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历史主题展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龙文化如何在上海起源?上海地名中有哪些“龙”?上海地区的龙舞活动有哪些特色?“鲤鱼跳龙门”何以成为上海人常用的祝福语?新春之际走进上图东馆,在地方文献主题馆的书架上埋着一个个“彩蛋”。海上鱼龙跃——上海“龙文化”历史主题展通过“‘龙’形象的出现”“龙在上海的起源”“龙与星空”“上海地名中的龙”等八个部分向读者介绍龙与上海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龙与上海地区的渊源已久。从崧泽遗址出土的龙形玉器证明,上海地区的先民在5000多年前就产生了对龙的崇拜。到良渚文化时期,陶器表面镂刻的龙形纹路已趋于成熟,其中蟠龙等出现在中原文化的青铜器皿上,这说明上海地区的“龙”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与中原地区开始了交流互鉴的过程。直到马桥文化时期,本地的龙纹饰一方面开始吸纳中原王朝龙纹饰的特征,另一方面充分继承了本土文化中龙的形象。此后,上海地区的中华龙文化始终保持着上海文化特色,并传承至今。 位居东海之滨的上海水网纵横,有许多地区、水域及道路都以龙命名,或以与龙有关的建筑命名。比如,青浦蟠龙镇的名字来源于流经当地的蟠龙港,这条河作为古吴淞江主要支流之一,因河道“迂回曲折,势如游龙”而获“蟠龙”之名。嘉定汇龙潭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由五条河流汇集而成,又有一山坐落潭中,成“五龙抢珠”之形而得名。龙阳路及龙东大道是上海快速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名字来源于龙阳路、浦建路路口的一座龙王庙。 不过,在上海,名字中带“龙”字的河道并不都来源于水域的自然形状,部分名字的得因是当地传说。奉贤龙泉港是人工开挖的河道,传说曾有一条青龙伏于淤塞的古青龙港内,人们开挖河道时将其惊动,它一跃而起后,地底下一股清泉随着龙身喷涌而出,形成了一条直通黄浦江的大河,因此得现名。流经川沙地区的八灶港又名“泥龙港”,是因传说中一名长工不堪地主对其家庭的欺压、化身一条泥龙将地主压到河底而来。这些传说充分体现了上海地区古代先民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品质。 上海有不少有特色的龙舞活动,上海人民举办龙舞活动的初衷是向上天祈祷丰收、免灾,并逐步形成多项具有上海本土特色或与当地历史相结合的龙舞项目。松江地区的叶榭舞草龙活动与韩湘子“吹箫召龙”的传说有关,因此“草龙水雨”成为当地龙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三林舞龙在原先串街活动的基础上加入了表演元素,同时融入极具近代都市色彩的民间舞步;小青龙舞龙会有着“孝子为母舞龙”的故事背景,因此与中华传统“孝”文化联系在一起;吕巷小白龙的活动中加入了对伍子胥的信仰,这源于当地对其开渠灌田的纪念。 由于保持着更为浓厚的农业文明色彩,上海郊区的龙舞活动较市区更为盛行。在上海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影响之下,这些龙舞活动一般于岁时节庆及重要的庙会上举行,也会在有大型活动时展演。它们既继承了江南稻作文化特色的舞龙技法,又吸纳了全国各地优秀的舞龙制作方法及伴奏音乐,部分活动逐步增强了竞技性、专业性,其中如三林舞龙等项目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重大赛事,成为海派文化的象征、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上海人民的常用祝福语中,“鲤鱼跳龙门”一定会占据一席之地。早在豫园建设时,已经留有龙门样式的建筑。上海中学的主教学楼被命名为“龙门楼”,中央吊灯的支架是一条条力争上游的鲤鱼,学校的标识纹章也用了鲤鱼跳龙门的图案,其含义是希望上中学子奋勇向前、勇攀高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彩色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在艺术作品中向人们传达敢于冒险和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时至今日,“鲤鱼跳龙门”的祝福语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二月初二“龙抬头”又是如何来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测太阳、月球及行星在星空中的相对位置,将星空分为二十八个星区,靠近黄道的恒星据此被依次编为二十八组,即二十八星宿。其中,位居东方的七组恒星状似苍龙(或称青龙),人们将它们统称为“苍龙七宿”。每逢农历二月初二,苍龙七宿中状似龙角的角宿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此日被称为“龙抬头”。由于苍龙七宿在星空中的运行周期与中华大地的农时周期几乎一致,中国各地的劳动人民将龙的形象广泛运用在和农耕有关的图腾中,并普遍形成“龙抬头”之日的祭祀及活动习俗。 在书架前看完龙与上海的联系,市民读者还可以领取金色鳞片,写上与龙有关的祝福成语,贴在鲤鱼模型身上,助力鲤鱼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成功化龙。在明信片上盖上精美的“鱼龙竞跃”春节限定印章,许下龙年积极向上的心愿。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