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预计出梅较晚雨量偏多 交通出行农业生产全力应对
昨天一早,上海就遭遇一场“开梅暴雨”,市民在人民广场附近冒雨出行。 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戚颖璞 束涵 王力 昨天,上海正式开启梅雨季,入梅首日即迎来暴雨考验。据上海中心气象台监测,截至昨天15时,全市已普降大雨,部分区域达暴雨。不少市民担忧,今年梅雨会不会来势汹汹?各行业又该如何应对? 梅雨量或多于常年 气象监测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昨天最大雨量出现在浦东南汇新城镇,累计达66.4毫米。 上海市气象局专家表示,今年上海入梅时间并不晚,和常年平均(1991年至2020年)持平。从气象角度来说,判断是否入梅需要基于一些科学依据,包括温度、雨量、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等等。由于不同省市的气象环流形势不同,入梅时间也会有所区别。今年,江苏和上海在同一天入梅,而浙江早在6月9日便已入梅。 最近几年,上海的梅雨季都不太典型,要么高温多、要么雨水少。今年梅雨期有哪些特点表现?上海市气候中心专家表示,今年上海的入梅形势总体较为典型,与长江中下游区域梅雨影响基本一致,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并携带大量暖湿空气至长江中下游,亚洲中高纬环流呈现贝加尔湖单阻型,冷空气沿阻塞高压南侧低压槽南下到达长江中下游,冷暖空气交汇造成入梅即出现强降水。雨带有明显的自江南地区北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过程(雨带北跳)。昨天,上海就是受到雨带北跳的影响,才会出现强降水的情况。 总体来看,上海入梅日平均为6月19日,出梅日在7月10日,全城梅雨量240.1毫米,中心城区(徐家汇站)梅雨量262.5毫米。和历史早期的梅雨相比较,近代上海梅雨呈现出一些非典型特征,主要有三个特征:连阴雨程度减弱;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弱降水现象减少,强降水增多且降水的极端性增强。 上海市气候中心预报,根据目前的客观方法预测,今年上海出梅较常年偏晚、梅雨量多于常年的可能性较大。记者还从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海汛期(6月至9月)降水偏多二至三成。气温略高至偏高,高温日数略偏多;影响上海的台风1个至2个,要特别关注盛夏至初秋北上台风的影响。 气象部门提醒,预计未来10天梅雨带将稳定维持在长江中下游,需关注梅雨期强降水影响。申城此次的暴雨过程将在今天白天逐渐减弱,之后雨带将在上海附近南北摆动,短期内看,预计上海在23日和25日还将有两次大雨至暴雨过程。 打车需求明显上涨 “因为天气不太好,我想试着网上叫车送孩子去学校。”张先生昨天一大早打开网约车平台,7时20分下单,几乎选择了所有车型,但直到7时43分,还是没有收到任何应答,最后只能和孩子冒雨走路上学。 随着上海“入梅”,近一段时间,尤其打车高峰时段,打车等待时间可能会更长。滴滴出行数据显示,截至昨天17时,上海打车需求较上周同天上涨约50%。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申城阴雨连绵,平台预计出行需求将持续走高。 地铁方面,运营方聚焦防汛防台风薄弱环节,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对部分车站进行改造升级,强化应对能力。 针对去年“7·21”特大暴雨期间,隆德路站3号口外地势低洼、易积水问题,车站2号及3号出入口外广场增加了3条排水沟并接入市政管网,减少站外广场积水倒灌风险。 隆德路3号口的防汛板也升级换代,电动升降模式取代了原有的人工加装模式。“过去,安装防汛板需要两名工作人员的协作,而现在仅需一名操作员即可轻松完成。”站点工作人员说,电动升降系统的引入,不仅减少了人力需求,还取消了后续铺设沙袋的步骤,加快了防汛响应速度。 同时,上海地铁各运维单位强化与属地部门及管理单位的协作,在互联互通车站、下沉式广场、沿线绿化及市政管网等关键区域形成管理防护网。比如,8号线芦恒路站5号口由于地势较低,车站与浦江水务局合作,对站外的横截沟进行了清理,以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减少雨水倒灌的风险。 公交企业也做好准备。“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了雷电黄色、暴雨蓝色预警,我就想着早点到航华,对驾驶员安全操作再提醒提醒。”巴士三公司九车队安管员田军平时6时上岗,昨天5时就已经到岗了。 “从本周起到汛期结束,我们将按照季节性工作要求,持续加强车辆重点部位的日常巡查制度,落实相关防汛物资储备,确保整个汛期期间的车辆安全使用。”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点关注降水敏感作物 在成陆不久的上海横沙新洲园区,工作人员正忙着水稻播种,并为可能到来的降雨防汛做好准备。 “横沙新洲位于长江入海口,在特有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我们正持续完善一系列防汛配套措施。”上海现代农投项目管理公司总经理施俊龙介绍,园区添置了必要的防汛设施设备,进行人员培训演练,建立健全应急联络网络,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防汛要求,进行园区建筑设计调整。 今年,横沙新洲将种植1.2万亩水稻,目前播种进度已拉至70%左右。“我们正重点关注气象信息,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策略,提前预排灌溉水,并加强与水务部门合作,做好灾害天气的防范应对。” “总体来看,目前梅雨对生产没什么特别影响。”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建勇告诉记者,上海的蔬菜和经济作物多采用保护地栽培模式,生长在塑料大棚或者连栋薄膜温室内,面对类似昨天上午的降水量,做到及时排水,就不太会影响到正常生产。 如果面临持续降水,上海人喜爱的绿叶菜会生长不良,出现产量及品质下降。“我们会实地走访,指导生产主体提前组织开展清沟理渠工作,检查排涝泵站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确保暴雨时期正常排水。”李建勇说。 目前,上海西甜瓜上市接近尾声,对降水较为敏感的果树是接下来关注的重点之一。“上海的主栽果树为桃、李、柑橘、葡萄四大类。即将上市的葡萄,大多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进行灌溉,适当降雨,可提高土壤湿度,也有益于它的成熟期。”市农技中心果树科副科长王秀敏表示,今年的物候相较往年有所推迟,梅雨季对于果树的影响,还要视之后的降雨情况而定。 新科技为防汛筑新堤 无人机航拍建模、防汛单元视频监控、机器人管道探伤……新科技正为长三角铁路防汛筑新堤。 随着长三角多地“入梅”,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务段管辖的京沪线(镇江高资至上海南翔段)、沪昆线(上海西至嘉善段)、沪苏通铁路及新长铁路,进入汛期排险维护阶段。由于线路部分区段临江、临山,天文潮汐、汛期降雨和丰富的地下水对桥涵隧道影响较大,防潮抗汛难度不小。为做好汛期监测预报,该段为管内16个防洪单元安上了“天眼”,利用站场视频、限高架视频等对管内40处防洪重点地段进行实时监控,为防汛抢险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排水管道若出现堵塞、破损,泵房抽水将带走铁路路基土体,极易造成安全隐患。”该段路桥科科长连义凯解释,由于沿线桥涵的连通管道直径略比成人腰粗,工人无法进入,仅凭洞口观察和外部查勘等传统方法无法确认管道内部情况。而个头不大、外形酷似“玩具车”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可以通过搭载的1080P高清摄像回传功能捕捉管道错节、锈层、结垢、腐蚀、穿孔、裂纹等病害。 同时,内置的水平仪GPS可帮助反映管道状态,与预埋图形比对后可判断管道位移及沉降数据,定点标记功能也为后期排查修复提供坐标依据。目前,上海工务段已投用5台同型号机器人,对管内86座粉砂土(地区)铁路框架桥排水管道进行全面监测,为安全度汛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