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藏在沪杭公路下的金山海塘

时间:2024-03-29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黄开林 点击:
2002年,工人在金山漕泾的上海化工区架设栈桥。 资料图片 光绪金山县志上的海塘图 金山海塘自古就引人注目,历来为上海地区海塘险要段落。而修筑沪杭公路时成了路基的金山海塘,不仅承载了历史,也承载着现实。 ■黄开林 与杭州湾沿线其他海塘一样,作为一个
2002年,工人在金山漕泾的上海化工区架设栈桥。 资料图片
光绪金山县志上的海塘图
 
      金山海塘自古就引人注目,历来为上海地区海塘险要段落。而修筑沪杭公路时成了路基的金山海塘,不仅承载了历史,也承载着现实。

      ■黄开林

      与杭州湾沿线其他海塘一样,作为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金山海塘是数代人前仆后继、众志成城的智慧结晶。但这样雄伟的建筑,现在却看不见了。金山海塘究竟去了哪里?

      1
      先有海塘,后有华亭县。


      明代内阁首辅徐阶的《海塘记》说:“华亭县故有捍海塘,按志塘筑于开元元年,县创于天宝十年,则塘固先县而筑矣。”元大德五年(1301年)大风海溢溃毁后,“后退二里六十步”,另筑新塘,称元大德塘。元至正二年(1342年)和明成化八年(1472年),两次大修。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戚家墩以东全部坍毁入海,仅剩西端一段,即今老金山塘,后与上海石化总厂新建的海塘融为一体。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金山海塘自古就引人注目,历来为上海地区海塘险要段落。西至金丝娘桥,与浙江省平湖市相连,东至漴缺,接奉贤海塘,长约24公里。

      “国主封界华亭谷极东南,有金山咸塘,风激重潮,海水为害,非人力所能防。”(《吴越备史》)这是能够找到金山海塘最早的文字记述。“海潮之自南汇嘴而西也,漴缺为首冲。”(杨瑄《重修金山卫城隍庙碑记》)南宋初年,杭州湾北岸全线内坍,大金山岌岌可危。大小金山耸峙海面,山北壅集沙石,潮水破门而出,堤岸摇摇欲坠,很快坍毁一个很大的缺口,海岸内移三次,这便是漴缺地名的由来。

      《金山俞氏家谱》记载,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海岸坍进12里零60步,死1390余人。政和四年(1114年),大金山东侧11个村庄和1个集镇被海水吞没;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营盘山(今浮山)沦为海岛;乾道二年(1166年),大金山东南万顷土地沦海,死5200余人。淳熙十一年(1184年)八月二十四日海啸,2600余顷土地沦海,死5000余人,使金山成为海中半岛。淳熙十三年(1186年)一次大潮灾,连岛沙堤被切断,金山沦为海岛。山北陆地成为突出海中沙嘴,即金山嘴,在海潮冲蚀下不断缩小,以至消失,金山距陆益远。

      大德五年(1301年),宋代海塘坍溃,溺死一万七千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一次海溢,溺死盐民二万余人。成化七年(1471年)七月十七日,大风雨,海溢,死者万余人,卤潮所经,禾稼尽槁。(《金山县志》)

      西海塘外有一小地名,叫“死人台”,就是专门埋葬灾后无主尸首的地方。《甲戌修筑海塘记绩碑》原立在金山嘴西海塘内侧,被日本侵略者登陆时的炮火击倒,后移作渔民登岸踏脚石,上面记载:民国二十年秋八月二十五日台风为灾,势骄力猛,此天雨夜胥涛冲荡,冯夷披猖。上海、宝山、浏河等处,全堤行将溃决,乡民猝不及备,举屋攀树,豪哭遍野,惨不忍闻。

      2
      修筑海塘是一个地方官员最重要的政绩之一。


      “通塘须编序号,以五十丈为一字,立一石碑,标明承修者姓名,事后问责奖惩,不敢草率推诿。”(《善后章程》)若想在这块地方供职,并有所建树,首要任务就是修塘补堤,保障民生,每段海塘刻上主修者姓名,不是青史留名,而是责任担当。

      早年修筑海塘都是就地取材,竹木为桩,用泥沙夯实,大水一来就土崩瓦解,千疮百孔。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初一与六月十六,漴缺附近海塘接连垮塌,松江知府方岳贡力排众议,与华亭知县议决,花血本修筑松江府第一座石塘,用时一年零一个月,垒石12层,长289丈。这位知府得知张堰人吴嘉允有祖传修塘技术,亲自登门聘请其为塘董,开挖运石河,石料通过水路直运塘下,进度大大加快。现在这条河还在。

      雍正三年(1725年),自金山嘴至华家角4处险要处改筑鱼鳞石塘。三年后松江府海防同知俞兆岳对石塘进行改建,亲修样塘60丈,要求一律按式构筑,外层纵横铺砌,石块穿上铁榫、铁肖,“石以为骨,土以为肤,土厚石藏,塘乃弥固”(《江苏海塘新志》)。

      金山沦海后,北边形成一道犁形凸岸,即金山嘴,明正德年间嘴外还有滩地和盐场,雍正十年(1732年)还有外护土塘。乾隆十六年(1751年),金山嘴完全消失,船只直抵塘下。
 
      3

      道光十五年(1835年),江苏巡抚林则徐亲赴金山,船至金山卫,步行十余里环塘考察,主张内塘加固,加筑护塘坝,在忠信庙与龙珠庵之间创筑盘头石坝,塘外加筑护滩坝、挑水坝,御水防冲,保滩促淤。卫城至平湖交界的老金山塘因滩涨得以保存,也才有如今上海石化总厂厂址的基座。他还以杨公庙为界,划分东西二塘,不动用国库,发动地方富绅捐资,华亭一县就集资23万两。

      大德海塘溃毁后,后退一公里建鱼鳞条块大石塘,东起华家角,西至龙珠庵,绵延二十余公里,号称“四十里金城”。雍正五年起,平行于石塘修建外护土塘,并在临海面修筑桩石护塘坝,在外护土塘上创筑五桩五石护塘坝,自戚家墩至胡家厂2347丈,这是上海地区的首创。

      由于其采用多层阶梯形结构,中用块石填筑,消减作用良好,当波浪拍岸后下泄时,又能减弱底部流速,防止淘刷塘基,被称为“玲珑坝”。后人高度评价:杀潮势而护土石塘者,尤莫善于玲珑坝。有松江竹枝词为证:“玲珑坝口水潺潺,樵客冲潮一叶还。遥指夕阳明灭处,大金山外小金山。”

      自乾隆七年(1742年)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不到90年时间,主塘外的护坡就大修了28次,平均三年多就要复修一次。道光十五年(1835年)秋,巡抚陈銮奏修海塘,拟就近开采秦望山石料。钱圩人钱熙祚为了保住秦望山,拍着胸脯保证,花多少钱愿意自掏腰包,这才改在镇江的金山、焦山等地采石,后世之人念其功德,将其誉为秦望山的保护神,也就有了“钱氏守山”之掌故四处传扬。

      4

      据《江苏海塘新志》记载,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十六,曾国藩向朝廷上奏:自金山卫城东门外五里许起,东至距柘林城30里之张家厍止,共分12段,计长3700余丈,内723丈塌卸过甚,全露石塘。其中第三段之27丈尤为险要。第一第二两段土工亦不可迟,其余各段坡土均不齐全。潮汐激荡靡常,工程均形吃重,约略估计若全行修理,需钱30万千文。

      光绪年间手工描绘、细致得如同工笔画的江苏海塘总图,共45页,华亭就占了9页。紧挨着金山卫城的是青龙港,“金山县界”历历在目,依次有校场、挑水坝、忠信庙、庙桥、龙珠庵、拦水坝、随塘河、野鸡窝等。图画得精细,12段塘分得很清,让人有了直观的感受。

      1932年,始有混凝土工程,地点在西塘。5月,当时的江苏省建设厅根据全国经济委员会决定,利用漴缺至戚家墩海塘塘面修筑沪杭公路,10月通车。1937年11月5日,日本侵略者在金山沿海大举登陆,炮火轰击,海塘弹痕累累。在塘身凿洞穿穴,构筑工事、壕堑,护塘桩石移作军工材料,海塘遭受人为破坏。

      “吾郡海塘,自浙江绵亘迤北,而金山,而松江,而奉贤,而南汇,而川沙,而上海,而宝山,而太仓,而常熟,人民庐舍、田园、资产,胥藉此以保资保障,盖是塘也,为数百万生灵托命久也!”唐文治1935年撰写的《甲戌修筑海塘纪绩碑》上的这段文字,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将海塘的地域和重要性讲得极为透彻。

      1947年6月,沪杭国道金山卫至柘林段,拓为“超级公路”。

      1972年,上海石化总厂在老金山塘外滩地分六次围堤建厂,5万余民工用铁锹、扁担、畚箕等简易工具,筑起一道8.4公里的围海大堤,新造土地一万七千亩。从金丝娘桥至戚家墩,先后建成内外两道海塘,成为低滩围堤的成功范例。

      一段海塘史,一段血泪史,亦是一部金山人执着顽强与大自然相搏相生的斗争史。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