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提前探营首个灯彩文化艺术展,领略中式美学海派年俗
“不止灯彩”展现场。 (均受访者供图) 制图:冯晓瑜
青瓷灯具和石制灯具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大量出现。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为迎接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并庆祝豫园灯会30岁生日,“不止灯彩——豫园灯会30年暨中国灯彩艺术展”将于2025年元旦与第30届豫园灯会同日开幕。作为上海首个灯彩文化艺术展,“不止灯彩”展巧妙地以灯、灯会、灯彩为核心线索,从历史沉淀、民俗风情、技艺传承、情感联结等多个维度进行讲述,引领观众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追光之旅。 记者昨天提前探访现场,揭秘本次展览的诸多亮点。 13盏古灯文物讲述中国灯彩历史变迁 “不止灯彩”展以灯为叙事起点,精心挑选并展示13盏珍贵的古灯文物,这些古灯犹如历史的见证者,生动描绘灯在中华文明五千年演进历程中的角色变迁——从最初仅作为照明工具的实用性存在,逐渐升华至兼具观赏性与生活美学价值的灯彩艺术。 此次展出的13件古代灯具来自金山博物馆,其中不乏首次公开展出的馆藏瑰宝。记者看到,展览精心挑选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及清代等时期的代表性灯具,每一件古灯都深刻烙印着其所属时代的独特历史风貌,先秦两汉时期的青铜人形灯与陶制豆形灯,彰显当时的科技发展与生产力进步;两晋时期的熊形灯与元宝灯,映射出当时独特的美学追求与时代风尚;宋代省油灯的出现,有力证明当时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明清时期的挂壁灯与宫灯等,则细腻展现中国人生活方式与生活美学的渐进变迁。 通过与这些古代灯具近距离交流,参观者得以深刻洞察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中式美学的独特韵味,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校场年画”重现沪上百年年俗风情 灯彩是依托新春灯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而发展演化的艺术形式,为了献礼首个“非遗版”春节,“不止灯彩”展将上海图书馆珍藏的10幅“小校场年画”精品“邀请”至展馆现场,借助先进的现代光影技术,赋予老年画全新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10幅“小校场年画”绘制于清代至民国时期,《百子龙灯盛会》《蚕花茂盛五谷丰登》《豫园把戏图》《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图》……精美的年画真实呈现了以豫园为核心的上海老城厢新年期间的风俗世态,从腊月廿三至正月十八,老上海人庆祝新春佳节的每一天都格外充实,趣味的年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沉浸式的空间氛围结合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参观者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不仅能身临其境体验老底子上海人的春节传统,更能通过这一深入浅出的方式,溯源海派年俗文化。 八地灯彩非遗大师展现精湛工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园灯会不仅是上海新春民俗的代表,更是全国各地非遗项目的展示交流平台。 本次“不止灯彩”展邀请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自贡、泉州、硖石、潮州、汕头8个地方的灯彩非遗大师,画骨、写灯、刻纸、针刺……各地灯彩非遗技艺特色鲜明。各地非遗大师将带来他们最为得意的代表作品,让参观者在流光溢彩间体会到中国各地灯彩非遗的精湛工艺与独运匠心。上海灯彩非遗传承人吕协庄介绍:“上海灯彩以小巧玲珑著称,以动物造型为骨架结构,用铅丝缠绕的皱纸代替传统竹篾,因此,扎制出的灯彩骨骼造型生动、姿态传神。” 此外,“不止灯彩”展还开启记忆的“月光宝盒”。记者看到,一系列从广大市民游客处征集而来的老照片、老影像、老物件,满载着岁月的珍贵回忆,如同穿越时空而来的信使,让参观者们从中找寻到自己与豫园灯会、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那个紧密相连的温馨瞬间。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