——(《裁云记》确实有这样的意思,但是故事开头是讽刺现实。这是我说的)。深一点说,越是美到极致的东西,越容易消逝。并且,恰恰是消逝的必然性,造就了极致美。
 
我几乎不写这样的评论(很多时候也写不了),因为我不研究“虚”的东西。有个人评论说,我跟他是一样的人,都只追求实际的东西。
 
如果你的作品想表达一些“虚”的东西,实际上年轻作家和中年作家,之间是没有阅历限制的。
 
二,决定作家阅历水平的,是找到痛苦的痛点,而非简单反映痛苦。
 
以前互联网创业,有一个说法是:寻找痛点。你光找到用户的问题是没用的(因为问题是随处可见的),还需要找到痛点。文学上的痛点是什么呢?就是找到你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比如你是受害者,谁都知道你是受害者,作家光替你喊痛是没用的。问题是,你知道他为什么痛吗?有时候,连受害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痛苦(他只知道,是施暴者造成了他的痛苦)。
 
通常的情况下,作家就是指定谁伤害了受害者,谁就是“受害者”的痛点(跟大多数人的认知一样。高级一点,施暴者不仅仅代表了一个人,而是代表了父权,或者其他什么威权)。大不了就是挖掘一些“施暴者”的内心,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要对别人施暴。但是,受害者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呢?这一点,作家和大众想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受害者永远都是没错”的。还有一点,就是作家从来不挖掘旁观者的内心。
 
描写受害者的痛苦,这一点基本上只要有写作能力的人,都能做到。著名作家无非是思考了痛苦的哲学深度,比如受害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她)为什么一直坚持没有死,最后又为什么选择了死。等等。
 
鲁迅有没有找受害者的痛点呢?当然是找了。如果他只是反映痛苦,他又怎么可能成为文坛巨匠呢?他既找加害者身上的问题,也找受害者身上的问题,也找冷眼旁观者身上的问题。他分析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分析他们的思想。这种分析,并非像国外小说一样,通过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这相当于直接说原因。直接说就失去了客观性,而且只有唯一性)。
 
国外小说分析一个人痛苦的本质,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分析。比如《罪与罚》中,体现了男主的本我和超我的内心挣扎,这套理论就是尼采的超人理论。鲁迅的分析,并没有直接说原因。虽然封建礼教是鲁迅主要的批判内容,但是他的小说里面,并不只是只反映了这一种腐朽的思想。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